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技术范畴思想探析_社会关系论文

马克思技术范畴思想探析_社会关系论文

马克思技术门类思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探析论文,门类论文,思想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16.93;T-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2)04-0033-0 4

技术作为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改造世界(作为方式、方法、手段)的武器。马克 思指出:“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出 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起源”。按照马克思的意思,技术包括自然技术、 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并且用“从而”和“由此产生”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技术的 “内在整体”性特征。

一、自然技术:“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

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 。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使社会 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1](P44)马克思在谈到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分标志时 还明确指出:“怎样生产”即“从工艺上比较各个不同的生产时代”。[2](P168)列宁 也指出:“由于有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法,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不同的阶段。” [3]马克思还明确指出:“新的技术发明”即“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4]显然,马克 思强调的“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结合的特殊的方式方法”、“怎样生产”或生产 “工艺”等是指自然技术,不是“劳动资料”或“各种活动手段”的总和。而前苏联的 A.·A库津等人在谈到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分时说:“马克思认为技术即劳动资料”,“ 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资料(技术)在这个改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5]这样,就将自然技 术完全等同于“劳动资料”了。

马克思明确指出:自然技术属于知识范畴。他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的社 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 本身已经是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知识的控制并根据此种知识而进行改造,不但在知 识的形态上,而且作为社会实践中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 来。”[6]这就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生产力中既有“知识形态”,又有实物形态的物质手 段,而且“知识形态”的技术,只有经过转化才能“变成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指 出:“直接的生产过程……就是知识的运用”。[7](P220)恩格斯也将技术发明作为“ 生产要素”中的一种“精神要素”,即除劳动和资本之外的“第三要素”。[8](P607) 列宁也明确指出:“人类的这些发明是属于精神的”。[9]因此,技术既渗透着精神因 素,又渗透在其他的生产要素之中。显然,作为“精神要素”和“精神生产”产品的技 术,不是指工具、机器等物质设备。

马克思认为,自然技术和工具、机器“完全是两回事”。他曾经多次指出:“机器就 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机器和发达的机器体系”是“大工业特有的劳动资 料”。[10](P379)“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 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把它“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 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10](P203)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大工业“特有的生产资料, 即机器本身”,[2](P286)“技术手段,如机器等”。[11]而“机器、机车、铁路、电 报、自动纺棉机等都是人类工业的产物,……都是物化的智力。”[7](P78)还说:“利 用机器的方法和机器本身完全是两回事”。[12]因为“机器是劳动工具的组合,但决不 是工人本身的各种操作方法的组合”。[13]这就非常明确地揭示了工具、机器等劳动资 料与自然技术(即“生产方法”、“操作方法”)的本质区别。

二、社会技术:人对社会的“活动方式”

马克思指出:社会技术“揭示出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 的总和。生产关系包含技术生产关系(即在生产过程中,由技术要求而形成的劳动者之 间的社会关系,张闻天在《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一文中称为“生产关系一般” )和经济生产关系(即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张闻天称为 “所有关系”)。[14]生活关系指人们在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中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社会 关系或社会联系。人际的社会关系实质上就是分工、协作关系或者由分工协作产生的社 会关系。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人的行为,而人是社会性的,即参与实践活动的人都要与他 人、与社会发生多种交往与联系。因此,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人际关系就普遍地存在着 ,并随时随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影响。于是,如何处理、协调、改造或改善人 际关系,就成为一个人、集体、乃至于国家事业成败及其大小的关键。

社会技术是自然技术发生作用的先决条件和“决定性因素”之一。马克思指出:“凡 要进行生产,就必须采用特殊的方式和方法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1](P44) 这里讲的“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除了工艺流程之外,显然还包括组织管理在内的 社会技术。“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 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 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 有生产。”[8](P362)马克思还把社会技术作为现实生产力中决定性因素之一。他说: “如果把不同的人的天然特性和他们的生产技能上的区别撇开不谈,那么劳动生产力主 要应当取决于:(1)劳动的自然条件……;(2)劳动的社会力量的日益改进,这种改进是 由以下各种因素引起的,即大规模生产,资本的集中,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生产 方法的改良……以及其他各种发明……并且劳动的社会性质或协作性质也是由于这些发 明而得以发展起来。”[15]要实现“大规模生产,资本的集中,劳动的联合,分工”与 “协作”,显然只能靠社会技术,而且“劳动的社会力量的日益改进”是由社会技术与 自然技术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既双向制约,又相互促进和塑造。自然技术及其作用的发挥并不 完全是按其内在逻辑发展的,主要是社会或社会环境(组织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 的等)的力量形成和塑造的,其中,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事业心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如何营造有利于技术进步及其应用的社会环境,就是社会技术研究并解决的一 个关键问题。我国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可 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和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等,并 不完全是自然技术问题,而主要是社会技术问题,是人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自然技术喻 为“硬件”的话,那么社会技术就是“软件”。正如计算机没有硬件不行,没有软件也 不行。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软件的作用更加重要。没有软件,计算机就会是一堆 废物,不可能发挥任何功能。而同一台计算机配置或使用不同的软件(程序)就具有不同 的功能,如生产控制、数据处理、医疗诊断、电子商务、下棋娱乐等等。因此,运用社 会技术调整好人际关系,营造有利于自然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是我国必须 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根本问题。过去只强调发展自然技术,不够重视发展与它相伴的“ 软件”——社会技术,实践证明这种观念、模式是难以奏效的。

