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中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1)
(2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1)
(3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河北石家庄 050031)
【摘要】目的:观察化浊通督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规定要求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辨证取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化浊通督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严格监测并记录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结果:观察组在提高患者Fugl-Meyer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化浊通督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优于常规辨证取穴联合康复训练,在提高患者Fugl-Meyer方面均有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化浊通督针法;康复训练;缺血性脑血管病;肌力障碍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165-02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祖国医学的中风病范畴,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所引发的临床上对应神经功能缺失的表现[1]。是对人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性的一种常见疾病、多发病,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并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化浊通督针法联合康复训练为主要治疗手段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效果,用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存在感,并将结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110例,均为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中风患者,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化浊通督针法联合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常规辨证取穴联合康复训练组),每组55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59.25±11.25)岁;病程最短12天,最长79天,平均病程(29.63±11.23)天;病情程度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2],观察组轻度11例,中度34例,重度10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9.26±11.85)岁;病程最短10天,最长79天,平均病程(28.33±13.03)天;病情程度,轻度10例,中度36例,重度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基线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试行)[3];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
2.方法
2.1 分组治疗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中风病中经络分为五型:肝阳暴亢型、风痰阻络型、痰热腑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
2.1.1对照组:肝阳暴亢型: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太冲;风痰阻络型: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丰隆;痰热腑实型: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丰隆、中脘、天枢;气虚血瘀型: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膈俞、血海;阴虚风动型: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溪。
2.1.2观察组(化浊通督针法组):在对照辨证取穴的基础上加用:阴陵泉、上星、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头维。
两组均采用康复训练疗法,内容包括良肢位摆放、运动疗法、平衡与协调能力促进、步态训练等。
2.1.3操作方法:⑴两组治疗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⑵康复训练疗法:在病情稳定后,根据瘫痪肌的肌力与全身情况,选择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传递冲动、主动运动、本体促进法和抗阻练习。对3度肌力以上肌群所进行的抗阻肌力锻炼,多采用短暂的最大阻力法。每天由康复治疗师专业训练4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并与留作业由家属和治疗师协作监督完成。
两组前后均详细记录病历、患者症状、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统计。
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患者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5]。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100分,其中上、下肢功能评定分别为66分和34分,分数越高代表运动功能越好。
2.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5]制定,治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为96~99分;显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为85~95分;有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50~84分;无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50分。
2.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版软件进行,组间疗效的评价采用卡方检验,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治疗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表2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下肢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下肢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下肢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
4.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畴。目前中医学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风、火、痰、气、血、虚六种病理因素之上,在传统中风发病理论基础上,李佃贵教授发现中风病的发生与浊毒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中导致中风发生相关的物质,如毒性氧自由基、兴奋性神经毒、酸中毒、微生物毒素、钙离子超载、炎性介质、胰岛素抵抗、血管活性物质过度释放等,都可看作中医的浊毒,李佃贵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出浊毒理论: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也是多种病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从而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他认为浊毒致病有3个特点:(1)黏滞难解,易阻遏气机;(2)入血入络易耗伤气阴;(3)气血失调易瘀易积。浊毒阻于脑络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伴有或不伴神志障碍;督脉为阳脉之海,又为脑府精髓和阳气升降出入的通路;脑为诸阳之会,轻灵之府,浊邪内蕴必侵脑犯督,壅遏督脉,上犯巅顶(脑府),损伤脑络和脑髓,神机失用则发为脑病。
临床观察发现,从浊毒论治,采用化浊通督针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常规取穴加用化浊通督穴位,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与主穴相配利湿化浊,开窍醒神;丰隆为健脾化痰之要穴,《医学纲目》曰:“一切痰饮,取中脘、丰隆。”《玉龙歌》载:“痰多宜向丰隆寻”;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有健脾和胃之功,针刺之以绝生痰之源;上穴配伍有健脾化浊之功;取督脉之上星、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通督活络,并引邪外出,诸穴相配共奏化浊通督之功,针刺上穴,有复督脉阳气升降之功,有扶正祛邪、行气活血通络之功。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中风疗效明显。
研究结果显示,化浊通督针法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Barthel评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化浊通督针法联合康复训练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辨证取穴联合康复训练,因此,化浊通督针法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梁丽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6,16(10):168-17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 FUGL-MEYERAR,JAASKO L,LEYMAN I,et al.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1.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J].Scand JRehabil Med,1975,7(1):13-31.
论文作者:张素钊1 李晓蕾1 袁军1 申晓光2 冯梦1 李梅1 张淼3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针法论文; 缺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疗效论文; 康复训练论文; 阳陵泉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