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儒学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_大学生论文

传统儒学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_大学生论文

传统儒学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儒学论文,自我意识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个体把自己当作认识的对象来理解自身,认识自己。通俗地说,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看法和态度。自我意识强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个特点包含着两重含义:良性的自我意识,诸如恰当地自我评价、竞争观念、开拓精神及自尊、自信、自强的独立性等;恶性的自我意识,诸如自大、自恋、自私和自负等。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两重性是由传统儒学两重性决定的,是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选择的结果。因为,儒家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传统历史文化背景,这个文化背景的积淀,在现代人的自我意识当中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一、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儒学的反叛

当代大学生强调自主意识、自我超越,追求自身价值、自我完善。这种注重个体发展的观念,总的看来,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大胆反叛。我们知道,儒学用“仁、义、礼、智、信”为伦理原则规范着人和社会,纲纪着宇宙万物。所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君授神权”、“天地合一”等封建伦理道德,是评判各种思想行为的标准,由此形成了模式化的价值结构和固定化的价值评判方式。儒学强调整体和高度统一的价值观,轻视或抹杀个体,即使提出对个体自我修养的要求,其目的也是在于维护整体的稳定性,修养的对象、内容都被限定在整体的规范内。儒学讲“仁”,是为了整体的和谐;“克己”是为了“复礼”。在价值观方面,宣扬一种他在性,认为个体只有将一切奉献给群体族类时,自身的价值才能获得永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仁民、爱物”等思想都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应该说,这种整体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的稳定有积极的一面,但它往往是以牺牲个体应有的个性为代价的。因此,几千年来,受这种高度统一价值观思维模式的左右,在造就了诸如岳飞、文天祥等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的同时,从另一角度看,也形成了中国人的某些惰性甚至奴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传统儒学这种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念受到强有力的冲击,相伴而来的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人”的觉醒。作为当今思想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是最敏感的。他们对传统儒学中抹杀个体而过份强调整体价值观的思想大胆地摈弃,理直气壮地强调维护个人尊严、个人价值。这种观念的变革,犹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的颤动中,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挣脱了几千年传统思想的羁绊,他们渴求个体的真正存在及自身价值的体现,希望自己能得到最充分、最“自由”地发展。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儒学的反叛!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儒学的文化选择

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儒学作出了反叛行为,但是在反叛过程中又出现诸多矛盾的现象,表现在当代大学生在反叛传统儒学的同时,对传统儒学又有盲目选择甚或回归的一面。这是因为他们在叛离某些传统儒学的思想后,一时又找不到足以依赖的支柱,无法把握个体自我,于是便产生了种种迷惘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在传统儒家文化氛围中生活的大学生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返回传统儒学本身,重新用传统儒学规范的行为模式来塑造自我,从而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儒家文化选择的两重性。

首先,从良性选择方面看,传统儒学倡导主体的自我修养,提出“内圣外王”的修养目标。“内圣”就是要成为社会中道德完全的人,即圣人,如孟子所云:“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要达到这一步,主体必须自觉、严格地进行内心修养,用“仁、义、礼、智、信”等去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循“恭、宽、信、敏、惠”五德的要求。“内圣”是“外王”的必要前提,五德是“外王”的必要手段。这种提倡主体修养通过内在的充实而达到个体价值外在体现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直接影响结果,便是强化了当代大学生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现代自主意识。与此同时,儒学所主张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也形成了当代大学生锐意进取、开拓奋进、勇于竞争的时代精神动力。

其次,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儒学又有恶性选择的一面,这就是从传统儒学发展出来的自大、自恋、自负等不良意识。传统儒学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首先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一些学生把这种能动性绝对化,片面地夸大,不顾客观现实条件,不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必然导致盲目自大意识。另一方面,儒学所追求的社会功效是“外王”,即成为万人膜拜的帝王。这容易使个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同时因理想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反差,即使“内圣”了,“外王”也还要受到条件、机遇等因素的影响,并非人人能“王”。由于急燥或失落而导致一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发展成一种自负。今天的大学生中一些不良意识,诸如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期望过高、唯我独尊、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等思想和行为,都可以从传统儒学中找到文化的根源。

三、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引导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传统儒学的关系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实现中国现代化这个基点上的。现代化的一个主题便是人的现代化。针对当代大学生在传统文化选择中表现出的两重性,如何引导他们择良去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观念,在完善自我、追求超越的同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对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引导应特别注意下列三个方面问题。

首先,对教育管理者来说,应做到正确对待学生,不以传统文化造就的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去评判、要求学生。一般说来,人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健康的心理状况,应具备一定的应变、适应能力,应有物质、精神的多种需要。但传统儒学的“克己”、“独善其身”及“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在按封建礼教塑造人格,严重摧残了人的个性,也是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的原因所在。多年来,我们对充分考虑个人前途和志趣的学生,往往认定其有个人主义倾向,思想不红。在个人好恶方面,喜欢那些平庸、老实、听话的所谓好学生,而把有创造性思维、能言善辩、点子多的学生冠之贬义的“想入非非”、“夸夸其谈”、“骄傲自大”、“投机取巧”等。这些脱胎于传统儒学的认识观念,是典型的“东方式嫉妒”。应看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确是一个巨大进步,是面向社会培养“宽基础、高素质、复合型”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应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自我选择不妄加指责,这是做好大学生自我意识引导工作的基础。

其次,从决策者角度看,应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传统文化形成的价值结构的模式化。改革十几年来,弹指一挥间,世事多变幻,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已发生逆转。传统的价值结构的模式化严重摧残了个性,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人,他的价值观应是多元的,而传统文化确立的是一个绝对的伦理价值尺度,不允许离经叛道,以致造成人的价值活动的单一,精神、物质生活的贫乏,并形成了“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不良思想,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高校传统专业及某些经典学科不受学生喜爱,代之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热门专业。因此,高校在学科设置、课程编制、教学方法上也应随之变革,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从尊重学生自我意识角度出发,给学生提供在各方面发展自己的机会。如大量增加选修课程,开办辅修专业,设立第二学位,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等,为学生的成才和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

再次,再正确引导大学生客观评价自我。不能因为我们强调自我意识的增强是个进步,就可以任其自由发展。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将个人置于社会之上,不相信集体智慧以及“世人皆迷,唯我独醒”的思想和行为,对成才目标的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创造都是十分不利的。自我意识和主观努力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各个环节上,的确是关键性因素,但一个人的价值高低同其拥有的知识量成正比,同时也是由其创造的社会价值来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在强调自我意识的同时,应以目前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素质去客观准确地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性情陶冶上,以社会价值引导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引导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立足校园,放眼社会,积极参加科技扶贫、文化服务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从社会角度全面审视自己,使其强烈的自我意识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标签:;  ;  

传统儒学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