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璇
(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 20012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力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己经进入了智能电网、大电网互联、优化推进资源配置的新局面。但由于区域性电力系统的整合以及地区能源结构不平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电力朽业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对电力管理不断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电力管理模式己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电网集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旳需求。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网络化管理;
1传统管理模式
1.1电力企业经营管理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主要是指根据电力行业本身的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对电力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大环节实施统一组织、计划、控制和管理。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发电能力等能够持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电力资源协调发展,电力设备的总体运行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状态,并有效降低电力旳各项运营成本、能源耗费和维修费用,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前,以省市作为基础管理实体的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具有如下两大特点:
(1)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依然实行的是行政化的管理,属于国家行政附属机构范畴;
(2)产权不够合理,虽然电力企业向市场化方向改革已经提出了十几年,但其垄断地位并没有完全消除,电力企业仍然缺乏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因此,为有效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有必要根据内外环境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革。
1.2电力运营管理
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电力运营管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运营管理包括了对人财物、电力规划、电力建设、电力运行、电力检修和电力营销等内容实施集约化管理职能。我国传统的电力管理模式从全人工管理起步,逐渐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然而我国电网调度运行管理实行的是统一调度、分级管理模式,且统一调度和分级管理相辅相成,统一调度是基础,分级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统一调度。电网调度运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协调、指挥并指导电网的整体运行,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我国传统的电力管理方式中人工操作占了较大比例,信息是通过邮件、电话、传真等方式实现逐层传递,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 信息化管理模式
2.1电力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信息化水平在逐渐提高。电力行业作为基础能源行业,也紧跟时代的步伐,迅速发展着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为适应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满足电力行业五大环节的发展和管理需求,各类电力信息化管理系统层出不穷,这些系统中的绝大多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电力企业某一方面的发展,并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正在使用的成熟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数众多,如财务管控系统、规划计划信息管理系统、信息调度管理系统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电力信息化发展的产物,这些系统在电力企业的实际使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改变了以往全人工低效率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力生产过程和电力信息采集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电力企业已运行的这些信息化管理系统,虽然发挥了较大作用,促进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但其信息化建设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自动化应有的强大功能。其具体表现有:
(1)这些系统是由不同的部门单独使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换,数据分散,由此逐渐形成了 “信息孤岛”的问题,造成了信息等资源的较大浪费。
(2)为建设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力企业对包括人财物等在内的各类资源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系统本身又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造成了信息化成本投入提高,预期效益却难以达到。
(3)对这些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系统中的数据等信息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系统本身的可扩展性不强,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需求的变化。
2. 2 一体化管理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建设体系的推进和大运行管理的出台,同时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集团化运作、精益化管理和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各级电网机构为适应信息化、智能化电网建设的需要,逐渐推出了电网调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调控一体化即是调控中心和运维操作站相互结合的电力运行管理模式。调控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电网调度、变电站监控和遥控操作等,运维操作站的主要职责是分解调度指令、操作倒闸和运行监督等。调控中心和运维操作站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密切配合,才能实现电力管理模式的扁平化、集约化和智能化管理。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能够缩减操作流程和统筹调配。在该管理模式下,处理事故的流程,由原来的电业局调控中心-县调控中心-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运行班-运行人员五个操作流程,简化为调度通信监控中心-县调控中心-运行人员三个操作流程,流程的简化,可以大大缩短事故的处理时间。
目前,已推出使用的基于调控一体化的智能变电站管理模式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对故障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监控和保障分析等功能集成;自动告警,对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过滤分析,以帮助工作人员准确定位;能够实现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在线监测等功能。
调控一体化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能够提升管理效率,但其主要是针对电力运行方面实行的一体化管理,并不能对电力企业中的人财物等实行全方位的一体化管理。
2. 3电力网格化管理
在电力行业中,网格和网格化管理的应用都在逐渐发展,网格主要是作为一种计算方法,网格化管理则是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网格计算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能够处理对实时性要求并不是很高的任务,它可以应用到电力系统优化、规划,电力市场,大规模系统的动态仿真,在线安全分析等方面,以及需要海量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数据存储和信息交换共享的电力系统应用领域。电力网格化管理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电力企业所辖范围(或某种业务管理系统所辖范围)划分为一定大小的单元网格,以单元网格作为管理的基本单元,实现空间的精益化和动态化,促进人力、设备等资源配置的合理化,节约成本。
尽管网格算法和网格化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管理决策,提高管理效率,但其只能在某一个业务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分析,以提高电力企业精益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并不能实现所有业务数据的集成和共享,不能实现从全局上反映电力运营的总体情况。
2.4电力可视化管理
电力可视化管理即是充分利用人体的视觉感知能力,结合图形图像、色彩、动画技术和对比度等手段,实现对电力生产、运行、销售、维护等信息形象直观的表达,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决策效率等的一种管理手段,它是一种利用视觉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可视化管理技术在电力行业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电网调度和电力运行两个方面。目前用于电力可视化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和软件也层出不穷,在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目前,无论是用于调控一体化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还是电力行业使用的其它辅助管理的信息系统以及正在使用的部分可视化管理软件和系统,都只能解决处理一些简单的小型问题,实现电力企业的局部控制以支持电力运行并辅助管理决策,并不能实现对整个电力企业的全局把控。为从全局上掌握公司资源流、资产流和能量流的整体运营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电力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等进行信息集成,实现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一体化的全面监测管理,并结合计算机辅助决策的功能,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构建电力运营监控可视化管理系统的需求,从全局上反映电力公司的主营业务活动和核心资源使用情况,通过图形图像形式,将公司运营相关的核心指标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运营监测(控)中心人员根据可视化界面显示的结果,能够从宏观上了解公司整体运营状况,并通过自动安全预警,发现异动或问题,实现科学决策。该系统不仅能显示各类运营指标对应的数据,还能实现关键流程监测等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属于信息可视化管理范畴。
3.结束语
基于智能电网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在加强电力系统技术改造的同时,还应当不断改进和优化我国现有的电力管理模式。为了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经济、安全、可靠的高效运行,电力行业投入了大量的电力监控设备并开发了许多信息化业务管理系统,以提供全面实时的电网监控信息、告警信息、事故记录和电力运行数据,便于电力工作人员进行精细管理和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张启颜.跨平台的电力监控系统可视化制表组件实现[J].工业控 制计算机.2012.25(8):75-76.78.
论文作者:江璇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4
标签:电力论文; 电网论文; 电力企业论文; 网格论文; 系统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信息论文; 《电力设备》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