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对话——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活力论文,数学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对话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在实际数学教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只学其形不见其神,表面热闹实际低效的“伪数学对话”现象:表面平等的“假对话”,脱离文本的“空对话”,浅尝辄止的“浅对话”.
一、数学有效对话的认识
“对话”指“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简单地说,对话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数学对话是人们就与数学相关的内容,以数学语言的形式发表意见、展示思考过程,促进相互理解、共同探究,传播数学文化的一种交际活动.“有效性对话”,简单地说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对话教学.数学有效对话必须遵循“平等性、适时性、启发性、互动性和评价反思对话原则”.让有效对话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从精彩的对话中学到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原来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字和文字也可以是这么感性、有人情味的,从而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二、把握数学有效对话的时机,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对话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但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有效对话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捕捉数学有效对话的最佳时机,发挥数学有效对话的作用.
1.感悟中对话——让课堂激情四射
感悟具有个性化、主观化的特点,因而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往往良莠并存.通过有效的数学对话,让学生的感悟在思维的碰撞中、意趣的交融中更深刻,更完善,让数学课堂更有激情,更具灵性.
2.体验中对话——让学生个性飞扬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获得对数学事实、经验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创设对话交流时机,让学生就所学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往往可引起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变化和深刻的数学体验.在思维交锋的对话中,尊重学生的独特经验和数学体验,给予适时暗示和适度鼓励,让学生个性得以飞扬.
3.生成中对话——让“错误”绽放光彩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错误看作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利用错误资源适时地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建平台,通过数学有效对话,剖析错因,形成体验.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数学教学流程,给数学课堂带来涌动的生命力和最真实的喜悦,从而让“错误”也绽放光彩.
三、数学对话中的有效策略
数学对话是以一个个数学问题(话题)为载体来展开的,把握数学话题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对话学习的效果.数学有效对话的前提是设置有效的数学话题,一个有效的数学话题的设置一般尽量满足这样几个特点:启发性、挑战性、联系性、冲突性和可操作性.
1.让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对话
只有恰当的话题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从而引发学生进行类比、探究,多角度、多方向地去思考、延拓,起到智慧碰撞、彼此沟通的作用.教师要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自然而然地产生知识的冲突,积极思维,激发产生交流的欲望,并要及时组织学生参与师生对话.
案例1:《等差数列》概念的延伸与拓展
师:能把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差”字改成“和”字吗?(创设具有挑战性的话题)
:能改.
师:那么,如何改呢?
:类比等差数列定义可得,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和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暂且叫它为等和数列,这个常数可以称为公和吧.
师:很棒!能否用数学符号表示呢?
师:等和数列的实质是什么?
:事实上,等和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摆动数列,特殊在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之和等于同一个常数.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巧设富有挑战性话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启发学生联想、想象、类比和探究.通过类比探究与有效对话,学生对等差数列定义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得到了等和数列.
2.让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积极对话
在学习新知时,教师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实验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对话欲望.
案例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师:如果要在地面上竖一根旗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旗杆一定与地面垂直?
:旗杆与地面上的所有直线都垂直.
师:你能一一验证吗?
:不能.
师:我们就有必要寻找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来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自然就想到减少直线的条数,减少到一条可以吗?即“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与这个平面垂直”.
: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垂直,不能保证它与平面内其他直线垂直,所以一条直线不行.
:再增加一条呢?
: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由公理4可知,平行具有“传递性”,与一条直线的作用一样,也是不行的.
:凭直觉猜测只要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即可.
师:很棒!下面请同学们通过折纸试验来验证学生4的猜想.
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对话、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思维的交互作用,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让数学探究引领学生深层对话
创设数学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组织学生展示探究成果、交流困惑,让学生在对话中产生思维碰撞,在反思中达成共识.从而使学生在有效对话中,完成对知识的领悟、建构,感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案例3:《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概念的生成过程设计
在探究《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时,不是直接把平方和关系和商数关系抛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2)通过对话、交流猜想: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3)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证明其猜想.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会如何归纳、猜想、探究,而且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对话.
四、数学有效对话的主要方式
1.生本对话式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数学教材,并在与文本对话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主动地去体验,去发现所读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从而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知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2.师生对话式
师生对话式是对话最常见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对话.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在数学课堂上逐个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或纠正回答中的错误,使数学活动逐步深入.
3.分组讨论式
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小组讨论前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每个学生都可看作是“对话源”,组内的彼此对话会形成“对话流”,全班汇报、讨论可看作是“对话流”的碰撞、进发,进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对话场”.
4.书面对话式
每周布置一篇数学周记或数学小论文,要求学生写出有关教材某章节的归纳总结或是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也可以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和体验、对某些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具体内容由学生自行决定.
根据相应的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适时地选择有效对话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对话中寻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思维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构建以有效对话为框架的数学课堂才是本真的数学课堂,才是自然的、有效的数学课堂.在“数学有效对话”中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在“数学有效对话”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数学教学由此而精彩,数学课堂由此而富有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