三、思维技术:开展和改进思维活动的方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科学技术“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一步”,“一个民 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恰好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 科学来说是最主要的思维形式,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发展过程,为自然 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 明方法。”这就充分说明了辩证思维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强调 指出:包括自然技术在内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与“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 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一个生产部门,例如铁、煤、机器的生产或建筑业等等的劳 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 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16]关于思维技术的功能,马克思指出:“揭示 出精神观念的起源”。“精神观念”怎样产生,即思维活动或智力劳动如何进行,就是 思维方式方法问题。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通过思维对观念客体(指主体在观念中通过 逻辑形式所把握的客体,如观点、规律等)的构建表现出来的,这种观念客体又在一定 的条件下经过具体的思维构建及其实践外化为物化形态。其模式为:自在客体—主体— 观念客体—主体—物化形态。其中,主体及其思维构建就成了自在客体与观念客体及其 物化形态之间的转换器。这个转换过程相对固定下来,便形成为某种思维模式、思维方 式方法,即思维技术。我们知道,“精神观念的起源”及其产生过程,一方面决定于自 在客体及其认识条件;另一方面又决定于主体对该客体的理解、选择、构建和解释方式 。也就是说,没有自在客体及其认识条件,不会有观念客体;同时,没有主体的理解、 创造过程,也不会有观念客体。观念客体及其物化形态总是主体对自在客体特殊地理解 和把握的产物,即思维构建的产物。所以,思维建构的方式方法即思维技术对于观念客 体及其物化形态的构成和形成,起着特定的决定性作用。

四、人文技术:改造(善)主体的活动方式

科学技术是有人世界的根本特征。自然世界在人类出现以前,是无意识、无精神的世 界,即天然的自然。其进化是自然界自发的演化,演化的最高阶段就是人猿揖别,随之 出现人类和人类社会,并形成属于人的世界,从而实现客观世界从“自在”的存在向“ 为人”的存在的根本转变。在有人世界,世界的进步就取决于人的发现、发明与创新, 并不断地融为一体的实践。近代自然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先后使自然科学 和哲学、社会科学变成了“独立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迈向信息业社会和知识经济时 代,思维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技术也将成为“独立的科学”。

根据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我们认为,人文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作 用将会日益凸现。所谓人文科学技术,是指认识和改造人本身(自我)及其与自然、社会 、他人等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促进自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认识和改造主体(特别是自我)是认识和改造客体(自然、社会、他人)的必要条件,也 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和环节。然而,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追求的 都是对自然环境和一部分社会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特别是传统的工业文明把“客体改造 论”推到极点,从而造成了人类与环境的严重对立和对抗,致使当今人类面临着自然危 机、社会危机和自我危机。从根本缘由来说,主要是自我危机。其实,文明的兴衰反映 的是三种力量——人与自我(内在动因)、人与自然(外在动因)和人与社会即人与人(互 促动因)——相互作用的整合效应。

人类正在迈向信息业文明新时代。信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比较,在许多方面都要发生 根本性变革。仅从活动方向和目标来讲,信业文明将会实现以环境(客体)改造为主的 时代转向以人(主体)自身改造为主的时代,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重视社会技术、人文技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不同的时代,主要的生产要素 是不同的,谁占有了第一生产要素,谁就占有了社会财富。在奴隶社会是抢夺奴隶这个 第一生产要素,封建社会是争占土地,资本主义社会则是追逐资本。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追逐知识而回归为人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是人的本质复归的经济, 是人的本性超越资本物性的经济,是主体经济或人才经济。知识经济不是以知识为本, 而是以人为本。人是本,知识是末,无视人、不尊重人,无疑是舍本求末。拥有人才并 不等于发挥了人才的聪明才智。显然,知识经济的发展,就取决于拥有知识的人及其作 用的充分发挥。而人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只能依靠调整人际技术关系的社会技术和 人文技术。所以,要更加重视对社会技术、人文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美国的C·R·罗杰斯早就提出关于人格及其变化的“自我理论”。德国的彼得·科斯 洛夫斯基曾经在《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一书中指出:“后现代是 重新发现自我的时代。”“在不断迅速变化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发现自我、发现个体的 自我,这是当代文化的主题。”“现代……哲学成为自我发现与自我认识的文化。”[1 7]因此,人本技术是人文技术的核心。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控制自我、战 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方式方法——人本技术,值得深入具体的研究。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长期以来,人们只承认和重视自然技术,不承 认或不重视社会技术、思维技术和人文技术(其中,人本技术是核心和根本)。著名的物 理学家普朗克曾经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物质 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 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打不断的链条。如果这个链条被打断了, 我们就是瞎子摸象,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

既然“科学是内在的整体”,那么技术也应是“内在的整体”。其实,在现实的生产 、生活活动中,不可能只运用自然技术或其他一门类技术,而是自然技术、社会技术、 思维技术与人文技术(特别是人本技术)相互作用形成的整合效应。

收稿日期:2002-03-20

标签:;  ;  ;  ;  

马克思技术范畴思想探析_社会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