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浦东新区职业教育_职教论文

面向21世纪的浦东新区职业教育_职教论文

面向21世纪的浦东新区职业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浦东新区论文,职业教育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0年4月18日,李鹏总理代表党中央、 国务院宣布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重大决定,要把500 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建成城乡一体的现代城区,从而拉开了大规模开发浦东的序幕。

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开发总体目标确定之后,其开发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资金、技术和人才。最终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面向21世纪,浦东开发急需两类人才:一类是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类是大量的职教人才。职教人才开发有多种渠道,除了通过人才市场引进、浦西迁移外,还要依赖于浦东地区职业教育。

一、浦东新区职教发展趋势

1.发展战略目标

面向21世纪的浦东新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

——最大限度满足新区青年一代普遍接受初中后教育的愿望,满足征地工及其它劳动者接受转岗培训的需要,培养和造就一代跨世纪新人,大幅度提高浦东地区劳动者及其后备队伍的素质。

——借鉴发达国家培养职教人才的经验,高起点地培养数以万计的能参与市场竞争、国际竞争的中、高层次管理、贸易和高科技产业等各种人才,为开发浦东输送和储备职业技术人力资源。

——凭借新区特殊地位,抓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逐步建成从初级到高级、与各类教育相沟通并能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接轨,开放的、多元化和多功能的职教体系,开创领先于全国的一流职业教育新局面。

2.普通中专、职业高中、高中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速度、结构趋势

对于浦东新区新增19.5~25.3万专业人才的供给,要靠多种渠道解决,主要靠从浦西迁移、从国内外人才市场引进、浦西和外省市大、中专(包括三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分配,另外就是靠浦东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培养。根据《浦东新区十年人口规划与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资料提供, 浦东新区人才供求平衡规划如下:从浦西转移12 万~14.6万;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到浦东的约5.1~6.5万;余缺2.4~4.2万则由职教和成教承担培养。

“八五”期末(1995年),浦东新区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招生规模为5273人,在校生总量16777人;“九五”期末(2000年), 招生规模为6820人,在校生总量达到18424人。平均每年递增2%。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正值初中毕业生入学高峰,在校生规模达到将20543人。

关于普职保持4∶6的比例已为上海市领导、浦东新区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而且基本符合实际。随着浦东新区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九五”期间要将一部分精力转移投入到发展高中后的职业教育上(包括高职和类似“3+1”的大中专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浦东新区2000年是高中毕业生升学、就业高峰,这就预示着21世纪初,浦东新区将会出现发展包括高职在内的高中后职业教育的高潮。

3.技工学校发展规模、速度、结构趋势

随着浦东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变动,技术工人的数量也将会逐年增加。满足这种需求主要靠浦西迁移和职工培训,但是技术工人的自然减员数则应靠本地区技工学校的培养进行补充。上海市技术工人自然减员数约为2%。“八五”期末(1995年),新区技工学校, 招生规模为2573人,在校生总量6933人;“九五”期末(2000年),招生规模为3120人,在校生总量达到7480人。平均每年递增1.6‰ 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正值初中毕业生入学高峰,招生规模为4189人,在校生规模将达到8550人。这个发展规模同浦东新区技术工人需求量中的自然减员补充数基本相符。

在专业结构上,由于浦东新区技工教育基础较好,专业工种设置基本上覆盖了现有行业,调整不大,今后主要增设一些新兴行业和高技术行业的专业工种。在层次结构上要开展高级技工教育。根据测算,“九五”期末,培养高级工的招生规模达到312人。

二、浦东新区职教发展规划及其对策

1.规划方案内容

(1 )尽快扩大现有各类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职业技术学校校舍面积,尽快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装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从整体上提高浦东新区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办学水平和质量。

(2)新建一批多功能、高水准、布局合理、 各有特色的职教中心,集中专、职业高中、技工教育于一体。

(3)更新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层次。 结合浦东经济“内联外引”的开发需要,除了保存原有传统的、且今后仍有发展态势的第一和第二产业的专业工种外,需在新区宏观调控指导下,根据各开发小区的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某些萎缩了的第一和第二产业专业转向并开拓新的第三产业专业,将新区现有58%的“三产”专业比例数调整到70%,以适应21世纪浦东开发开放之需要。

