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疆区域经济研究的理论指导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地区不平衡发展思想是我们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其主要思想有:①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的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②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共同富裕。先富起来的地区产生示范效应,“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③对老、少、边、穷地区要加强宏观调控,实行地区倾斜政策,方法之一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方法之二是对“先富起来的个人,作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提倡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方法之三是要靠不发达地区自身的努力。不发达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发展潜力很大,发达地区要帮助内地开发资源,增强造血功能。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既是边疆地区,又是贫困地区和老解放区,“中国的资源很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西藏和新疆,如果这些地区开发起来,前景是很好的。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④从区域政策的角度看,共同富裕是区域政策目标,地区间协调发展则是区域政策手段,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由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过程。⑤如何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顾全两个大局。内地要顾全支持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的大局;沿海要服从帮助内地发展的大局;第二,正确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协调好国家、地区、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在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时,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既要保证效率,承认差别,又要实现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第四,要把脱贫与致富统一起来,没有落后地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五,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邓小平强调:“中央要有权威”,“真正干出几个实绩”。⑥制定正确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地区经济政策和有力的调控措施。
二、新疆与全国的区域差距分析与协调发展
(一)与全国及东部的差距分析
本研究除了把全国作为一个大区域单元之外,还选取了江苏、山东、广东三省区作为次级单元来分析新疆与全国、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及成因。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明:
(1)从GDP和人均GDP指标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出差距来看,在整个80年代,新疆与全国和东部地区发展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在扩大。在90年代以后无论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都在扩大,特别是绝对差距呈加速扩大的态势。在总体上,新疆一直处于全国发展的较后位次。
(2)经济效益方面的差距及其走势和总体发展基本相同, 但更为明显。
(3)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整个80年代, 新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并不大,还有缩小趋势,个别时期还高于全国水平,90年代以后却一直低于全国,差距明显扩大,农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更大。
(4)从1996、1997年来看,新疆在教育、 科技经费等方面的投入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6~1/7,约为江苏省的1/11~1/12;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比全国平均低0.32~0.42个百分点; 国有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数量还不及全国平均数量的1/2,约为东部三省区的1/3;技术市场成交额新疆只及全国的1/4~1/6,约为东部三省区的1/9~1/15。
(5)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差距十分突出。 新疆国有企业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90、1997年分别为80.5%和75.4%,比全国平均高出近30和50个百分点,在相同时期集体工业产值所占比重比全国低18.8和25.1个百分点,其它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均低于全国。与全国对照,新疆的国有、集体、个体和其它四种经济成分结构形成高、低、低、低的特点。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大说明新疆经济改革、市场发展滞后的制度差异。
(6)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 新疆的工业结构表现出第一产业过大,第二产业过小,第三产业质量不高,档次过低,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特点;农业结构表现出种植业比重过大,非种植业比重过小的特点;乡镇企业发展严重滞后,一些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7)小康建设方面的差距。在实现小康的进程和建设方面,90 年代初,新疆与全国基本同步,在90年代以后差距有了明显的扩大。根据1996年的监测,新疆小康建设的进程只完成了三分之二,比全国落后2~3年,比东南沿海省区落后10~15年。新疆是全国多民族的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在本世纪末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就新疆区内而言,在南北疆之间、各县市之间,小康建设方面的差距也是很大的。
形成新疆与全国,尤其是发达省区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地理环境、人文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国家发展战略、区域政策方面的原因;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的原因;思想守旧、观念滞后方面的原因;市场经济规律作用方面的原因;特殊的民族、宗教问题方面的原因等。
(二)与全国协调发展对策
(1)进行创新。主要是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市场创新、工作创新。
(2)结构调整。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要改变“一大、二小、 三低”(即第一产业过大,第二产业过小,第三产业质量低),重工业、种植业过重(大),轻工业、非种植业过轻(小)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第二,所有制结构调整。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第三,利益格局调整,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消除狭隘的部门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把国家、企业、个人、社会各阶层、集团部门、地区的利益格局调整到最佳的均衡位置,给改革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3)及时调整、充实和发展经济战略。 一是要把科技教育放到战略重点的高度给予真正的重视和实施;二是战略重点不能过于单一化和定型化,要系列化、复合化,要根据市场变动不断加以调整和充实、发展,措施要配套;三是要不断培植新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四是要坚持市场原则,抓好市场和流通;五是要树立现代发展观,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坚持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4)走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相辅相成,新疆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是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在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上应实行“点、轴”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发展。“北乌南库”中心城市的地位已初步确立,应给予重点建设,以推动全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与此同时还必须加快农村经济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其主要途径是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贸、工、农一体化的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对过于偏远、条件差的村庄、乡镇、县可试行搬迁、合并、兼并等方式进行土地、劳动等要素的相对集中和优化组合,向城镇化方向发展;通过政府的扶贫、资源开发、示范乡(镇)建设促进城镇化建设。
