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样才能学习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孩子心情好,才能学习好
孩子要先热爱生活,才能热爱学习;孩子首先整体上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心理。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恐怕很少有家长会反对,然而在实际行动中,却有不少家长经常把孩子的心情与学习割裂,他们对孩子的情绪变化极不敏感,满脑子都是“学习,学习”,甚至认为孩子“小小年纪,什么心情不心情的”。这实际上是把孩子看成了没有七情六欲的“学习机器”,必然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厌学心理,家长适得其反。
如果一个孩子到学校看见老师就怕得要命,他能学习好吗?
如果一个孩子每天担心班上大个子同学会欺负他、劫他的钱,他能静下心来学习吗?
如果一个女孩收到了男同学写给她的小条,不敢对老师家长说,又不知如何处理,这能不影响学习吗?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自己个子矮,或者眼睛小,或者皮肤黑,或者长得不漂亮而忧心忡忡,他能专心学习吗?
如果一个孩子被母亲每天的唠叨和批评搞得心烦意乱,放学都不愿意回家,宁可在外面闲逛,他能踏踏实实学习吗?
如果一个孩子发现同学手里都有零花钱,出手大方,而自己囊中羞涩,因此不敢和同学一块逛街,他不能正确认识此事,很自卑,腰杆挺不起来,会不会影响他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请同学到家里玩,被家长像审问犯罪嫌疑人一样盘问个没完,搞得孩子很没面子,从此失掉了朋友,他痛苦万分,成绩能不下降吗?
据我所知,有些孩子已经声明“活着没意思”了,家长还在那里跟他说“学习呀,学习”。我对家长的这种麻木非常震惊!我见过几个家长,孩子到了自杀的边缘,或者已经自杀过了,如此情况下,家长仍不懂得保住孩子的性命要紧,还问我“中考怎么办”,“高考怎么办”。我真是哭笑不得。孩子都快没了,还在这谈考试,只能说明家长已经得了极其严重的“应试盲目症”,除了学习考试,什么都看不见了。
即使是成人,当我们因为什么事情情绪正低落的时候,也难免影响工作。何况孩子!
我们不能目中无“人”,不能要求孩子的情绪像直线一样无波动,不能要求他们“心如古井”,“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是无理要求,不近人情。孩子既然是人,就必定有人的喜怒哀乐,而且因为是孩子,不成熟,情绪变化会来得节奏更快,变化更剧烈。有些孩子会因为芝麻大点的小事痛不欲生,甚至索性自杀,成人会觉得十分荒谬,于是责备这种孩子“抗挫折能力差”。这种责备有道理,但是我们更应该理解:有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很小的事情,在孩子眼里是天大的事情!
可见,作为家长,我们的首要任务并不是盯着孩子的分数,而是注意孩子的情绪,注意他的性格。
我建议家长在孩子放学归来之时,先别忙着问孩子考了多少分,应留心一下孩子的表情。如果他情绪不好,就应该询问一下:“你是不是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麻烦?需要我帮助吗?”孩子说明了情况,家长应该尽可能帮助他,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他。所谓“帮助”,应该是教会孩子具体的思路和操作方式,而不是像官僚一样做原则指示。比如女儿收到男生的小条,就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你没有什么不恰当的行为,那你没有什么错误,这只是证明你有吸引力。你也不能轻易认为这个男孩子是流氓,他喜欢你,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此事总要有个了结,你可以明天私下告诉他,以后不要写这种条子,你也没有和他交“那种朋友”的意思。此事不必告诉老师。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稳定下来。经验告诉我们,许多孩子情绪波动,都是因为他们遇事不知怎样想、怎样做,只有给他们出可接受的、可操作的主意,他们才能安定下来,空讲道理没有用处,批评指责更是不行。
孩子只有心情好,才能学习好。希望家长都注意这个问题。
孩子有成就感,才能学习好
我们成年人每日上班如果总是不发工资,工作积极性是会受影响的,说不定你还会辞职不干了。同样道理,孩子上学也需要得到“工资”,才能保持其积极性。
什么是孩子上学得到的“工资”呢?有些家长可能认为,我给孩子吃喝穿,给他买玩具和山地车,请他吃麦当劳、肯德基,这不是“工资”吗?不是。这些东西在孩子眼里,都是应得应分的,我是你的孩子,你就应该给我这些东西,我不上学你也应该给我。而学习的“工资”必须是直接从学习得来的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孩子从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因为学习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会有成就感;从学习中得到收获,会有成就感。这就是孩子领到的学习“工资”。现在许多孩子为什么厌学?因为他们领不到“工资”。他们在学习上得到的总是批评,或者在多数情况下得到的是批评,他们看不到收获,他们感到的只是挫折和疲倦,如此这般,想让他们自觉努力地学习,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仔细研究孩子的学习心理,想办法让他不断领到“学习工资”。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要表扬孩子。许多家长都不喜欢表扬孩子,他们说表扬多了孩子会骄傲。据我所知,现在的孩子因为经常遭到批评轰炸,自卑者为多,真骄傲者并不多。很多孩子都爱说大话,有错不承认,报喜不报忧,专门跟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做比较,家长以为他们这是骄傲,其实非也,这是虚荣,根子是自卑。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不需要吹牛的。他们出现这种症状主要不是因为表扬多了,而是因为恰到好处的表扬太少了。我不赞成滥用表扬,对于已经学得很好的孩子,偶尔表扬就可以了,而且要表扬到点子上,即他们确实做到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再表扬。至于本来就学得不好信心不足的孩子,再没有表扬,就很难鼓起勇气。这种孩子,应该适当表扬一些。
