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并存--“新世纪戏剧论坛”与汇辑研讨会综述_话剧论文

挑战与机遇并存--“新世纪戏剧论坛”与汇辑研讨会综述_话剧论文

挑战与机遇并存——“新世纪话剧论坛”暨剧目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剧目论文,话剧论文,研讨会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落实文化部创作会议精神,促进话剧的发展和繁 荣,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和武汉市文化局于1月26日至30日在武汉联合主办了“新世纪 话剧论坛”暨剧目研讨会。中国剧协主席李默然、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戴英禄和来自全 国二十多个省市的话剧院团的院(团)长、剧作家、导演、演员、评论家等六十余名代表 欢聚一堂,就新世纪话剧的诸多问题和部分剧目进行了研讨。

话剧振兴要靠自身的魅力

客观地说,经过我国话剧工作者不懈的追求、探索、实验和奋斗,新时期以来的中国 话剧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一批优秀剧目如《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 、《绝对信号》、《小井胡同》、《夕照》、《灵魂出窍》、《思凡》、《留守女士》 、《死水微澜》、《同船过渡》、《地质师》、《商鞅》、《“厄尔尼诺”报告》、《 岁月风景》、《恋爱的犀牛》、《生死场》、《非常麻将》、《父亲》等脱颖而出,丰 富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宝库。

会上,戴英禄同志介绍了文化部实施全国艺术生产精品工程的规划,即文化部从2002 年起开始抓精品工程,每年抓10部戏,5年内完成50部。他说,江总书记说“话剧的魅 力是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我们就应该把话剧创作抓上去,使它繁荣起来。现在提倡 “以德治国”,话剧就应“以德育民”。

文化部的规划,无疑使代表们感到鼓舞。然而,无庸讳言,当前的中国话剧也的确存 在相当大的问题。辽宁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孙浩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一)艺术家的文化能 力不足,艺术观念陈旧;(二)生活枯竭,靠胡编乱造应付差事;(三)艺术崇高感丧失。 不少戏剧家缺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精神,不愿下大气力去琢磨、去打磨,心浮气躁 ,急功近利;(四)队伍建设迫在眉睫,戏剧就要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五)全国范围内 尚未形成稳定的创作机制和创作秩序。原中国儿艺副院长李庆成认为,话剧振兴要靠自 身的魅力,并以《生死场》、《“厄尔尼诺”报告》为例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评论家王 育生认为,面对入世的挑战,剧作家只有站在新世纪人类面临的一系列生存问题的高度 ,提出一些人人都关心的问题,作品才可能具有深度。如果为了赶“节”赴“会”而催 生作品,很难做到优生优育。评论家钟艺兵认为,近年来,虽然表、导演有了很大进步 ,但剧本滞后,原因很多,一是薄积多发,缺乏对生活、生命的体验;二是不求创新; 三是远离现实;四是冷落批评,或以炒作代替批评。中国剧协艺委会副主任黄维钧希望 剧作家多会几手,不要走独木桥;好作品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有了生活还应选择好 的视角。

关于小剧场戏剧存在的问题,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张先认为,大部分的创作只注 重讲故事,剧中人物往往只是故事的附庸。这种重故事不重人物、重道理不重感觉的创 作,实际上就是从概念出发。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刘平以《纪念碑》为例,说明 我国剧作家的创作还缺少一种大智慧,在认识生活、表现事件上缺乏开阔的视野,有些 人只会玩小聪明,写小情感,表现小情调,没有对事件的深入分析,没有对人物的深入 开掘,所以作品缺少思想的光辉和艺术的魅力。

主流戏剧应该多样化

研讨会上的热门话题之一是主流戏剧。就现状而言,主流戏剧的演出不算少,但优秀 作品却不多。有些戏虽然获得了各种奖项,但普通观众并不买帐。

中国剧协主席李默然认为,中国话剧是外来的,必须与民族文化相融合。话剧精品的 标准,就是丁关根同志讲的“有人看,传得开,留得住”。中国艺研院话研所研究员蔡 体良认为,在“主旋律”的把握上,有一种偏颇现象,即将“主旋律”框定在一个狭小 的、政治化的范围里,并与“多样化”对立起来,两者之间缺乏辨证的界定。武汉市艺 术创作研究中心编剧李冰认为,目前主旋律题材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创作人员只 关注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而忽视了普通的小人物;有些“主旋律”作 品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没有对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深度开掘。天津人艺编剧许瑞生认 为,先进文化不是单纯的英雄文化、颂扬文化,其内涵更宽泛、更广阔。主流戏剧是主 导,是导向,但非主流戏剧,只要是健康的、智慧的、引人思考的、人性的、善良的、 美好的,甚至是批判的、讽刺的,都应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也是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刘 平认为,繁荣话剧创作应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除国有院团外,对独立制作的戏剧和校 园戏剧也应关注和扶持。