(5)加大开放力度。首先是加大对内地省区的开放, 尽可能吸引发达省区的资金、技术来疆投资。其次是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大贸、边贸、国营、集体、个体并重,不拘形式,多元化、多渠道发展,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 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思考
(一)正确认识资源优势,加快资源的转换
正确认识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区别及其转换的时滞性、复杂性、技术性、市场条件,对我们制定并选择符合实际而有成效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有重要意义的。随着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自然资源的优势逐渐会相对削弱,甚至部分地丧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新疆“自治”的政策优势已被市场所淡化,区位优势与劣势并存,而资源优势本身又有其相对性和一定的局限性:资源型产业关联度低,技术含量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小;资源型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经济竞争能力弱,在区际贸易中必然受到购销价格的双重损失;与东部地区相比,新疆资源虽有静态的存量优势,却也存在着动态的流量劣势,在优势转换和劣势弥补的动态经济运行中要受到流动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制约,形不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怎样才能克服其制约因素,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资源优势的转换?必须是经济资源、发展战略、区域政策、科学技术、市场流通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在资源存量既定,区域政策既定并正确的前提下,资源优势的转换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和市场流通,这也是当前制约新疆经济开发与发展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两大难题。如何解决?笔者以为应从这样几个方面打开思路,找准切入点,切实抓紧抓好。 (1)资源优势战略的实施和切入点要多元化、多极化、动态化。既要确立“黑白”战略的主体地位,又要根据市场需求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其他优势资源,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支柱产业,如红色产业、旅游、建材、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及其特色产品。(2)优势产业、 产品的开发一定要高起点、高科技、高效能。只有高起点、高科技才会有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效能的转化。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实施“三高”的开发,为资源优势的转换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和条件。(3 )大市场、大流通、大开发、大开放、大跨越。市场是企业的龙头,是一切经济行为的最高指挥。流通是联结市场和生产的大通道,是实现转换和经济福利的关键,是大开发、大跨越的助推器和源源不竭的活力。(4)增强商标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商标不仅是企业形象特质的标志, 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关键,赖以开拓市场的“金钥匙”,占领、巩固市场的“镇山之宝”。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财富,名牌商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1994年新疆注册商标只及广东省的3.6%,到1996 年新疆注册商标还不到1994年广东省的11%。商标意识的巨大差距反映了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方面的巨大差距。与商标不可分的是名牌。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名牌就是实力,就是信誉,就是市场优势,也就是财富新疆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就必须争创名牌。目前,新疆走名牌战略的步伐还太小,力度还很不够,未形成开拓、占领市场的强大集团军。要充分认识名牌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更需要领导层和企业家的科学胆识和战略决策,切实可行的操作艺术。
(二)进行制度创新
(1)新疆的资源优势长期不能转换, 与沿海省区的差距越拉越大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异。制度创新首要的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富有效率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其次是各级领导干部、主管领导部门要进行自我革命,走在改革的前头。(2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主要在它影响着生产要素的投入、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等方面。新疆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制度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所有制结构、市场发展规模方面的差异。(3)如何实现制度创新。一是政府要转变职能, 创建新的运作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健全和完善与经济成长、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各项经济制度;三是加强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权威;四是要有切实可行、坚决有力的改革政策步骤和措施,以保证改革。
(三)充分利用后起优势
所谓后起优势,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时序上的差异而具有的未来发展趋势的优势,超越发展,后来居上。为发挥后起优势,新疆应如何举措?(1)在战略思想、 发展规划上要有超前意识,克服任何形式的盲目短期行为。(2 )实行超越战略。就是要把握时机,选准捷径和切入点,利用优势,利用先进,大胆创新,超越发展。新疆要实现超越。必须从现实的区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条件和所处的不同阶段,分别选择和实施不同的“超越战略”。南疆地区和一些边远农牧区要超越由农业化——工业化的常规老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走信息化的发展之路,即以现代工业和信息化装备带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北疆地区,特别是天山北坡经济发达区要超越由工业化——信息化的常规的传统发展的模式,选择信息化的战略。这就要在战略规划、项目投资与实施、技术引进与合作方面都要高起点、高科技,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尽可能与知识经济接轨。(3)要有彻底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超越意识和相应的政策举措施,法律保障。(4)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既要和资源、 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又要和新疆经济增长点(极)的建设结合起来。(5 )充分重视科教兴新的战略。(6)积极寻求与沿海省区的合作, 借助发达地区的优势加快新疆发展。(7)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尽可能吸引外资。(8)创造性进行体制改革, 构建有民族自治和地方特色的市场体制框架,最大限度地释放本区发展潜能。(9)发展独具特色的旅游业,要当作一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考虑。(10)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和资源优势特色产业。(11)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推进改革的深化和保持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进步繁荣。而稳定又是改革和发展的保证和基本条件。
(四)树立主要由内力来推动的发展观
(1)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全国的帮助对新疆的发展确实是必要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近期内到下个世纪初叶其支持力度和帮助是有限的,不能达到新疆发展所需要的程度。即使是下个世纪初叶以后,中央开发战略西移,在市场发展面前我们也不能坐等中央。因此新疆原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得靠自己的双手,靠内力来推动。(2 )先发展地区与后发展地区的任何合作、“帮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要遵循交换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发达地区和增长中心通过“扩散效应”对后发展地区的带动和帮助总是要假以时日的,是由近及远的发展过程。远在边陲的新疆还得靠自己发展。(3)新疆受交通条件、地理环境、 社会发展环境的制约,外资的投入不可能太多,其推动作用也极为有限。
如何实现内力推动?
