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设计与应用的研究论文_冯世带

“互联网+”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设计与应用的研究论文_冯世带

冯世带(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广东 深圳 518110)

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以“互联网+”为教育契机,给教育的重组和发展构建了新的思考方式,也为小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帮助。“互联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发展,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实现基础教育的新发展。“互联网+”教学的兴起,一方面呼唤我们要重视“互联网+”的热潮,审视现有教学的不足。我们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归纳出“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学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依托“互联网+”时代下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数学),在“儿童思维发展新论”等理论的支持下,对大量网络环境下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分析,首先采用“演绎法”和“归纳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7-048-03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 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 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将“互联网+”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系统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他理科学科学习的基础,但传统环境下的教学存在着创设情境不合实际、过程形式化等问题。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由于“互联网+”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研究较少,许多教师对“互联网+”下如何进行探究教学还存在很大困惑。

1.“互联网+”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深远的发展,不停地变更着人们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方法。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必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当然,这里所说的变革是具有两面性,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2.“互联网+”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模式构建

在研究国内外已有的“互联网+”下小学教学实践及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现有的资源和特点,构建出“互联网+”下创新教学模式 “3+11”模式,即:3中心、11环节。该模式初步的确立“互联网+”下的小学教学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创新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图2-1为创新教学模式基于这几个核心组成要素的系统构架图。该模式在小学高年段实验探究性教学中深入推进,并在低年段有选择性尝试。

创新教学模式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研精神、协作精神、自主创新的精神,锻炼孩子们的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把专业学科理论和技术结合起来,培养能讲会教,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教师。从构架图可以明确了解到,创新教学模式是依托移动终端(教学工具)、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学习资源(教学资源)。除此之外,还需补充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大背景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教师在创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才能高效地展开。教师的创新教学活动,包括:课前、课中、课后。每一个活动中都有具体细化的任务,但是并不是每一节课老师都严格按照这些具体化的流程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线上教学评价:孩子们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课前、课中、课后),教师根据孩子们实时的动态生成作出相应的评价;线下评价:从长远来看,更能培养孩子们的数学素养,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基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互联网+”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本课题主要是指“互联网+”下的学习平台和教室。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从已有的“黑板+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变为由教学平台、技术支持云端、移动设备、基础设施等组成。其中,提供全覆盖的网络支持、教学管理平台、IPAD智能班、录像课收集和储存平台。

结合“互联网+”的背景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支持技术手段如表3-1所示, 主要的特点如表3-2所示

表3-1 学习平台

Table 3-1 learning platform

名称功能介绍平台

一起作业网互动平台网页端

全景课堂创新课堂工具 APP 软件

深圳教育云智慧教学软件APP 软件

希沃助手 智慧教学软件APP 软件

问卷星 课堂互动平台 微信公众号

表 3-2 主要特色

Table 3-2 Main feature

名称主要特色

一起作业网在线批改、师生互动、数据统计

全景课堂数据同步、自动生成数据报告、全程把控教学过程;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定制化重点题库、作业点赞点评;父母可以及时看到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深圳教育云海量的备课资源;实时问答互动,学生难点录音;立体的教学数据,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一个环节;希沃助手主要是通过同屏技术实现师生之间全体活动问卷星进行问卷下发好数据的收集

4.“互联网+”下教学创新教学实施案例

4.1课前预习反馈,实时数据呈现

设计课前预习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点,然后对预习内容、预习资料、拓展资源进行设计并整合,利用全景课堂把预习任务推送给学生,学生就可以登录学生端开始课前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互联网+”下的教学创新模式课前预习,包括以下环节:

1.制作预习材料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内,预习材料包括自制微课、制作预习单两个内容。当然,富媒体资源的利用也是穿插在其中。

(1)自制微课

微课是用于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它把简短的流媒体视频作为载体,针对具体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制作的一种具有可视化、趣味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它具有以下特点:目标明确,主体突出;应用方式灵活,时间短;容易共享。

