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干预对减轻肢体肿胀康复的影响作用论文_张云琴

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甘肃临洮 730500

【摘 要】目的 探讨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实强化护理干预对减轻患肢肿胀和提高康复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四肢创伤性骨折术后出现患肢肿胀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强化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评分和肢体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四肢骨折手术治疗后患肢肿胀的患者可给予强化护理措施干预,可明显的减轻患者患肢的疼痛和肿胀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康复,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术后护理;肢体肿胀;康复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伤,主要是指患者四肢骨的的完整性受到外力破坏,这类患者主要选择手术治疗,其效果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多数患者术后会出现静脉回流不畅、创面血液渗出量较多、活动受限等多种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淋巴及静脉回流受阻引发的肢体肿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对于这类患者,要加强术后护理干预才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1]。本研究将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四肢骨折术后出现患肢肿胀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部门患者强化术后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四肢创伤性骨折术后出现患肢肿胀的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5.82±4.19岁,下肢骨折13例,上肢骨折2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6.03±4.31岁,下肢骨折15例,上肢骨折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单侧一肢骨折,经手术治疗后患肢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将先天性残疾,合并有血液系统、心脏、皮肤和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以及手术不耐受的患者排除。

1.3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基于常规护理干预,如抬高患肢,基于常规止痛、抗感染和消肿治疗。

研究组:本组患者给予强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首先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的原因、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使患者对自身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更好的配合后续的治疗和护理;其次术后3d要对患肢进行加压包扎,先用棉垫包裹患肢,然后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包扎不宜过紧,详细观察患肢末梢循环的情况,患者一但出现疼痛增加、渗液、渗血、麻木、痉挛的情况,要检查后重新包扎;定期为患者更换敷料,确保创面清洁干燥,适当冰敷皮肤刺激局部血管收缩,达到缓解肿胀和出血的目的;对患者创面使用红外线照射,30min/次,3次/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先进行小幅度的手指和脚趾锻炼,然后进行肌肉放松、收缩训练,待恢复稳定后可适度进行肌肉、关节的被动或主动屈伸以及负重训练。

1.4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肢体肿胀评分、肢体疼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具体标准参照文献[2]。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百分率和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或t检验,P<0.05为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肢体肿胀和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肢体肿胀和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肢体肿胀评分和肢体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肢体肿胀和疼痛评分比较

3.讨论

四肢创伤性骨折具较高的发生率,属于临床常见伤病类型,患者受伤多位交通事故、重物撞击、高空坠落等,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对于无手术禁忌症的患者多选择内固定、外固定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手术属于侵入性、创伤性的治疗方案,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患者术后会出现患肢肿胀、伤口感染、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多种并发症,对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3]。其中患肢肿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肿胀发生后不但会引起患者疼痛,还会对动脉供血、静脉回流造成影响,阻碍血液循环,严重者还能引起骨筋膜隔室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对骨折愈合十分不利。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术后肿胀发生后,给予强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患者肢体肿胀评分和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对疾病形成正确的认识,排除不良的负性情绪,以便更好的配合后续的治疗和护理;强化创面和疼痛护理,通过加压包扎和持续冰敷,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和肿胀的病情,再辅助红外线治疗和功能锻炼,可进一步促进创面恢复和血液循环以及淋巴回流,有效的避免患肢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达到保护患者,促进康复的目的[4]。

综上所述,对四肢骨折手术治疗后患肢肿胀的患者可给予强化护理措施干预,可明显的减轻患者患肢的疼痛和肿胀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康复,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群.护理干预对50例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2):101-101.

[2] 朱红梅.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康复的影响探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5,36(10):176-176.

[3] 黄少容,田菲.综合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病人康复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7,15(14):1733-1734.

[4] 王旭,陆娜,孔维涵.护理干预对四肢创伤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8):174-175.

论文作者:张云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6

标签:;  ;  ;  ;  ;  ;  ;  ;  

分析四肢骨折患者术后护理干预对减轻肢体肿胀康复的影响作用论文_张云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