第一,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级领导、各族人民群众的民族气魄、旺盛斗志、拼搏奋斗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一切发展潜能。要真正树立起不甘落后,与全国同步发展的信心和壮志,要从社会氛围、政策环境、法律保证、激励机制诸多方面保护和激发各族人民力求发展的内在热情和创新精神。要有效地利用中央的支持、政策的保证和倾斜,利用各族人民要求发展的内在冲动和高科技、信息技术与知识经济所提供的发展机遇所形成的合力推动新疆经济的超常发展。
第二,把资源、区位、自治的政策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审时度势,灵活运用,科学操作,创造性发展。具体提出几点设想:①把东至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第二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纳入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开发大西北的重点,并作为东西合作的示范工程和国家开发战略西移的前期工程和基础工程来抓。②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伊宁市和喀什为两翼,建立中亚商贸、金融、旅游服务中心和亚欧大流通的集散地和大市场。③发展边境经济带,建立以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红其拉甫等口岸为中心的边境自由贸易区。④对已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各级、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上台阶、上档次,和经济带、自由贸易区、开放口岸、城市、港埠等“带”、“片”、“点”、“轴”结合起来,形成大流通、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使新疆“三位一体”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第三,充分重视和使用好现有人才。要消除在使用人才上的“官本位”制和短期行为,要充分认识现有人才是最可靠、最经济、最适用的,对他们的投入和使用是增强发展内力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办法。
第四,树立教育致富观念,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教育是人才之源,发展之本。要改变把教育看作是非生产性消费的错误观念,教育既是基础性产业,又是新兴的知识产业。在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教育、科技是发展致富之本,对教育的投入会产生长远的“倍数效应”。教育产业的发展对内力的增强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必然会产生更大的“倍数效应”。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认为只有在树立起主要由内力来推动的发展思想,在增强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区优势,释放内在潜能的同时,积极寻求和利用中央的支持、外力的帮助,形成内外合力的推动,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成长。
(五)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和必要条件。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三者良性运作与相互促动,才能使社会走向全面繁荣、文明与进步。本课题虽着力于经济分析,但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健康发展除遵循它本身的运行规律和处理好区域间的关系外,还以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为基础和条件。在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民族、宗教、社会稳定是新疆最大的政治,是实现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和条件。由二元经济决定的二元文化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疆经济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政治的稳定、文化的相应发展和繁荣,甚至超前发展。
如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
第一,尽可能地限制和消除其制约因素。制约新疆发展的因素不外有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客观因素有历史的、自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大多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而人为因素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客观因素的不足,甚至改变作用,变不利为有利。就当前而言,制约新疆发展的人为因素主要有:非法宗教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传统习俗文化的障碍,人口增长过快、教育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等。
第二,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①在稳定中求发展。稳定是新疆最大的政治,是发展的保证。新疆要保持稳定,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民族与宗教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民族问题一是要处理好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一切民族利益都要服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与国家的大利益;二是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宣传和倡导“两个离不开”的思想;三是处理好新疆各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之间的关系;四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决依法办事。宗教问题,首要的是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无神论思想,加强对各民族的科学知识教育;其次是要求宗教人士在爱国的前提下信教、宣教,坚决贯彻政教分离的原则,把宗教活动纳入法治轨道,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为新疆的经济建设服务。②在政策和管理上进行创新。根据新疆发展的特殊背景,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地位和中央确认的特殊政策,应重新构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开发环境,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各类法规和监督机制,灵活有效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③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文化。与开放的市场经济相适应,文化也应是开放性的。新疆文化的发展要吸收中原、沿海地区的汉民族与市场经济接轨后的市场文化和世界文化基因以及现代文明,加快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创造和增强新疆发展的内在潜能和深厚根基。④狠抓科技教育。必须下决心、花大力气进行重点投资(包括资金投入、工作投入、政策投入);确定并狠抓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学科重点建设项目。要动员、鼓励社会各界投资于科教,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形式联合开发科技项目,联合办学,培养人才,使用好人才。⑤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有效地利用传播媒介为新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导向和支持;要大力宣传新疆,扩大新疆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吸引尽可能多的资金和技术,加快发展,为把新疆建设成下个世纪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而造舆论、鼓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