(2)制作预习单

预习单的设计是为每位学生能在课堂生成更多的学习经 验智慧和学习挫折问题,用文字、图表等多样的形式设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习辅助工具。它既能体现学习新知中引导探究的过程,又能体现内隐的思维过程,是学生与外界碰撞思维、交流观点的工具,又是学生留住自己学习经历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利用PAD推送课前预习单给学生,学生及时完成并反馈。教师通过分享圈及时了解到孩子们的预习情况,根据孩子们的反馈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对应的调整。

4.2课中互动,师生持续沟通

“互联网+”下的创新课堂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课堂互动,其核心是立体化的互动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起到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课中学习活动流程采用“5+4流程”结构,即包括教师教的 5个环节和学生学的 4个环节,即整理问题、确定问题、创设情境、多屏教学、多屏学习、任务推送、限时提交、实时点评、巩固内化。具体步骤如图 2-4-2所示,图中单向箭头表示单向性,双向箭头表示互动性。①至⑩含义如下:①问题反馈②导入新课③分析问题④解决问题⑤进阶练习⑥任务推送⑦及时评价⑧自我反思。

1.整理问题、确定问题

课前教师通过全景课堂推送微课和课前预习单给学生,学生根据微课的学习自主完成学习单并把结果及时反馈到分享圈。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做题结果,记录下学生学习困难点,并根据课前预习情况作出判断,筛选出典型的问题,最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点突破。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摘自: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张秀花]由于课前阶段学生已经对学习内容进行了初步预习,教师可以通过预习反馈、测验练习等形式导入新课。深圳云平台给教师带来了丰富的资源,把云平台的资源下载并整合到全景课堂的教学中,更有利于教师情境的创设。

3.全景课堂的教与学

“互联网+”下的课堂教学,移动终端包括教师端全景课堂(希沃助手 )、学生端全景课堂、电子白板、投影等。平板电脑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把电子白板跟教师端的全景课堂连接在一起。这样,利用就能利用投影技术从多角度、可视化去呈现教学内容。课中,教师发布一个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以后,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分享圈。教师就可以使用课堂互动反馈平台(分享圈)就这一任务调查学生的想法,并将统计结果实时呈现在电子白板的大屏幕上,供师生共同探讨分析。此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全景课堂的分享圈提出问题,教师把它投影筛选出来后,电子白板上就会及时展现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互联网+”下的教学支持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教室里配备可移动的桌椅,课前教师可以利用无线网络向学生传输资源和工具,课堂上,教室以秧苗式布局,只有一个小桌子作为讲台。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讨论,并利用全景课堂的作图工具:画板对相关的几何问题进行解答,使用分享圈把想法发布出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平板做好笔记并在线分享。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利用希沃助手或者同屏技术直接动态分享学生们的作品。在这样多元交互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4.布置新任务、合作探究

“互联网+”下的教学解决了学生课前的预习问题,随后进入进阶练习阶段,教师通过PAD上的全景课堂下达新的学习任务,并组织和指导小组内部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时点评、巩固内化

基于全景的数据分析,教师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比较、分析每个同学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思维的碰撞也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在教师点评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深,小组之间互相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

4.3课后个性辅导,兼顾学生差异

课后习题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习题类型是多样化的,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又分为单选题、判断题,主观题分为解决问题和操作题。教师结合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习题,对于操作类习题,教师可以以其他形式,比如要求学生录制操作视频,通过在线通信(微信、邮箱等)工具发送给老师。在“互联网+”下的小学教学的课后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全景课堂学习平台,发布针对性课后习题。学生在一定期限完成课后作业后提交给老师,教师端就会收到学生的答题情况。对于客观题,一起作业网能够自动批改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对于主观题,教师可以学生录制的视频加以点评并反馈给学生。这种个性化辅导的方式更加的高效、直观、快捷。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支持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学习资源与技术.2008.

[2]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

[4]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实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

[7]教学本质研究之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8]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主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9]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4.

[10]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 12) : 39-43.

作者简介

冯世带(1991),女(汉族),广东云浮人,二级教师,本科,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

论文作者:冯世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7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互联网+”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模式设计与应用的研究论文_冯世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