当然,能否写好主流戏剧,还有一个创作态度的问题,即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 “怎么写”。田汉40年代创作《丽人行》,是以上海工人阶级的模范人物茅丽英的事迹 为素材;杨利民创作《地质师》,是以大庆工人的模范人物王启民为模特。这些戏的成 功,绝不仅仅是写了英雄模范人物,更重要的是融入了作家长期的生活积累,对生活的 感悟,对人生的认知,对生命的体验,其创作过程也是他们生命的一种体现。今天的主 流戏剧缺少的正是这些东西。加之有些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抓到了一个题材就让 作家写,而且定时定点。然而作家写不熟悉的题材,无法进入写作状态,只得临时抱佛 脚,以“急就章”的办法完成任务,当然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来了。

重视和培养剧作家

所谓话剧的危机,说到底是剧本的危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剧本荒”呢?一是剧本 难写;二是稿酬太低,有些剧作家就写电视剧去了;三是急功近利。剧作家想写的不见 得能演出,能演出的又不是作家想写的。这种创作上的不协调现象,应该引起各级领导 和艺术院团的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对剧作家的态度。

多少年来,人们总说观众是上帝,评论家余林却认为剧作家才是上帝。剧作家给人们 以启迪、欢乐和鼓励,没有剧作家的创造,观众就无法享受到“上帝”的待遇。

然而,剧作家的队伍非常不乐观。很多剧院(团)不养剧作家,而是用“大价钱”去买 剧本。蔡体良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自由来稿”的成活率很低,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 发现哪一台成功的舞台演出,本子是重金购来的。因此,应给剧作家创造良好的写作条 件,多培养、发现人才。余林主张,对那些未成名的剧作家要爱护,要拿出精力,去研 究他们尚未成器的剧作,在话剧艰难时刻,更需要去发现他们。

说剧作家重要,并不是说其他艺术创作人员(导演、演员、舞美等)不重要。深圳剧协 主席、导熊源伟认为,戏剧演出有没有精神意蕴,决不仅仅是剧作家的事,导演同样责 无旁贷。《文汇报》记者唐斯复则重点谈了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她认为,话剧要走向市 场,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走出去寻找新的观众,开拓演出市场。

剧院应成为一个“磁场”

面对改革的形势、入世的压力,艺术院团的领导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们 上有领导的任务,下有百十口人的饭碗,剧目要建设,人才需培养,还有员工的生老病 死,哪一样都不能怠慢。所以,有些院团不断调整策略,力争闯出一条路来。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介绍了该中心体制改革情况,引起与会者的注意。6年 前,上海人艺和上海青话合并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在体制上,他们打破以前那种“剧 院就像部落,院长就像酋长,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都要管,一整套社会职能都要承担” 的模式,面向社会办剧院;在创作上,他们摈弃那种创作演出缺乏计划和策划、“打游 击”、“小商贩”的生产经营方式,建立制作人负责制,树立品牌意识;在用人上,他 们根据演艺人员的特征,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动、柔性化管理的演员俱乐部,鼓励竞争上 岗、双向选择、优化组合;在开拓演出市场上,他们增强服务意识。经过几年的实践, 他们在剧目建设、人才培养、剧院管理方面已形成了良性循环。杨绍林说,他们要努力 使话剧中心成为一个话剧艺术的磁场,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好。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 长周予援介绍了该院未来的设想。武汉话剧院副院长刘复也介绍了剧院“走品牌道路” 的目标,一是强化科学管理,从导入CIS(理念识别、活动识别、视觉识别)计划入手; 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模式,把消费大众需求—艺术创作—艺 术生产—市场营销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力争多出戏,出好戏。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主任、剧作家赵瑞泰说,面对困难,应该主动想办法,创造条件。戏剧创作也要讲产、 供、销,不能盲目从事。北京人艺院长刘锦云认为,对于一个剧院来说,演戏是硬道理 ,剧院一切工作都是为它服务的。目前最困难的是好剧本难找,但不能怨天尤人,应该 面对市场想办法。对于戏剧评奖,他认为是需要的,可以推动戏剧创作。但戏剧人心里 应该明白,戏剧不是为了评奖而存在的。

其余院团普遍感到经济压力很大。他们认为,某些领导在改革时搞“一刀切”,这不 利于艺术院团的建设与发展。在如何留住人才、搞好创作、多出好戏等方面,他们希望 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特别是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

标签:;  ;  ;  ;  ;  

挑战与机遇并存--“新世纪戏剧论坛”与汇辑研讨会综述_话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