(4)保持已建成的5所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规格,再创办几所重点学校、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作为“窗口”和示范。

(5 )以浦东新区城市整体布局和各个小区功能特色以及原有学校专业优势为依据,改建和新建并举,重新合理布局现有和待建的各类职业学校。

(6)采取引进、吸收、外聘、培训等多种途径和形式, 扩大职教师资队伍,尤其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提高现有职教师资学历层次和专业教学水平,使浦东新区职教师资与一流城市、一流职教相匹配。

2.规划实施步骤

(1)“八五”后期和“九五”前期——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扩大规模。

①逐步将挂牌的“混合型”职业学校转轨为“纯职型”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职教整体水平。

②在高桥、金桥、六里、三林、张江、花木开发小区内各划地80~100亩,开始动工新建6所和改建1所规模在1000人以上, 且与开发小区功能特色相配套、分工相对集中、并且有辐射作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③在北蔡、孙桥两地之间划地100~150亩,开始动工新建1 所具有一流设备、一流师资、能与国际接轨的综合性多功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④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尽快落实建造1 所高水准的高级技工学校的论证、选址、筹建等工作。培养适应支柱产业和高技术等产业需要的复合型、智能型技术工人。

(2)“九五”后期——加快发展,创建重点,形成网络。

①1997年春季之前,全部建成规划内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迎接秋季入学高潮的到来,并进入居于全市办学水平先进行列的“快车道”。

②在保持新区原已建成的几所全国重点、省级重点学校的基础上,再创办出几所全国重点、省级重点职业学校。

③至2000年,基本建成与浦东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普教协调发展、职前职后相沟通、初中高层次相衔接、专业结构配置合理、以各开发小区职教中心为辐射核心的大职教网络体系。

(3)21世纪初期——巩固提高,发展高职,与国际接轨。

①巩固提高现有学校和“九五”期间新建学校及各种教学设施的质量和效益。在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有益经验的同时,从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深化改革,在办学、管理、招生、教学等方面形成浦东新区的特色;办成几所示范性骨干学校和1至2所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名牌学校。

②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其它类型的高中后职业教育,根据各种需要和可能大力开展短期职业培训。

3.规划实施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①实行政府统筹,各行各业参与办学,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的体制模式。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重要的法规,进行宏观规划,协调关系,检查监督。

②建立由经济部门(行业、企业)、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综合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的有关专家、代表组成的浦东新区职教咨询委员会,扩大社会在职教管理方面的参与度。

③学校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

(2)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①鼓励企业、教育部门联合办学或独立办学。各开发公司和大中型企业,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打破现有中专、技校、职校的界限,在政府统筹下开展职前职后的教育(培训),建立各具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

②鼓励民间和私人办学,吸引外资、侨资来浦东合作办学,成为机制灵活、自负盈亏的办学实体。

(3)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①改革现行的单一学制,根据就业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实行长短学制结合、学历与非学历并存、职前职后沟通的灵活办学模式。

②编写具有浦东新区特色的职教乡土教材。

③注重能力培养,建立适应浦东新区特点的以行业为主体的技术、技能等级考核机构,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发展与国际考试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对部分专业、工种按国际惯例制订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发放国际认可的考核证书。

④在普职渗透中,实行“双通道”分流,即普高生可以分流到职高,职高生也可分流到普高,在农村地区,结合城郊结合型开发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大力实施燎原计划。

(4)采取多渠道集资办法解决职教经费。

①新区在当年已享受减免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按进口货物减免税的10%征收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基金,其中60%用于发展职教等教育事业。

②新区各开发小区投入兴建1至2个非公建配套的项目,其中主要是包括职教在内的教育项目。

标签:;  ;  ;  

面向21世纪的浦东新区职业教育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