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品德生长”的生态课堂——教育的本义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义论文,品德论文,思想品德论文,课堂论文,生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以构建思想品德“生态课堂”为主旨,探寻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人对教育的本义和思想品德教学追求的理解——实现学生“品德的生长”。并通过对课堂中非生态现象的调查研究,结合教学实际,就思想品德生态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生态课堂”理论与教育的本质新探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那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也应该创设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然成长。
基于这种对教育的理解,我们说“生态课堂”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绿洲,生态课堂就是促进生命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常态。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专注于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是一门集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思想性、德育共生性于一体的学科。兼具育人(育智、育德)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思想品德课堂是人的精神生命、道德生命和人格生命养成、超越的地方。
“生成”所以是德育生态课堂的特性之一,思想品德“生态课堂”强调的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自在、自为的状态,寓德育于无痕,还原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本质属性。使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交流的场所,成为师生生命情感交流、心灵对话、理想守望的家园。
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促进品德“生长”的生态课堂符合思品教学的内在本质属性,建构生态的思想品德课堂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必然要求。
二、当前思品课堂中“非生态”现象透析
此前,我们在本校初一到初三的学生中组织了一次有关“初中思想品德生态课堂问卷调查”,调查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在200名学生中进行了调研,经过对抽样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存在严重生态失衡现象。当前的思想品德课堂,存在着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权力控制、压抑个性、脱离实际的种种非生态现象。课堂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压抑个性、失去灵性、远离生活的种种非生态现象。在问及“能否积极调动思品知识解释社会或生活中的现象”,回答“一贯”的占6.5%,回答“偶尔”和“没有”的占45.5%。“对思想品德兴趣无或小、不喜欢的占25.5%”,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比例在不同任课教师的教学班存在明显差异,名特优教师任教班级比例明显小于普通班级。“觉得思想品德课空洞、枯燥、难学好怕背书的占30%”、“觉得思品课缺乏活力老生常谈的占41.0%”、“觉得在思品课上随大流的选答率占62.5%”、“想参与但没有机会的占5.5%”等诸多数据足以说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内部生态失衡是比较严重的,这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义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追求。
据笔者观察,现实课堂中的生态失衡还表现为:目标的单一及功利,教师的放松及放任、学生的从众及退让,课堂教学的过程性、探究性、情感性目标弱化,学生合作性、研究性、拓展性学习缺失,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课堂视野狭窄,课堂主体控制与受控倾向、课堂环境封闭倾向,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互:动形式化,自主探究缺乏有效引导,合作学习有形无实,情感教育与知识传授活动开展相脱离,重视课堂预设忽视课堂生成等。
三、复归与转向:思想品德“生态课堂”的构建
如何将传统课堂内“教学超载、关系失衡、无视人性、无话语泛滥、权力控制、缺乏和谐”等顽疾进行改良,使之充满“生命灵动、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多样而开放”等现代教育生态的特点?结合理论与实践,笔者认为生态课堂的要素有活力、自然、动态、多样、生成。
1.变思品课的“规劝灌输”为“助成顺应”
思想品德教育要遵循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正确处理灌输与生成的关系,变思想品德的规劝灌输为助成顺应。思品教学是“知性”和“德性”的统一,而“德性”才是这一学科的本质属性。传统的思品课堂上“怕学生不懂,教师只有灌;怕学生不会,教师强力灌;不知学生已知,教师盲目灌”。这种“把教学的过程当作知识授受的过程,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的灌输,受教育者只是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无错误的复述’,教学过程不仅只成为知性的获得,而且还扼杀了生命的灵性和创造”。知识教学的单向传递,使教学走向迷惘。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课前提供两组材料,一组关于国际经济、政治、文化舞台上的中国良好形象和改革开放30年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另一组是关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和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让学生任选一组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行拟定标题并写出自己的体会。通过上述的设计,激活学习的问题意识,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在思品教学“灌输”与“助成”之间,给学生提供课堂学习攀爬的支架,构建合作交流之课堂平台,在对话、生成的思想品德“生态课堂”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激起思想撞击的火花,在“生一生”对话交流中主动建构知识、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全面辩证客观地思考问题、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建构内化,最终促进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2.变思品课的“静态传授”为“动态迁移”