有的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不吃表扬怎么办?我刚一表扬他,他就用那样的眼神看着我,意思是早就识破了我的机关。”这种家长所犯的错误是把表扬单纯当成计策了,这是表扬的权术化。要知道表扬首先是对孩子的衷心赞美(像欣赏一个朋友那样),其次才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一种策略。你把表扬看成钓考试分数的鱼钩,这种表扬不真诚,有点像圈套,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不买你的账。再有,这样的家长表扬的技巧也太少了。表扬不一定非得摆个赞美的架势,尤其不可固定模式。比如,今天孩子报告考试成绩,有所提高,我可以不做口头表扬,只是对他笑一笑,然后晚上吃饭多加一个他爱吃的菜。这有多么温馨!孩子肯定有成就感,得到“工资”了。
但是一个孩子如果只有依赖外部表扬推动才能努力学习,境界还是比较低的。更高的境界是自己能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那可好了,那就等于他可以自己不断给自己发“工资”,积极性的保持主要靠自我激励而不是靠别人夸奖。当然,这种孩子永远不会是多数。人完全靠自我激励前进的确是不容易的,即使是最善于发现自己成绩的人,也需要别人的鼓励,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一个孩子达到那样的水准。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成年人的鼓励,他的“自己给自己发‘工资’”的能力开始可能是很小的,慢慢会增强,此种能力在他学习成绩提高过程中的贡献率越大,他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越好。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朝这个方向努力。
培养孩子“自己给自己发‘工资’”能力的关键是让他学会自我评价,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的关键是家长教师不要太“积极”,对孩子的评价密度不要太大,要给孩子留点空间,让他静下心来思考,分析自己的学习形势,估量自己的成败得失。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学会看到自己的成绩,激励自己前进,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此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孩子有兴趣,才能学习好
如今,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了,到处都在讨论怎样培养兴趣。
兴趣当然重要。干一件事有兴趣和没兴趣做起来完全是两股劲,这几乎不需要论证。而且,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伟大人物、杰出人才,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对其所从事的事业喜爱到痴迷程度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兴趣是创造性之母。但是可惜,培养兴趣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发现教师和家长“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努力多半是失败的。“培养”很容易给教育者造成误解,以为孩子的兴趣是可以命令出来的,或者是训练出来的。
兴趣有先天因素(如智力类型),是自然形成的,一般无法刻意培养。兴趣中包含着太多的感情色彩,而感情是无法操纵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有点像谈恋爱,不但包办不得,就是您主动当“介绍人”,他也常常不买账,想让孩子“先结婚后恋爱”(先努力学某门功课,后来逐渐喜欢上它),成功率也很低。
所以,学习兴趣是可遇而不可强求的东西。我见到的很多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努力培养,都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意味,与其说这是在提高学习兴趣,不如说是在促使孩子厌学。
这么说,家长和教师在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方面岂不就无所作为了吗?当然不是。在这方面家长和教师大有用武之地,只不过应该转变观念,减少控制色彩,增加服务心态。
首先要为孩子提供产生兴趣的情境。一般说来,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更多是在课外活动中产生的,因为课外活动比较自主,比较宽松,这是产生兴趣的良好条件。现在喜欢在课堂学习的孩子,就多数来说,说他们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其实他们是对考试分数感兴趣。这是“结果兴趣”而不是“过程兴趣”,其实是“伪兴趣”。
兴趣本质上是非功利性的。有不少家长都喜欢给孩子选择那些直接与课内学习挂钩的补课班,比如英语班、写作班、奥数班等等,这些培训班其实只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乃至拷贝,除非孩子本人很愿意参加,否则对培养兴趣是无效的。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如参观、游览、读课外书、参加各种课外特长班等等,观察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的兴趣指向,以便进一步引导。
在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之间架设桥梁。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课外的兴趣就只能在课外起作用,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学会把孩子的课外兴趣与课内学习联系起来。有一个教职业高中的数学教师告诉我,她的学生是学宾馆服务的,对数学一点儿没有兴趣。这位教师发现学生在整理客房时,手忙脚乱,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动作,很是苦恼。于是她就建议学生采用数学办法,把客房整理的各项活动分解,计算出每一项需要几秒钟,结果学生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从此上数学课比以前认真了,兴趣也多了起来。这位老师就是一个善于“搭桥”的人,我们希望这样的教师多起来。其实,孩子的很多课余爱好也可以用同样方法和课内学习连接起来,比如看课外书,只要引导得当,一定对语文学习有好处。问题是你必须内行,才能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加以引导。如是外行,就只好逼着孩子“两耳不闻课外事,一心只读课内书”了。
