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素质教育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若干问题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如何?应如何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基础教育中应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对实施中的素质教育进行评价?素质教育研究中有哪些新的走向?这些都是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素质教育研讨会”讨论的内容。来自教育部有关部门和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教委的领导、高校和中学负责人以及教育理论工作者共160多人出席了这次学术会议。
一、素质教育的发展
探讨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正确地理解素质教育概念本身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有的与会代表从政策研究的角度探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酝酿尝试阶段(1988-1993),实施推广阶段(1994-1996)和全面实施阶段(1997-)。酝酿尝试阶段以1988年第一篇出现“素质教育”一词的文章为标志,其后陆续在教育界引发了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这一时期,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界,决策部门的政策文件中未对素质教育作直接的引用和专门论述。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指出中小学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并提出中小学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作为政策性指导,《纲要》在素质教育实践的初始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实践推广阶段,由于《纲要》的肯定和明确指向,素质教育的探讨很快达到高潮。探讨的问题更加集中,指向更加明确,特别是基层学校对“应试教育”的弊端和根源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育主管部门在随后的时间中表示了对素质教育明确肯定的态度。湖南省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实验从学校扩展为区域性,从而为第三阶段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素质教育发展的全面实施阶段,则是以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的召开为标志,在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面推开。1997年9月,原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对历时数年波及全国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交流,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具有实质性的全面部署。烟台会议是在全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标志性会议。素质教育由初期的自发改革到区域推进的实验阶段,进而成为有统一领导、有规范文件、有实施步骤、有操作措施的整体配套的全国性改革,是一个不断递进、不断深入的认识和实施过程。
二、如何界定和理解素质教育
自1988年提出素质教育一词以来,教育理论界对其进行了众多的探讨并努力给出素质教育的界说或定义。不论是提交会议的论文还是在会议的讨论中,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依然是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
有的学者认为,研究素质教育应理解这一术语所包含的实质,关注实践中的偏差,不要纠缠于定义。应从“纠偏”的角度出发来理解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针对的是目前大学教育的过分专业化或职业化的现象,针对的是中小学教育中的升学模式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并认为“纠偏”是素质教育的实质,纠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过度专业化之偏。有学者认为应该这样来理解素质教育:第一,不要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绝对对立起来。考试是当代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考试是取消不了的,应试也是人的素质之一。第二,创新是一个人一直在进行的活动。学问靠积累,有积累才有创新。第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要一分为二。一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素质的教育,二是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育。
也有学者归纳了理解素质教育中较为典型的几种思路:1)将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2)将素质教育推向国民素质的提高,并进而将国民素质与国民性等同,因而素质教育被理解为国民性的教育问题;3)将素质教育视为全面发展的教育;4)将素质教育演绎为人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所有人的发展,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对素质教育最为确切的解释;5)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全体人的发展,即所有学生都必须达到标准,因而又可看作为及格教育;6)从脑科学角度理解素质,将素质教育与右脑联系起来。
三、课程改革及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
尽管与会代表对如何认识素质教育仍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较一致地认为,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课程改革和学科教育中。为此,有学者从实现课程的价值出发,提出未来课程改革应在课程的综合性、课程的实践性、课程的现代性和课程的选择性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要想在上述4个“性”方面有所突破,“最重要的策略是使课程源于儿童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增强课程的现实性”,因为任何一次学习活动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学习材料与儿童生活经验之间能否建立起本质的、而非人为的联系。也有校长从本校课程改革的实践及其获得的成效出发,来论证学校课程对于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意义。如有的校长提出通过课程改革在高中阶段全面实施“个性化”教学,并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过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同时将其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
也有学者强烈要求“发展学科教育,使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上”,认为当前我国学科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学科教学评价没有必要的量表;认为我国的学科教育应摆脱经验,目前的分科教学只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传授,无益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意识;认为学科教育是一般教育和课堂教学的中介环节,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把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上,大力发展学科教育。
四、素质教育的评价问题
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的评价,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作为会议主题之一的素质教育的评价问题,尤其是素质教育是否可以进行评价,颇受与会代表的关注。有的与会代表认为:(1)素质是可以评价的,但评价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这种评价不应局限于定量的评价,评价本身是需要不断完善的。(2)评价应着眼于明天、侧重于发展、有利于改进,而不应拘泥于昨天、纠缠于历史和侧重于回顾。评价的目的导向很重要,应强调评价的引导作用,而不是规定太多的“不准”。(3)在评价的内容上,应将指标体系的评价与概括性问题的评价相结合,应当增加概括性问题的使用,应针对具体的实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规范化的行为用指标体系,而特色化的行为用概括性问题。(4)推进素质教育应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多一点研究思考、少一点等待观望,多一点实践探索、少一点空谈埋怨。一位来自一线的校长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就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谈到两个方面的看法:第一,不应将评价活动看成是深奥的理论,评价应是学校工作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学校经常是被动的接受评价,而不是主动的思考评价。第二,评价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这位校长认为,过去评价只重视结果,而现在只重视过程,两者都是片面的,应该结合在一起。
五、脑科学与素质教育
脑科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近年来在讨论素质教育时颇受教育理论界和脑科学研究重视的一个方面。作为研讨会的特邀代表,两位脑科学家分别以“浅谈智力开发的脑神经基础”和“现代脑科学研究与素质教育”为题,介绍了人脑的生理结构、生理机制及脑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和进展,系统论述了教育的脑生理基础,并结合当代脑科学研究的结论,介绍了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发展的关系,论证了人的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发展的可能性及其重要性。
会议研讨的时间有限,对素质教育不同的看法乃至分歧依然存在,但对如下认识则是比较一致的:(1)素质教育的提出或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是针对一段时期以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弊端而提出的战略转变;(2)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教育界内部来说,必须多头并进、多管齐下,特别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考试和教育评价、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也就是要课程、评价和队伍三管齐下,其中当然涉及思想观念、教育理论的问题;(3)在当前倡导以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使对学生的基本的统一要求和多样性、个性化要求相结合,实现基本要求和多样性要求的统一,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不能一刀切;(4)就总体而言,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对于目前基础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课题,理论界的回应不够;(5)目前推进素质教育,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压力或不理解,有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