当前课堂中存在的教师的霸权及控制、学生的从众及退让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被动从属使得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更不要说知识的生成、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生态的思品课堂要求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的教学之中,使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获得坚实的基质。重视教与学的方式的配合: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的素养以及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课堂教学的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与训练的设计:保证覆盖面和参与度;体现程式性,留下延伸性。重视知识的探究过程:选准探究内容、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探究问题、营造探究氛围、亲历探究过程、启迪探究思维、体现探究价值。重视交流:动口——语言交流、动手——操作交流、动键——网上交流。重视互动:动脑——思维互动、动身——实践互动、动情——情感互动。“动”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辨清真伪,在动态中“生长”,更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状态。思品教学中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拓展学生活动的空间,比起枯燥的说教,这样的道德教育更具有可信度和感染力。在灵动的思品生态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知识、情感、观念、经验等各种信息的相互交换,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知识、情感观念的互补,有利于生态主体相互支持,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最终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3.变思品课的“无视抑制”为“唤醒激发”
师生心态对教学过程起重要作用,冷漠、压抑的课堂教学环境必然带来课堂的压抑沉闷,既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质量。在《两代人的对话》中,笔者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教育作用,课堂教学自始至终谈论的是家庭生活这个话题,是学生已有的认知、体验、思辨和感悟促成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在学生互相的唤醒与感染中,还给学生一种精神明亮的感觉。
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生成不是由教师单向带动,而是师生对流,生生互动生成。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一味的灌输,更多的是唤醒和激发。思想品德教学,也不是“高高山顶立”,而是“深深海底行”。课堂教学也要改变传统的我呼你应,变成“呼中有应、应中有呼”,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4.变思品课的“照本宣科”为“活化教材”
思想品德课程的时代感非常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活化知识,激活教材,选取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资源十分重要。八年级第一课第二框《我爱我家》主要探讨的话题是爱家人、爱父母。可以说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尤其对处于逆反期的初二学生而言,照本宣科、机械说教不但收不到教育的效果,还可能激起学生的反感。上课伊始,我选择了著名演讲家邹越“让世界充满爱——爱父母”这段感人至深的演讲,学生的情感被激活,教材中静态的文字也被赋予了情感的气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手中的教材也变得丰满起来。接下来,笔者选用并改编了网上从“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到他是她的父亲,她是他的母亲的问卷调查,在舒展、意外的氛围中让学生轻松理解和感受了父母之爱和家的温暖。同时,生态课堂的教材也具有生命的气息。
生态课堂从内容把握上说是生成的,也就是说是多变的、发展的、挑战的;从教学组织上说是智慧的,尽显教师的教学机智。时事政治风云变幻,瞬息万变,生态的思想品德课应充满时代气息,把时事及鲜活的教育资源引进课堂,让课堂有民众的声音、社会的声音、世界的声音、时代的声音,还有学生自己的声音,有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协商”,思维的“碰撞”,这种课堂教学,才会生机盎然。
5.变教学流程的“机械封闭”为课堂生态场的“圆融互摄”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本真:对人的整体性观照。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已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顺应这一理念的要求,思品课堂教学要实现从“流程”——线性结构到“生态场”——立体结构的转变。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是由学生、教师和教室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生态课堂更看重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与有机渗透,强调三者之间高境界的圆融互摄、进而创设最为理想的课堂环境,或者说是课堂学习与成长的生态场。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生命运动、学习内容和各种信息在系统中的师生、生生之间流动、处理和深化。如果我们把课堂打造成真正意义的生态课堂,我们就不愁素质教育不能实施。思想品德学科才找到了自身应有的价值。
思想品德学科追求的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和谐生成,课堂生态场的“圆融互摄”可以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也在“点化”自己,学生和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
生态课堂协调了思品知识与精神生命的整体状态,让知识更具有生命魅力。同时,关注能力,让过程与方法自然投入、深入、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机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