论网络信息文化政策_网络文化论文

论网络信息文化政策_网络文化论文

论网络信息文化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论文,文化论文,网络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人类物质社会的延伸,电脑网络空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可能性。在这个新的现实世界里,一种未来信息社会的前景,即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社会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文化——网络信息文化(亦称网络文化或网络空间文化),已经初露端倪了。中科院罗沛霖院士曾强调指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所导致的信息革命,实质就是文化领域的产业革命;文化领域的以电子技术为立足点的新产业革命将形成一个先进的文化信息技术系统,并产生许多崭新的文化形式[1]。 网络信息文化在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文化内容经过“数字化”或“网络化”而产生的一种形式上的替代品,另一类是由于超文本和多媒体等新技术在因特网上的应用和普及而产生的许多全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如“Cyberpunk”、“工业音乐”、 “Raves”等。

网络信息文化作为伴随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产生的新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难以应付的矛盾和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1)大量“劣质”、“恶质”文化产品充斥于网络空间。 如黄色出版物的泛滥、歪理邪说的流传、反政府言论的发布、信息垃圾的冲击等。有人提出目前网上存在三种“边缘”文化形态,即黄色文化、黑色文化和红色文化[2]。按照现实社会标准,这些文化是不合理、 反常规和对主流文化具有破坏性的文化形态。(2)网络文化冲突加剧。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网络本质上是一个没有任何中心和权威的系统,因此,在这样一个无中心的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所发生和建构起来的网络社会中,经由人们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活动所形成的不同网络文化模式也应该具有相互平等的地位和特征。但是,在实际的网络信息活动中,网络行动者们却是秉承着不同的现实地域文化特征的具体的个体或群体,他们在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所继承和坚持的文化价值观念必然会在网络社会的空间与界面中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酿成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其中,两种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化的地域特征与西方中心主义文化观念在网络社会中所表现出来的冲突以及网络所要求的文化平等与网络上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之间的冲突。事实上,在今天的网络社会中,弥漫着的几乎都是体现西方社会与文化特征的图像、文字和声音。尤其是,美国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外交政策、商业理念和社会文化。埃瑟·戴森指出:“今天的INTERNET带有明显的美国味道。……美国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微妙交织是一个很大的谜团。”[3] 塞缪尔·亨廷顿充满自豪地说:“美国当然是世界上在力量的各个方面——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技术、文化诸方面都处于主导地位的唯一国家。它具有在全球几乎任何一个地方促进其利益的手段和能力。”[4] 美国前新闻总署署长也坦承:“全球电子网络……将对资料流通与文化整合带来实在的问题,通过高速的线路,这些网络将大量资料跨国传递,更有甚者,它们不受传统控制形式的影响,对一国文化的影响将超过任何一个直播卫星系统。”[5]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非英语国家,如何应对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清洁主权所及的网络文化空间,已成为迈向信息社会进程中的紧迫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制订兼备科学性与时代感的网络信息文化政策。由于网络空间只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表现和表演空间,是文化活动的一种崭新舞台,它不可能改变文化的本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积淀;另一方面,尽管网络信息文化具有虚拟性,但虚拟不等于虚假,也不等于虚无,它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实在——虚拟实在,因而网络信息文化政策与规范物理空间文化的政策相比,并无本质区别,也不应当有本质上的差异,这是我们构思网络信息文化政策的基点之一。

1.崇尚文化改造

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网络信息文化的崛起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社会精神的形成,并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个人、群体所接受。这些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促进社会权利分散;社会交往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为心灵的沟通;文化共享;个性化精神与群体意识相砺相长。网络文化自身的发展要求,必须不断地克服本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局限性,改造和更新那些已经不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制度,从而获得一种重新建构自己的能力和“武器的批判”的定位;另一方面,不断发展着的网络社会的政治、经济变革和社会改造,也需要网络文化提供理论依据、价值指南、舆论支持和文化环境的保障。然而,这两个方面的需要有时很难通过网络文化本身自发的过程实现。文化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文化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因此,作为对未来文化蓝图的设计,对当下文化行为的规范,对旧的体制、程序、观念等的克服与错误的纠正,以及主体文化意志的贯彻与体现,我国网络信息文化政策必须坚持文化改造的原则,在对不断发展的网络文化现实实行广泛干预的同时,为网络文化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充分发挥文化发展和文化创造的想象力和拓展其自由空间的同时,确保网络文化的凝聚力量和整合力量,使之成为推动网络信息活动的粘结剂。

2.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积极的主流。网络社会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背离整个社会的主流。那么,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主旋律)是什么呢?1994 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整体性政策概念,且对其内容作了明确的阐述:“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感情,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感情,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感情。”然而,在强调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必须提倡多样化。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网络作品,都应受到鼓励和欢迎。这就要求广大的ISP、政府网站、 企事业单位网站、网络新闻媒体以及网络文学家、网络艺术家和成千上万的网民注意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应在文化的和审美的意义上关注和体现存在和意义的多样性、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追求主题、题材和风格的丰富与多样,而是包括对多样文化形态存在的接受。多媒体技术与超文本技术的完美结合,再加上网络特有的交互方式,可以突破以往的单一线索、固定发展模式的局限,合成为一个多层次、多方位表达的最佳创意,人们可以把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切身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促使科学和人文的直接结合,从而为网络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兼容并蓄,综合创新

文化是一个处在不断交流与影响中的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文化交流是各民族文化发展、互动的一条基本规律。纵观世界文化发展史,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互相开放,互相交流,互相引进,互相吸收,同时又在这个过程中互相整合与分化,是各文明形态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扩大开放的环境中发展和繁荣起来的文化。具备全球性和开放性特点的信息资源网络,方便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与沟通,进而大大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了解和社会与社会之间的交融,成为联系人类文化的新纽带,使人类的相互合作、相互联系出现了新的形式,也为我们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开通了一条无比宽广的道路。然而,学习和借鉴也有不同的政策态度和政策方法,介绍、引进并不等于照单全收,一切照搬。“搬要搬一些,但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6] 对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批判地引进。”[7]“如果丧失自己的创造能力,盲目崇拜, 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结果只能是亦步亦趋,变成人家的附庸。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8]

4.培育华夏网络文化的民族特色

充满西方中心主义和美国精神的“文明冲突论”的提出,以及西方中心主义的拥护者们利用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与强势,在网络社会中大力推行和扩张西方主流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模式,引起了许多国家对于本国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关注。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民族化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主题。因此,在与外来文化的网上交流与碰撞中,中国人必须坚持走文化民族化的道路,把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之根深扎在本民族的土壤里,而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的审美意识传统(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主体精神,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协调人际关系的尚礼精神,重然诺守诚信的求实精神等)应是它最根本的生命所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文艺,在保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民族特色,在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抵制殖民文化侵蚀方面,在以自己的优秀成果丰富人类文明方面,应该作出更大的成绩。”[9]这正是当代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民族化方向。

收稿日期:2000-10-7

标签:;  ;  

论网络信息文化政策_网络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