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图与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_知识体系论文

轴线图示与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轴线论文,图示论文,体系论文,知识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学习和复习中,科学合理地构建知识体系是整合学习资源,理解知识点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非常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这已成为共识。那么,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才算是科学合理?这样的知识体系怎样才能构建出来呢?这是很多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个例子

人民版历史教科书必修一专题二的“学习建议”中有一个图示(图一),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图1

这一图示以时间轴为基准,标明了一些重要的时间,相关历史事件则被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个层面是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它以时间轴为纽带,将两个方面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展示得清清楚楚,令学生过目不忘。历史事件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记忆历史事件向来是历史学习的“硬仗”。“死记硬背”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记忆的关键在于建立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而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时空关系,二是逻辑关系。时间是历史的第一要素,由时间因素引申而来的因果关系是历史逻辑关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门坎,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道难关。上述图示使繁纷复杂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单而又明了,它在方法论上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其知识上的价值。

加工与改造

和教科书内容对照,不难发现上述图示缺少了一个要素,即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可以添上使之完整。然而只做到这一步似乎有些意犹未尽——上述轴线图的下限只到1945年,近代史的图示不完整,将其延伸到1949年如何?另外,再把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加上如何?再加上必修二的相关内容呢?再继续加上必修三的相关内容呢?按照这一思路,在以上图示的基础上,笔者把必修部分三本书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知识要素组合到一起,从而形成了新的图示(图二),将之命名为“近代中国争取独立与富强的斗争”。

图2

本图示的基准依然是时间轴,但是延伸到了1949年,这样在图示中中国近代史在时间上就完整了。其历史要素(为便于表述,笔者把历史事件等统称为历史要素,下同)包括五个层面:第一、二两个层面是保留下来的必修一专题二的内容,分别为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个层面是必修二专题二的内容,即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个层面是必修三专题三的内容,即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五个层面是必修一专题三的内容,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图中标出了两个分期,上面是通史的分期,为“近代前期”和“近代后期”;下面是革命史的分期,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这是学生易混淆的两对概念,通过图示比较容易了解掌握。

在原有的基础上,本图示囊括了人民版教科书必修部分中有关近代中国的所有基本要素,并且通过分层的形式揭示了各种历史要素之间的时间关系,也体现了部分逻辑关系,这样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知识体系就十分清楚明了。图示中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放在中间,意在强调其重要地位。我们知道近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原动力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要动力,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力量之源;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发展“曲折”,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特点,才使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呈现出由“旧”到“新”的特征。

拓展与延伸

既然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可以通过轴线图示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其他历史阶段呢?既然时间是历史的第一属性,时间关系是历史要素的基本关系,那么其他历史阶段一定也能这样做。于是,笔者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选择了更广阔的背景和更长的时段,形成了一个高度浓缩版的“世界近代史”图示——“14到20世纪初东西方历史的演进”(见图三)。

图3

在这一图示中,笔者以时间轴为界线将东西方的历史分成两部分并且同步呈现,在更宏大的视野里观察世界走向近代的历程,其中具体的历史要素又按三册教科书分成不同的层面,以体现它们之间的时间与逻辑关系。这样,笔者就以时间轴为基准构建了整个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体系。

受教科书中一个例子的启发,笔者依托教学实践,对其进行加工与改造、拓展与延伸,由一个专题到三本书,由简单到复杂,将个案研究扩展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希望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推广。按此思路和方法,很多有意义的题目都值得我们去做,如14世纪以前的中国与世界、20世纪以来的世界,等等,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试一试。

标签:;  ;  

轴图与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_知识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