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_市场经济论文

试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经济学论文,逻辑论文,起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04

大凡一门科学都有它的逻辑起点。

一般来说,确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的原则、依据有四:(1 )根据“个别就是一般”(列宁),“从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过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过程”[1]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以对最单纯的因素的分析为逻辑起点;(2)根据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恩格斯)的辩证法原则,以对历史的起点的分析为逻辑起点;(3)根据事物都是系统, 而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元素总是构成一级一级层次联系的系统论原理,以对系统的源泉或第一个层次进行分析为逻辑起点;(4 )根据事物总是由“细胞”构成,而“细胞”又总是包含着该事物“一切矛盾的胚芽”的辩证法原则,以分析包含着一切矛盾胚芽的“细胞”为逻辑起点。各种事实表明,马克思就是依据上述四条原则,确定以“分析商品”为他创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的。那末,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呢?笔者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福利商品》[2] 一文中所讲到的福利商品,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本文拟参照上述确定逻辑起点的四条原则,对“分析福利商品”会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学逻辑起点的原因或依据作点论述,以祈同行专家指教。

福利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

福利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如果说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那么,与之相连的福利商品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来说。第一个层次,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对此,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3]。 列宁则认为商品交换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最简单的现象”[4]。毛泽东也沿着马克思、列宁的思路, 指出商品是资本主义的“最单纯的因素”[5]。马克思、列宁、 毛泽东以不同的表述方式,指出了同一个事实: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第二个层次,与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相连,福利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道理很简单,正如笔者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福利商品》一文中所论述过的,福利商品只是商品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福利商品和商品都具有作为社会经济的最单纯因素的共性。商品打上“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的痕记而成为福利商品,没有也不会影响、改变商品的作为社会经济最单纯因素的特质。

(二)事实上,社会主义社会里“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碰到过亿万次的关系”就是福利商品交换的关系——通过商品交换来为社会全体成员创造福利的关系。具体言之,第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品的交换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人们经常碰到的关系;第二,改善人民生活,争取共同富裕,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人们经常碰到又最为关心的关系或问题。

总之,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最单纯的因素,商品交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简单的关系,与之相连,打上福利痕记的商品——福利商品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福利商品交换——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福利提高的商品交换是社会主义的最简单的关系。正如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可以以“分析商品”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一样,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也可以以“分析福利商品”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

生产出福利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历史的起点

为了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历史的起点是生产出福利商品,我们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实践,考察一下社会主义经济历史开始时的情况。

顺应资本主义私有制丧钟敲响的历史趋势,无产阶级劳动大众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行程。“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标志是,消灭了劳动从属资本、资本剥削劳动这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劳动者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主体”。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的占有“从形式到内容都获得了自主权”,劳动者集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则获得了公共自主权。“正因为劳动者对自身劳动力获得自主权、劳动者集体对生产资料获得自主权,决定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自主结合的可能性,即劳动者获得了参加生产劳动的自主劳动权”[6]。诚然,由于受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制约, 自主劳动权的实现形式存在着差别。可是,一般来说,有了自主劳动权之后,劳动者就可以按照人的追求幸福的本性[7], 以自己的劳动来为包括自己在内的社会全体成员谋福利,亦即进行造福劳动,创造造福价值,生产出打上福利痕记,能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福利的商品——福利商品。这么一来,社会主义经济就开始了它的伟大壮观的历程。

显然,社会主义经济历史开始时的情况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历史的起点是生产出福利商品。既然如此,根据“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原理,就应该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定在对于福利商品的分析上。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从“福利商品”开始,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进程(即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也应当从分析“福利商品”开始。

福利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源泉

用系统论观点看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形态和各种事物及其派生现象一样,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有一定的结构,因而是一个自然系统。作为这个系统的源泉(既是系统的源头,又贯串这个系统始末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源泉”),就是福利商品。要了解这一点,有必要对社会主义经济系统作点考察、分析。

第一个层次,社会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福利商品,表现为福利(福利因素)与商品(商品因素)的统一。就像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一样,福利商品也具有福利和商品的二因素。这两种因素是统一在一起的。

