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的长城建设看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兼谈“评价评价”教学的缺失_秦始皇论文

从秦始皇的长城建设看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兼谈“评价评价”教学的缺失_秦始皇论文

从秦始皇修长城看历史评价能力培养——[笔谈之一]应避免“为评价而评价”的教学不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评价论文,笔谈论文,修长论文,始皇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评价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许多老师也明白评价历史要有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可在实际教学中,却经常会出现模式化和公式化的弊病。

这个案例中的师生对话暴露出了以往历史课堂教学中关于秦始皇修长城评价的若干误区。这些误区有来自于教师的,也有来自于学生的。对于这则案例来说,课堂上比较常见的分析是:一方面肯定秦始皇修长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却又批评秦始皇修长城的负面影响。这样看似四平八稳的“两点论”表面上看分析得比较全面,然而在笔者看来,这种左右逢源的分析模式容易使历史评价落入俗套而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如果排除偏激之论,秦始皇修长城的积极意义应该肯定。秦始皇修长城在当时有其合理性与紧迫性,这突出地表现在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对内可以巩固统一,对外可以抵御外患的入侵,保护北方边境农业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补充近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最新成果:秦的北方边境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尤其是发生频率非常高的“风暴”,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大不便,土地被“风化”、“沙化”的现象很严重,修建长城这样规模宏大的工程对抵挡自然灾害的破坏能起到明显的作用。总之,对秦始皇修长城的积极评价,只能局限于这一点,而不能无限拓展。实际上我们已经注意到,在学生对秦始皇修长城的评价中往往就有这种倾向,历史老师对此应该有敏锐的觉察。

之所以如此认为,是因为在长城的背后存在着三条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隐性历史知识。其一,众所周知,随着时间的流逝,长城开始由历史上最初的“军事工程”向今天的“文化工程”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阶层的历史人物对长城“价值”的提升,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它越来越多地渗透了中华民族更多美好的期望。这一点,历史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知道。换句话说,今日之长城,已绝非昔日之长城。虽然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挖掘长城的诸多价值,但这种后天产生的巨大价值却未必符合秦始皇最初的意图,显然不适合用来评价秦始皇修长城。其二,秦始皇并非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修建长城的君主,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是楚国。秦后历代各朝并没有停止继续修建长城,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显然,没有秦始皇修长城就不可能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说,有过于夸大秦始皇修长城功绩之嫌。当然,秦始皇首创“万里长城”还是要肯定的。其三,许多论者多以后来长城一直就没有阻挡住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频繁侵犯为理由,而否定修长城的意义与价值。更有甚者指出长城也没有阻挡住日本法西斯的入侵。这些想法很容易迷惑人,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在这些论者看来,长城的修建就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孰不知,长城只不过是一种防御的工事而已,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火药、大炮等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军事武器的日益增多,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必然不断削弱。如果在思想意识里过于依赖长城的保护作用,而不重视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再固若金汤的长城也无济于事,这一点应该作为重点来加以辩驳。

在诸多批评秦始皇修长城的观点中,“劳民”是一个出现最为频繁的字眼。作一个不恰当比较的话,从工程量来说,在当时修建长城就好比今天修建三峡工程一样。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秦始皇修长城却严重激化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老师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分析。笔者的建议是:在古代生产力发展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修建一个巨大的有着积极意义的工程,要做到不“劳民”是不可能的。据研究,秦始皇大约动用了30万人力修长城,与当时其他重大工程相比,比如修陵墓、南迁等,并不突出。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极有可能使自己走到大多数民众的对立面,成为落后生产力的牺牲品。后来的隋炀帝建大运河,也遭遇到同类的命运。那么普通老百姓就应该为落后的生产力付出家庭的幸福?在古代社会,这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当然,这种分析的背后绝非意味着今人对修长城中的大量劳工没有同情心理,也支持处于社会最基层的劳工们拥有反抗暴政的权利。换句话说,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都有其合理性,因为纯粹的道德评价,往往导致非历史主义,单纯的历史评价,又会导致道德观念的倒退。实际上二者不但不应互相排斥,而且应该实现一种“平衡”。在秦始皇修建长城的问题上,不能因为“劳民”就否定这项工程的可行性,也不能因为这项工程的进步性就肆意挥霍民力。能不能做到将阶级矛盾缓和在一定范围内,确保国家及社会的平稳发展?近年来,考古人员在金字塔附近的重大发现告诉我们,这完全是有可能的:研究人员在金字塔的附近发现了工匠居住的村落,而且食宿条件都有充分保障。基于这种分析,笔者认为,秦始皇修长城并无重大决策失误,其不足在于对修建长城这一浩大工程缺乏细致入微的分析,如果在修建长城的策略上尽可能地做到体恤民力、体察民情,在使用民力这一问题上有可持续和“仁政”的理念,将阶级矛盾控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估计修长城也不至于成为当时普通民众怨恨的对象。依笔者之见,如果历史教学中做到了这一步,历史教育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标签:;  ;  ;  ;  

从秦始皇的长城建设看历史评价能力的培养--兼谈“评价评价”教学的缺失_秦始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