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功能的干预模式
(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0)
【摘要】本文根据McMaster过程取向家庭功能模式理论的基本观点,通过对一个家暴家庭长大的青少年基于家庭功能干预模式的个案研究发现: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其家庭系统运行不良息息相关,修复家庭功能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改善有着促进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问题行为;家庭功能;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335-03
一般来说,个体行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系统内部问题的折射和表现。问题行为多发的青少年家庭功能缺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青少年与家长在对家庭功能的现状上有着相同的认知么;如何能够通过对家庭功能的干预来干预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本文用一个家暴家庭长的的青少年的干预个案来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对家庭功能的界定
“家庭功能”首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最初对家庭功能的界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结果取向,以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为代表。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认为,可以根据家庭功能发挥状况所导致的结果来进行评估,并依此将家庭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有些类型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或是需要治疗和干预的[1]。Olson的环状模式理论于1978年提出,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已修订为三维线性模型理论。这一理论是以家庭系统理论为基础,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描述家庭功能的3个维度: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2]。
另一类是过程取向理论,此理论认为,对家庭进行类型上的划分在临床实践中并没有很大用处,对个体身心健康状况和情绪问题直接产生影响的并非家庭系统结果方面的特征,而是家庭系统实现各项功能的过程。家庭实现其功能的过程越顺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反之,则容易导致家庭成员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家庭危机。Epstein等人于1978年提出了以家庭系统运作过程为核心的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该理论假设: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所必须的环境,为实现这一功能家庭就要完成一些任务:问题解决、沟通、角色分工、情感反应、情感卷入、行为控制等,从这6个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家庭功能的好坏[3]。
2.基于家庭功能的干预模式
此个案的家庭功能干预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工作:一方面,从孩子入手,定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并参加心理健康和素质拓展的课程;另一方面,从家长入手,要求家长修家长学堂的课程,并配备家庭咨询师进行家长咨询。孩子的心理课程主要包括心理沙盘、心理绘画、团体游戏等;家长的课程主要涉及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亲子关系中的心理学知识。最后,通过信件交流,亲子课堂等活动形式来重新建立亲子间的关系,希望能在彼此对自身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之后,能在更加融洽的关系中一起来重塑家庭功能,减少和消除问题行为。
3.对于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
3.1 个案基本信息
晋某,男,16岁,偏科,数学成绩优异而英语成绩差,经常不及格。后因早恋与失恋成绩下滑,最终失去对学业和自己的信心,辍学在家。父母的工作是小商贩,父亲小学文化水平,母亲初中文化水平。从其幼年时期开始父亲就有一些家暴的倾向,孩子辍学之后开始跟父亲发生严重冲突,时常大打出手,也偶尔在外惹事打架。父母求助心理机构后开展干预工作,孩子最初非自愿参与,后转向自愿求助。
3.2 从家庭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的干预及其效果
最初,晋某对心理干预工作表面上表示配合,但暗地里对心理辅导工作和多数课程都是抗拒的。相对而言其父母的改变意愿较强烈,但其父母并没有从家庭或自身方面去考虑做出调整,而是强烈的希望孩子能做出改变。晋某的家庭,“角色分工”较为明确,父亲负责教育,母亲负责生活;“情感卷入”较深,家庭成员彼此的情绪状态能够互相影响牵动,不隔离;而在“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和行为控制”上存在较多问题,下面我们来细致分析从从家庭功能的各个方面进行的干预及其效果:
首先,来谈论从“问题解决”方面实行的干预。当遇到冲突后,这个家庭原有的处理方式是用暴力或其他手段建立权威,其他人服从权威的决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晋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树立了“弱者不能犯错误,否则就得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惩罚”的不合理信念,因此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并不会去正视问题本身而是更在意自己是否比与自己发生冲突的另一方更强。其父非常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有着“自己必须在所有方面都压得住儿子”的信念,为此不惜以暴力来建立威信,直到儿子上了初中后开始能够跟自己对打了,才产生恐慌希冀改变。当家庭中出现问题和冲突,儿子和父亲是力量的较量者,母亲是不知所措的旁观者,因此这个家庭最初的问题解决能力非常低。干预从两个方面展开,晋某通过团体心理游戏和心理咨询,渐渐在新环境中放下了防备,开始能够不再随时随地制造假想敌,警惕自己是否强过所有人,而能够较为客观的去看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究竟是什么;在家庭咨询中,咨询师让其家长注意到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是家庭全力斗争的恶果,父亲同意尝试放下“家长”的身段,更多的去注意到孩子和家庭中存在的问题。是否能成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能力、资源、合作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能正视问题,才是开始着手去解决的第一步,这方面的干预成果还是不错的。
其次,来探讨一下“沟通、情感反映”这两个方面的家庭功能干预及其效果。由于父亲处理事情的方式往往简单粗暴,所以晋某跟父亲之间很少有“积极沟通”。且,家庭原先给予孩子的“情感反映”也是相对不足的。在一次家庭咨询中,晋某在含着愤懑和悲痛控诉自己被父母伤害的经历时,其母亲的第一反映是向咨询师去解释自己和其父的苦衷,然后在表达自己和其父亲对孩子的歉意时也没有对着孩子去说,而是在向咨询师表示“我们会做得更好一些”。当咨询师及时让父母注意到孩子在听到母亲的解释后出现了失望和愤怒的情绪,并帮助父母认识到这种愤怒和失望的来源后父母开始能够去反思在这当中自己“情感反映”的不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和心理辅导之后,晋某及其父母的“沟通”变多了,父亲不再用暴力去代替沟通。然而,在“情感反映”方面其父母的改变并不明显,毕竟能准确地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并予以相应的反映也是需要一定的敏感度和情商的。晋某在咨询中得到了很好的“情感反映”,这对他帮助很大,使他由对他人的敌意攻击状态大大减少,渐渐地在团体游戏和素质拓展训练中他也渐渐开始能够融入进去,也渐渐在咨询师的陪伴下走出失恋带来的痛苦。只是,还是不太愿意跟父母进行“情感交流”,更愿意找咨询师或是自己的伙伴进行交流。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在“行为控制”方面的干预效果。晋某父亲一贯的行为控制方式是暴力且父亲对晋某的行为控制涉及的方面很细小,更多的控制的目的也不在纠正不良习惯而在于建立服从关系。在访谈时晋某曾提到,小的时候吃饭筷子掉了,他想拿去洗一下,父亲不让洗,要求他继续用,他硬是要去洗干净就被打了一顿。晋某透露自己有一本很厚的日记,记录着自己从小到大挨打的事件,他在回头翻看时发现家里摆在外面的任何一样东西几乎都成为过自己挨打的理由。家庭的规则如果变成某一个人说的话,而不是一个固定的行为准则,那么孩子是很难去遵从且很容易去进行权利斗争的。通过咨询与心理课程,让其父母了解到树立稳定规则的重要性后,家庭对于行为控制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而这种转变让晋某能从与父亲的战争中走出来,明白规则存在的意义,去正视自身在违背学校规则和社会规则后出现的问题,适当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
4.总结与反思
基于家庭功能的干预模式相对于单向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或心理辅导对于青少年地问题行为能够有较好地改善效果。青少年地问题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家庭系统内部功能受损地状态,青少年距离独立生活还有一段时间,只有改变他们现有家庭功能环境才能建立他们行为改善地保障。
然而,家庭功能地整体改善也是一个非常艰巨地任务,相对于孩子,成人固定了地行为习惯模式更加难以改变。当许诺孩子进行家庭功能调整后,孩子往往会用自己地改变与父母地改变做比较,抱怨自己做得努力和改变比父母要多得多,而引起新的问题和矛盾。成人改变较难是事实,在以后的工作中,应更多得让青少年学会去包容这一部分,做更多自己力所能及得努力。
【参考文献】
[1] Olson D H.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0, 22(2) : 144 -167.
[2] Shek D T L.Individual and dyadic predictors family functioning in a Chinese context[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9,27(1):49-61.
[3] Parents’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Adolescents’ Delinquent Behaviors: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Difference-Score and Perception-Based Measures [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14, Vol.28,No.4,549-559
[4]赵陵波,陈洁,任志洪.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A].福建教育学学报2016(04):56-60.
[5]陈秀红.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与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功能理论视角[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29-33.
论文作者:奚汇慧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7
标签:家庭论文; 功能论文; 孩子论文; 青少年论文; 父亲论文; 父母论文; 理论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