让孩子接触真正有兴趣的人。培养兴趣的最佳办法是让孩子接触对某事有兴趣的人,因为兴趣的感染性很强。家长自己最好做“兴趣带头人”。但是学校有这么多学科,家长要门门做带头人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接触真正内行的学科爱好者,比如亲戚朋友等。实践证明,家长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当“学习警察”和“作业监工”上,不如用在给孩子找好的“兴趣引路人”上。
化“消极兴趣”为 “积极兴趣”。对于孩子有些确实“不务正业”的兴趣,例如上网聊天、早恋、追星、煲电话粥、赶时髦要名牌等等,家长也不可生堵硬截,因为经验证明,那样往往适得其反。最聪明的办法是进行一定程度的防范,而用更多的精力来“搭桥”,化“消极兴趣”为“积极兴趣”,使孩子生活更加丰富,人格更加健全,推动课内学习。
总而言之,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很重要,但这是难题,是艺术,不要期望立竿见影。
孩子有毅力,才能学习好
虽然兴趣的重要性无可怀疑,但是对于应试来说,孩子的意志品质却更重要。这道理很简单:考试的科目设置和题目安排是不考虑学生有没有兴趣的,考试不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只能从选拔的需要出发。而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对所有的考试科目都感兴趣。不感兴趣也要学下去,还要学好,这就只好靠意志了。我们会发现,那些考上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差不多都是在学习方面意志比较坚强的学生,他们能忍耐,能坚持,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反之,我见过很多学生,十分聪明,学习成绩却不佳,或者严重偏科,他们的问题往往出在意志上。他们怕苦,他们任性,怕苦和任性是意志薄弱的典型表现。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非智力因素”有问题,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
现在家长都懂得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了。非智力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对于孩子来说,意志应该是一个重点。意志太重要了。意志薄弱对任何人都是致命的弱点,意志薄弱不只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它还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杰出人物几乎都是意志非常坚强的人;而几乎所有违法犯罪者都是意志薄弱者,他们控制不了感情,抵挡不了诱惑。
如今孩子的意志品质总体情况令人担忧。这首先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对独生子女生活方面的溺爱和迁就,势必助长他们的任性和怕苦。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严重妨碍孩子意志品质的提高,因为意志本质上是自己管住自己,家长管得太多,他就没有机会学习自己管住自己了。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过高要求也会破坏孩子意志,因为意志品质只能在压力较大而不算太大的情境中才能提高,压力过大会导致放弃,意志无法发挥作用。
据此,我们建议家长把培养孩子意志品质作为一项极重要的任务,认真抓好。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绝不要插手,更不能包办。若一时搞不清孩子能不能做到,应该让他先试一试,家长再决定帮不帮、帮到什么程度。请家长注意,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家长哪怕只多帮一分,都是在阻碍孩子意志力的发展。这方面家长犯的错误太多了,而自己往往并不觉察。为什么?因为他们总怕孩子受委屈,他们心软。这种“心软”其实是家长本人意志薄弱的表现,他们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可见,要想使孩子意志坚强,家长自己先要做一个理智的人、能保证自己的“爱心”不泛滥的人。
学会拒绝。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必须学会拒绝,否则就是在鼓励孩子放纵感情。这方面特别要注意的是各位家长要互相通气,保持一致,以免孩子钻空子。绝不可以认为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谁就是爱孩子,那样会使孩子任性的,任性是学习成绩不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延迟满足。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只要情况允许,最好也不要立刻满足,要让他等一些时日,让他学会忍耐,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所要的东西不是立刻就可以到手的。要磨孩子的性子,磨他的脾气,使他变得更有弹性,更有耐心,这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是慢功,不能一蹴而就。
学会“撤退”。当孩子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学习问题时,家长不要硬逼他完成什么指标,要“撤退”。“撤退”不等于“败退”,“撤退”之后要想办法找内行的人看看孩子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加以解决。明明打不胜的仗硬要打,很容易摧毁孩子的意志。
给孩子找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做。例如天天扫地,坚持晨练,写日记,照顾邻居老人,为教室开门等等,至少要能坚持一个学期。这种事对培养孩子意志作用很大。不过不要硬派,要和孩子商量,让孩子自己下决心。中间如果孩子半途而废,家长不要发火,要再给孩子机会。培养坚持性本身就需要家长有坚持性,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讲什么大道理。培养意志靠的是行动,而不是说教。
总而言之,能否培养孩子毅力,这是对家长教育艺术的考验,更是对家长毅力的考验。意志坚强的家长才能培养出有毅力的孩子。
孩子有主权,才能学习好
很多家长都问我:“孩子怎么不知道着急呀?一点自觉性都没有,简直是给父母学习呢!”我总是这样回答:“那是因为你比孩子还着急,他的急你都替他着了,他还何必着急?孩子的学习,你是第一‘承包人’,孩子反而成了第二‘承包人’,他怎么会有自觉性呢?”
