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四川天一学院 四川 绵竹 6182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论是从理论基础和理论实践上来看,还是从课程内容,课程任务上来看都存在密切关联。因此,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育中促进两者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建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完成其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过程中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也需要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养德行,文化引领风尚。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可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同向同行,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育人效应,对于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等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的精华,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文化精髓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至今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这些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价值基础,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文化语境,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渠道和主战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自主参与度提高,主观能动性增强,其的主体作用相较以往来说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主力军,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朝气蓬勃,开放自信,好学上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乃至其创新性的发展需要依靠大学生的力量。因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1)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育人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把文化的实质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人。一方面,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的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因此,人类文化的发展变化最终依赖于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但另外一方面,人类文化又具有影响和塑造人的功能。人类虽然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但是文化本身又具有超越主体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客观形式。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人更多的是通过文化来实现其社会化。人类借助文化,其社会经验一代一代地传递,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更新,并实现着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传播。因此,人类文化具有影响和塑造人的功能。
(2)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党和国家历来都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对于传统文化也经历了曲折的认识过程。尤其是在十八大到十九大期间,党中央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强调“文化自信”。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落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肩头。
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共产党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力量。”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中,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第一,从理论基础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在哲学思想还是文化精神上来看,两者具有契合点。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过犹不及”、“盛极而衰”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理论实践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文化土壤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通之处。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绝不能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从课程任务来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从课程内容来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民族精神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因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点,近些年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绩。但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及扁平化,一些思想观点如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更容易被大学生接触到,导致其思想观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有些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个人利益为目的选择性的接触老师和同学;部分大学生无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把以挣钱为目的、以享乐为目标当作人生的追求;更有甚者陷入物质的深渊,掉入“裸贷”、“校园贷”的陷阱,这种种情况都表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不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综合来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信息化时代下,大学生们能接触到的信息纷繁复杂,思想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其他专业课老师对思政教育的“不作为”,更容易影响学生。所以有时候在实际工作中,思政课很难真正做到切实解决学生的困惑和思想问题,这就导致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途径配合乏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指思政课,还包括社团,校园等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师与社团,校园工作等部门沟通不畅导致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配合不到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众多高校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例如,传统文化讲座,经典诵读,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等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对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仍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严重不足,导致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涵认同度较低,进而导致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不足;大学生对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满意度不高;高校尚未营造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等等。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途径
(1)在课程设置上促进二者的协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育人发挥实效,第一课堂的教学非常重要。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思政类课程的开设有明确的课程设置,但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不够具体。一些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不够规范,部分学校只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放在第二课堂。没有第一课堂教学大好坚实基础,第二课堂又如何取得良好效果呢?
因此,要有计划的开设两方面的相应课程,并将之纳入正常教学计划之中。思政类课程按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坚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教学实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另外,在具体课程设置上面要注意要尽量避免和防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分离现象。
(2)在课堂教学上体现二者的协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习总书记曾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的提供深厚力量。而思政课何尝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政治保障呢?因此,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一定要做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例如,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但是单纯的讲授爱国,呼吁大学生爱国,未免单调且不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思政课程的爱国主义教育相得益彰。
(3)在第二课堂中体现二者的协同,营造浓厚的思政、文化氛围。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主要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育之外的时间进行与第一课堂有关的教育活动。第二课堂主要指校园文化活动,但其学习空间不仅限于学校,还包含家庭和社会。第二课堂以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寓教于乐的教育导向功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第二课堂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是一种融人文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为一体的多素质教育。
在第二课堂教育中,各高校可以选择多种的表现形式,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不能缺乏一定的政治思想作指导,也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对于第二课堂教育活动,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把握。所以,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与共青团、学校社团等相关老师沟通协作,在以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活动方式的第二课堂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列活动中,思政课教师和传统文化课教师要携手合作,共同指导,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例如,在举办经典国学朗诵,举办中华传统服饰展,开设论语墙等活动中,必须确定积极向上的主题,既要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积极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结语
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中滋养出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优秀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根不断,魂不散”是中华民族在历经诸多磨难后仍然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各高校和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为此努力。当前,国际情况复杂,各种思潮泛滥,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冲击。因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政工作领域的一次有效尝试。协同中华优秀文化展开思政教育教育不仅能增强思政教学效果,更能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葛丛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47-48.
[2] 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8-24.
[3] 张卫良,龚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5):128-130.
[4] 周苏娅.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05):98-101.
基金项目:民办四川天一学院校级课题,编号:TYLX2018011。
论文作者:王姣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时代》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中华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优秀论文; 高校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文化论文; 思想论文; 《文化时代》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