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形势下论文,价值观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世界呈现出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发展全球化、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的态势;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岗位和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特别是“入世”使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这些发展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就业观念和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这些发展变化,也正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对价值观有了新的诠注。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呈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从个体上看,部分学生的思想处于过渡转型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生价值观念,在对待某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状态,其价值观念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主体性、矛盾性、多样性和不稳定性这四大特点。
1.主体性。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呈现主体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社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总担心自己被埋没、被大材小用。
以毕业班为例,许多学生择业的期望值可以说是居高不下,对于薪金方面的要求较高;对于择业地点的选择,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许多学生很注重所选职业的发展前景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尤其注重能否发挥自我能力,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的是施展才干的舞台,希望凭借个人努力闯出一片新天地。
2.矛盾性。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大学生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血气方刚的他们常会感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面前却难过钱权名利关;他们在课堂接受了许多正面教育,但在社会上消极腐败现象的面前又感到无所适从。
由上观之,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这样的心态;关心与冷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同在,认同与失落交错。
3.多样化。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多样性特点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升学与职业的选择上,二是出发点,即目的选择上。比如,大学生在设计自己的成才之路时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或考研专政学业,或考“托福”以向外谋求发展空间,或从政以争取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或经商以充实经济基础……然而他们在设计这些多种多样的计划时,有许多人是从个人利益和个人兴趣出发的。
也有部分青年大学生愿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国为民奉献热血青春。在2001年征兵工作中,我校有200多人参加报名,经体检政审后6名学生光荣应征入伍参军。也有些学生舍弃大城市的繁华只身奔赴大西北。这些现象反映出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4.不稳定性。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判断和选择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会因为听一场音乐会或与人吵一次架而做出“及时”的迅速的改变。
价值观的不稳定性与其主体的心理状况不稳定也有极大关系,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确实还有许多亟待提高的地方,尤其是缺乏忧患意识,经受不起挫折的打击和困难的考验。
总之,大学生的价值观,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积极因素,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消极反映。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首先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外部条件看,社会生活总过程决定着其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社会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精神生活,尤其是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社会对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两大方面:
1.市场经济的影响。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有其自身共同的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在市场经济中,青年人有敢于竞争,讲究效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作贡献,特别富有活力的一面。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货币是一切交换价值的化身,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往往把经济领域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扩大到其他领域,进一步夸大了货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钱升值和道德贬值。因此,在一些青年大学生眼中,只有钱才是最真实的最有用的东西,而思想道德则是抽象的,当不了饭吃。于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在部分青年大学生中大行其道。在部分青年大学生看来,“入世”只是意味着可以享受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方式;可以有更多机会远渡重洋,潇洒走一回;甚至有些学子埋头用功,练就一身过硬的学术本领只是为了在异域谋得一席生存发展的空间。这种种观念当然不能简单武断地称之为“错”,但毕竟缺少了些什么,起码可以说明一点,传统的伦理人文精神,在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气质中已弱化,在与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较量中已略占下风。
2.网络文化的冲击。如今的互联网被称为“青年网”,上网的大多是青年学生。丰富的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使愈来愈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鹜。但网络作为一种传媒,一种工具,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一面。网络在传播信息中具有六大特点:传递跨时空性、传播跨文化性、信息自由化、监管跨国界性、网民离散性、交往隐蔽性。许多青年学生上网,常是与网友“老地方见”;或到形形色色的网站观看种种“新鲜玩意”,过足一把网络瘾。网络文化的无序,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便捷,使西方精神文化产品、价值观念触手可及,很多青年大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感染中,不由自主地受到了影响,这势必淡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并打破了他们受教育的价值体系,使他们的价值观重新分化组合,从而形成了矛盾、多样、不稳定等特点。
从主观原因来看,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出现误区,是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个人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大学生的价值观都带有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有很强的现实性。一方面,大学生们在这种特定的年龄阶段中,人格已相对独立,对未来常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价值目标和现实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倾向;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经验较少,对传统和现实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思想精华常被认为是过时的保守的,相反地,不少人则认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才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观。
此外,由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陷,加之大学生个人经历等因素,导致众多大学生自身无法将社会规范及其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实践,使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总是保留着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让大学生感到这二者是矛盾的。在这种情况下,若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是容易被错误的价值观误导的。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网络文化的冲击,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价值观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并没有“一举奏效”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以及本人的实践经验,以下方法是较为有效而且具有普遍性的。
1.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方针,教育学生走“复合型”人才的成才路向。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既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选人用人往往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看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教育引导学生走全面发展的成才路向时,我们应特别强调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和选择的多样性,定期邀请一些取得突出成就的青年企业家或先进工作者到学校开讲座,向学生们介绍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实践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转变教育观念。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要关心学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体现教师在学生成才过程中既传播知识,又教学生做人的教育作用。特别是应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扬时代主旋律,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要引导大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去认识、理解、选择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动态的发展中寻找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点。大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大学校园之中,接触了解社会比较肤浅,因此,要通过实践的环节,为大学生架起一座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也为大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重新审视个人的价值观提供机会,从而帮助引导大学生把感性的价值取向上升到法律和道德范畴的理性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目标取向的一致性。
3.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构建与时俱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有侧重的教育引导。一是根据培养目标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教育内容应有所侧重,构建新模式,重点突破,分层推进。如确定一年级应重点抓适应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二、三年级应抓专业学习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思想品德的修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廓清思想观念的模糊认识,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四年级应抓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相对成熟的价值观,为他们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二是注意把思想教育工作的连续性、阶段性、系统性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各阶段教育内容的有机衔接,形成合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多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运用较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在当前,应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总结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注意在“精”、“深”上下功夫,树立精品意识,提高文化品位和档次,铸造大学人文精神,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良好的服务;二是要认真抓好现代的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媒体的作用,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三是应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明辨是非,保持大学生应有的独立的人格,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合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