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0)
【摘要】探索四川省高校90后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真实态度。采用IAT内隐联想测验进行内隐态度测量,采用“大学生同性恋态度问卷”进行外显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外显态度上55.9%的大学生接受同性恋或持中性态度,而内隐测量中44.1%的大学生排斥同性恋,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存在显著差异(t=5.212,P<0.001)。说明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持有积极的外显态度,但也存在内隐偏见。
【关键词】同性恋态度;内隐联想测量;自编问卷;90后大学生;差异分析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354-02
态度是个体比较稳定且相对持久的内在结构,由认知、情感、行为三种成分构成[1],通常以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两种形式存在,外显态度是可以通过纸笔测验来测量的,但难反映出涉及到意识层面的个体态度。内隐态度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受过去经验、已有态度积极影响的一种无意识,会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是无意识层面对个体认知的作用。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网络原著民”,具有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等特点,有较强的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在情感上比较早熟,被称为孤独空虚的一代和恋爱不稀奇的一代。现代社会风气日益开放,社会包容性也越来越强,与谈“同”色变的时代不同,当下网络文化、新媒体的发展90后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同性恋群体。在此背景下,大“接触性”是否能带来大“接受性”,90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是否存在外显和内隐的差异的问题值得探讨。本研究将就同性恋这种作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通过同性恋外显问卷的调查和IAT内隐联想测验测量对90后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态度进行比较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四川省几所高校34名在校大学生,年龄为20~23岁之间,其中25名男性,7名女性。所选被试中,本科有23名,专科有9名。所有被试均自愿接受问卷调查和内隐测试,其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正常。
1.2 方法
先用IAT内隐实验程序对被试对同性恋内隐态度进行测量,随后采用《大学生同性恋态度问卷》进行外显态度的测量。
1.3 外显态度的测量
以刘婉娜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同性恋外显态度问卷》为工具,测量研究对象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该问卷共15个题项,分为正性态度和负性态度两个因子,其中正性态度有4个题项,负性态度有11个题项,经测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7,分半信度为0.82~0.9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2]。
1.4 内隐态度测量
概念词本实验以图片形式呈现,图片主要来自网络以“同性恋”为关键词搜索图片,从中选择国外和国内同性恋和异性恋图片各30张,将每一张图片的大小设置为330*330(此大小主要是根据实验程序软件的需要设置,与正式实验大小相同);其次,从成都工业学院中随机抽取30名不同专业大学生进行“图片是否能够代表同性恋或异性恋”的判断,主要形式为使用同一台计算机随机呈现图片,让被试将不能代表同性恋的图片代码记录下来;最后,根据被试的判断,将超过20%的同学认为不能代表同性恋的图片删除,最后确定目标词为代表男女同性恋的图片各10张,其中国外男女同性恋图片各3张;异性恋图片14张,均将词语设置成bmp格式,大小均为330*330。
属性词来自多篇关于内隐实验论文的正负性词汇共134个,采用喜好度5级评定(1为非常不喜欢,5为非常喜欢),最后选取喜好程度4.2以上的正性词汇以及2.0以下的负性词汇。最后确定能够形容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属性词共20个,正向积极的10个,负向消极的10个,均将词语设置成bmp格式,大小均为330*330。
实验采用标准的IAT测验范式,分为5个步骤,见表1。实验程序由Eprim e软件系统编写,刺激为白色背景下的黑色字体和图片,通过计算机键盘操作实现,反应键设定为“F”键与“J”键。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正确”、“快速”地作出反应。实验结束后计算机自动记录实验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目标概念刺激为白色背景下的黑色字体,通过计算机键盘操作实现,反应键设定为“F”键与“J”键。要求被试按照指导语“正确”、“快速”地作出反应。实验结束后计算机自动记录实验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1.5 数据处理
《大学生同性恋外显态度问卷》采用6级评定记分,共15道题,4个正性题项采取为反向记分。总分范围是15~90分,其中15~45分为接受,46~60分为中性,61~90分为排斥。内隐态度测量中,将错误率超过20%的数据删除;选取联合任务一和联合任务二的数据,将300ms以下的反应时间转换为300ms,将3000ms以上的反应时间转换为3000ms;将反应时进行自然对数转换;求两个测试阶段反应时自然对数的均值;联合任务二的均值减去联合任务一的均值,即为内隐联想测验的指标。最后不论内隐或外显测量,均只使用36名被试数据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外显态度结果
2.1.1外显态度总体结果 本研究测量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采用在1~6分的6级评定方式。将问卷中的消极态度题项进行反向计分。平均分小于4分代表对同性恋的排斥,等于4代表中性态度,大于4分代表是接受。参与实验的34名90后大学生中,18人(52.9%)是接受态度,1人(2.9%)持中性态度,15人(44.1%)是排斥态度。