第二个层次,由财富元素形式的福利商品所决定的经济形式,表现为福利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福利经济是以提高人们的福利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福利品(如福利房、福利药品之类)的生产和分配。它是福利商品中的福利因素的实现形式和展开形式。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是福利商品中的商品因素的实现形式和展开形式。由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是“作为一种在充满着阶级对抗、阶级压迫的社会中社会公正和普遍的社会福利的理想而产生的”,而且“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更有效地促进全体人民的福利”[8], 福利经济在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的产品经济、计划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里出现过,现在也在一些地方、单位存在着。经过社会主义的社会实践,人们知道,在现阶段,纯粹的福利经济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福利经济必须融入商品经济,成为能为社会全体成员创造福利的商品经济即福利商品经济才行。须知福利商品经济作为福利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既包含着为社会全体成员谋福利的性质,又包含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全部现实可行性,因而是有强大生命力的。

第三个层次,作为经济形式的实现手段,是计划和市场的统一。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和市场都得要”[9],二者要结合, 要统一。邓小平同志的强调是非常正确的。其实,计划和市场的结合、统一有其深层原因。这个深层原因就在于,计划和市场的统一是由福利(福利因素)和商品(商品因素)的统一、福利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所决定的。因为“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有计划地发展生产,是为了有计划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10];市场则是商品交换或流通的领域,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或高级阶段。总之,计划与福利商品里的福利因素相连,市场与福利商品里的商品因素相通。

第四个层次,作为经济形式实现手段的展开形式,是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体系的统一。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体系的统一是由计划和市场的统一所决定的,因为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和健全是使用计划调节手段的保证;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使用市场调节手段的保证。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体系的统一也与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的统一密切相连,因为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在高增长的同时,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而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显而易见,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与健全通过计划这个中间环节而与福利商品里的福利因素相连,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则经过市场这个中间环节而与福利商品里的商品因素相连。

第五个层次,作为展开形式具体成果(即劳动成果)的分配体制,表现为社会保障体系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统一是由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体系的统一所决定的,因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适应。社会保障体系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统一也是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的统一在分配领域的体现。何以见得?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实质是不同的生产发展水平上,按照由生产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标准,给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体现出为社会全体成员谋福利的要求,所以它是福利商品中的福利因素在收入分配体制中的体现。我们已经知道,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对市场经济、市场体系的适应,那它最终是对于商品经济、商品的适应,换言之,福利商品中的商品因素的存在,是导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最深层的因素。总而言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种种中间环节与福利商品里的福利因素相连,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则通过种种中间环节而与福利商品里的商品因素相连。

通过上面的考察、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福利商品是从财富元素形式到劳动成果分配体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源头和第一个层次,福利商品中福利、商品二因素贯串这个系统的始末,因此,福利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源泉。关于这个问题,人们可以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系统主体结构图式的观照而得到更加明晰的认识(见文末附图)。就因为如此,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反映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要以对福利商品的反映和分析为自己的逻辑起点。

福利商品是包含着社会主义一切矛盾胚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

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11]。列宁则认为商品交换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揭示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萌芽)”[12]。显然,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它的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福利商品作为商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也应该是包含着社会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细胞。然而,人们会对此发出强烈的疑问:福利商品真的包含着社会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有鉴于此,我们谨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几个重要问题加以考察分析,以作说明。

(一)福利商品包含着社会主义本质的胚芽。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1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4]。在这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只有通过商品经济及其高级形态市场经济才能实现,因此,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发展生产力”问题与福利商品中的商品因素相连。“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为人民谋福利”、“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的另外一种说法,因此,社会主义本质中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与福利商品中的福利因素相连。显然,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方面内容的胚芽(商品因素、福利因素)就包含在福利商品内。

(二)福利商品包含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胚芽。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现在有两种说法。然而,不管是哪种说法,其胚芽都包含在福利商品里。(1 )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力的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所谓“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的意思相近,可以将“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看作是全体人民的福利要求。要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只有实事求是,尊重商品经济的现实,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商品紧紧相连。这么看来,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力的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的胚芽就是包含在福利商品里的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的矛盾。(2)公有制与私人利益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15]。 由于公有制是社会全体成员都能得到福利的保证,反之,要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就要求巩固公有制,因而,公有制与福利紧紧相连;由于拥有私人利益的个人要求进行商品交换,反之,商品交换要求承认私人利益的存在,因而,私人利益与商品、商品交换紧紧相连。这么一来,公有制和私人利益的矛盾的胚芽也是包含在福利商品里的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胚芽包含在福利商品里。由于公有制是社会全体成员能得到福利的保证,实现共同富裕是“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的不同的表述方式,所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的公有制、共同富裕都与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紧紧相连。市场经济则与商品相连,因为市场经济的源头就在商品那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胚芽,就是福利商品里的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的相结合。福利商品包含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胚芽,就从深层的意义上说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完全应该而可行的。