孩子没有主权,是很难学习好的。
所谓“有主权”,指的是确实把学习“承包”给孩子,家长只起帮助、支持和指导的作用,不搞过多干涉和指挥。也就是说,达到什么目标,考出什么成绩,时间如何安排,采用什么学习方法,都由孩子自己拿主意,因为这是他的事情,而不是家长的事情。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都是在这种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形成的。现在很多孩子的学习“指标”,都是由家长和老师“下达”的,你必须考多少多少分,你必须进入前几名。学习既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为什么要下达“任务”?这样一来,孩子的感觉肯定就是在给家长“打工”,自己不过是实现家长伟大计划的“工具”而已。
学习目标应该主要由孩子自己来定。
家长一定会说:“让他定,他肯定把指标定得越低越好。腾出时间来好去玩啊!”这就是说,家长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如果你认定孩子不可能有自觉性,你何必还埋怨孩子“没有自觉性”呢?他本来就不会有自觉性嘛!
如果你还承认孩子可能有自觉性,那你就应该适当监督,逐渐给孩子更大的主权。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有上进心,也有惰性,这种惰性和上进心的矛盾,正是孩子的“成长之歌”。这个星期我懒惰了,成绩下降了,父母没有说我,但我自己觉得挺没面子的,下星期我努力了一点,情况有所好转,后来我又懒了,我又自责,后来我又努力……就是在这样波浪式的前进中,我增长了意志,提高了自觉性,我学会了战胜自我!这种思考过程和斗争过程,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家长不能替孩子增强意志,家长不能把“自觉性”灌输到孩子头脑中去。自觉性是在孩子头脑中,经过他自己的思想斗争逐渐“生长”起来的。家长的任务只是在关键处给予鼓励和帮助,只要你一干涉,他的成长过程就停止了。
失去了主权,就失去了成长的内在动力,剩下的就只是“推一推,动一动”了。所以,只要你主观地替孩子确定目标,逼孩子完成,你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不自觉性”。现在大批孩子的消极被动学习习惯都是家长和老师这样培养起来的。他们不做自我批评,反而把一切责任推到孩子身上,不公平。
所以,急躁不得,需要等待;目光短浅不行,要有“可持续”发展观念;“一刀切”不行,要尊重孩子各不相同的“发展曲线”;搞“计划经济”不行,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长规律;家长教师过分热心不行,要学会“静观其变”。这样培养起来的孩子,即使没有人监督,也会自觉学习的。同样道理,学习时间如何安排,也应该由孩子自己做主。
有些家长看见孩子放学回家立刻趴在那里写作业就高兴,如果孩子打开电视或者出去玩,家长就生气。其实孩子跟孩子不一样。有的孩子不写完作业心里不踏实,有的孩子不先玩一会,写作业脑子就不转,他累了。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把写作业安排在什么时候,家长要提醒的是:“你自己比较一下,安排在什么时间效率最高。”
有的家长禁止孩子写作业时听音乐,理由是“一心不可二用”。可是孩子偏说听音乐写作业效果好。于是吵起来了,不可开交。家长说孩子不懂事,孩子说家长不讲理。这怎么办?这不难办。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写作业试一个星期,不听音乐写作业试一个星期,让孩子自己评价一下,哪个效果好,自己决定以后怎么办。但是要告诉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要负责。这不挺好嘛!也许这样一来,孩子反而自愿不听音乐了。当一个孩子真有主权的时候,他反而更冷静。“给自己干活”,行动往往是谨慎的,因为这涉及他的切身利益;只有给别人干活,才会胡来或者瞎凑合。
要想让孩子学习好,请给他学习的主权。给主权不是撒手不管,这个火候不好掌握,是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