2.1.2外显态度比较 90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正性态度和负性态度均偏向排斥(Mean<4),两者间存在显著相关(r=0.689,P<0.001),其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t=-1.725,P=0.094),见表2。
4.讨论
4.1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外显态度
外显态度测量结果表明,被试中18人(52.9%)是接受态度,1人(2.9%)持中性态度,15人(44.1%)是排斥态度。被试对同性恋相对比较宽容,能够接受他们或认为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好。研究得出90后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对同性恋保持宽容的态度,能够认识到同性恋和异性恋都是人类对爱的选择,因而体现相对较好的对同性恋的接受意向。
近年来很多关于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研究都表明中国大学生对于同性恋的认可程度是在逐年增加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行为表现出的排斥和接受的比例趋于平衡。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外显态度是包容、同情和可怜的正性态度。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在性别、与同性恋接触的经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焦虑在接触经验和对同性恋态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在大学生与同性恋有过接触或者进行想象接触后,可以减轻大学生的焦虑状态,从而提升对同性恋的正性态度。对于同性恋是否能够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部分同学是表示支持的。认为同性恋也是在爱情的基础上,是人的基本权利不应该有性别之分,有些对于同性恋的婚姻是表示支持的。作为中国人口大国,同性恋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群体,在越来越崇尚文明、民主、自由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外显态度虽然有向正性、积极的转变,但是大部分还是认为异性恋才是正常的恋爱模式和情感方式。
4.2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
内隐联想测验结果显示,相容反应时(异性恋与积极属性词相联系,同性恋与消极属性词相联系)明显比不相容反应时(异性恋与消极属性词相联系,同性恋与积极属性词相联系)要短,且存在显著差异。内隐联想测验能降低舆论、环境的干扰作用,展示研究对象最真实的态度。可能因为人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特别是面对大众舆论时,往往有所顾虑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大环境下会包容、对同性恋现象、行为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在自己内心中90后大学生还是倾向于将异性恋与美好的事物相联系,开始减少其对同性恋的排斥性。
4.3 态度分离的原因分析
许多研究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分离。内隐态度是不容易受舆论、环境影响的,反映被试主观世界真实想法的体现[2],外显态度受诸多因素影响,是具有时代性、社会性、伦理性的,往往反映的是“应该如此”。出现内隐和外显态度分离,外显态度结果更加积极,内隐态度结果更加消极,说明90后大学生内心对同性恋的接受性不高,但是受舆论等因素影响外显态度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排斥性。
首先,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同性恋相关知识、影视作品、动漫、小说等,甚至身边就会有朋友是同性恋者。对同性恋的接触性经验可以让他们减少内心排斥,正视同性恋现象。其次,90后大学生本身的时代性、个性化、勇于接受新事物等特点,让他们更愿意去了解同性恋,而不是以往的“闭口不谈”。最后,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对事物的敏感程度、受外界影响程度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本研究选择样本量较小,且样本存在同质性,会影响相关数据结果。内隐态度是意识中对事物的认知,可能存在难以被感知的情形。并且外显态度根据环境不同、被试承受压力不同会有所变化。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外界影响、对同性恋的接触经验等因素,造成其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存在一定分离。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已经逐渐产生了正向、积极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吴明证.社会认知中内隐态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2]刘婉娜,马利军,罗嘉洁.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及外显态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2):1494-1496.
[3]陈少君,戴新民,李顺来等.武汉地区公众同性恋态度调研试析[J].中国性科学,2008(08):11-15.
[4]劳国华.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外显和内隐态度:想象接触的干预作用[D].广州大学,2017.
[5]胡东.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基金来源: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课题《90后大学生对同性恋内隐及外显态度的比较研究》课题编号:SXJYC1506.课题受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资助。
论文作者:高晓玲,任可雨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态度论文; 同性恋论文; 大学生论文; 测量论文; 问卷论文; 图片论文; 异性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