(四)福利商品中包含着公平与效率矛盾的胚芽。我们曾经说过,“共同富裕”是“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的另外一种表述方式,而“‘共同富裕’就是‘社会公平’”[16]。因此,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就是社会公平,福利包含着公平的胚芽。采用市场经济在于追求效率,而市场经济源于商品经济和商品,因此,商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均与效率密切相关,商品包含着效率的胚芽。将以上二者综合起来,人们就可以看出,福利商品中的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的矛盾,包含着公平和效率矛盾的胚芽,解决福利商品中的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的矛盾,就蕴含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的解决。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率,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节是为了解决大多数国民的最大福利以提高平等的程度,那么,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的手段则具有增加效率、提高平等的双重意义”[17]。一言以蔽之,公平的胚芽包含在福利商品中的福利因素里,效率的胚芽包含在福利商品中的商品因素里,公平与效率矛盾的胚芽就在福利商品的内部矛盾——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的矛盾里。

(五)福利商品中包含着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矛盾的胚芽。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与国有企业改革紧密相连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社会保障、再就业问题的搞好是国企改革搞好的前提条件。社会保障、再就业问题搞不好的话,国企改革也不可能成功。李鹏同志在会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会议代表时就指出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各地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个措施是非常必要的。各级政府要拿出一部分钱,办好这件事,保障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确保社会稳定。然后,通过企业重组,通过培训,使下岗职工可以重新就业。各地要逐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范围,不断完善这个制度”[18]。显然,制约国有企业改革搞好的矛盾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再就业工程实施)的矛盾。这种矛盾的胚芽也在福利商品那里。何以见得?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符合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这种改革(或这种改革目标)的胚芽就在福利商品中的商品因素那里。社会保障(以及解决职工再就业问题)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其胚芽在福利商品中的福利因素那里。福利商品中的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是统一在一起的,这种统一意味着(或预示着)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矛盾应该也可以解决。

(六)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与福利商品有关,改革的本质乃是促使社会福利更好地与商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结合。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19]。在这里,“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连接着福利商品中的包含着社会全体成员保障问题的福利因素的,因为福利商品中的“福利”,指的是“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而不光是在国有企业范围内实施,只让国有企业职工受惠的福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则是与福利商品中的商品因素相连,因为市场经济体制紧连着商品经济、商品,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又仰赖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显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质,就是一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商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脱离的状况,促使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商品、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适合、相结合。这样做,其实就是福利商品化。福利商品化和商品福利化一样,是福利商品内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动态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质既然是福利商品化,就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胚芽(这胚芽是福利商品中福利因素和商品因素矛盾的某种表现)包含在福利商品里头。

以上,我们对包含着矛盾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矛盾、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矛盾等等进行了考察。由于这些矛盾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事关全局的重要的矛盾,所以,对这些矛盾的考察,可以使我们认定,就像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福利商品也包含着社会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就像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是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胚芽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细胞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福利商品也是包含着社会主义一切矛盾胚芽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细胞。

综合全文所述,以对最单纯的因素的分析为逻辑起点,以对历史的起点的分析为逻辑起点、以对系统的源泉的分析为逻辑起点;以分析“包含着一切矛盾的胚芽”的“细胞”为逻辑起点是确定一门科学的逻辑起点的原则。以此为参照系,我们可以看到,福利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单纯的因素;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从福利商品的产生开始;福利商品是社会主义经济系统的源泉,又是包含着社会主义一切矛盾胚芽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细胞,因此,按照确定科学的逻辑起点的原则要求,对“福利商品进行分析”(或“分析福利商品”)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收稿日期:1997—11—10

标签:;  ;  ;  ;  ;  ;  ;  ;  

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