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对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分析,来全面提高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的质量。方法:选取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到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高血压(SBP≥140mmHg)患者与未有高血压症状的择期手术患者各4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4组(n=10)。并按照组别设定了四个瑞芬太尼血浆靶控的浓度,分别为1、2、3、4ng/mL,5min后采用靶控输注技术,将异丙酚注入血浆中,使其浓度为2.5μg/mL,在这10min后,再将0.1mg/kg的维库溴铵注入,静待2min,开始进行气管的插管操作。设定好记录时点,做好血压、心率、SpO2、BIS值等相关数据记录,开展Grant气管插管的及时评分,同时,对患者诱导期使用辅助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好备注。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浓度组相比,高压组就比非高血压组使用阿托品的数量多,但是不一样浓度的瑞芬太尼输注,引起的血压的变化及BIS值之间,是没有统计学差异的。插管条件评分,瑞芬太尼2、3、4ng/mL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明显优于1ng/mL组。结论:使用TCI方法输注瑞芬太尼与异丙酚在高血压病人进行全麻诱导,两者靶控浓度分别为3ng/mL与2.5μg/mL较合理。
【关键词】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113-02
就针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其大多都伴有重要脏器的并发症,本研究通过短效静脉麻醉药异丙酚与瑞芬太尼以靶控输注方法在高血压病人全麻诱导中的应用,探讨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气管插管引起的不良反应。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到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高血压(SBP≥140mmHg)患者40例,非高血压择期手术患者40例,ASAI~II级,没有患者出现插管困难的情况(Wilson综合评分≤3分),并且患者中不存在严重肝肾病患者和心肺疾患和贫血(HgB>90g/L)患者。所有患者均没有药物成瘾和药物过敏的情况,体重均在要求范围内。所有患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认可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①在进行实际实验的前60min,采取肌肉注射法,给患者注入0.01mg/kg的东莨菪碱,并在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对其各方面进行严格的监察和测量,并在给药的同时,让患者通过面罩进行吸氧,采取靶控技术,在中心静脉将瑞芬太尼输注,在外周静脉将异丙酚输注,利用STELPUMP(版本1.05)对靶控输注开展有效的控制,采用Minto和Shafer两个参数和Graseby3500的结合,实现双泵模式的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来把患有高血压和没有患病的病人分成4组,每组10例,4组分别是不同的浓度的瑞芬太尼,分别是为1、2、3、4ng/mL,输注5min之后,采取靶控技术,将异丙酚输注,将血浆的浓度设置在2.5μg/mL数值上,在静待10min后,再把维库溴铵0.1mg/kg输注,然后等待120秒,开始操作气管插管(男性8#,女性7.5#气管导管)。当血压上升>基础值的20%时,心率<100次/min的时候,采取静滴方式注入硝酸甘油;心率>100次/min的时候,利用推注泵,将米力农缓推注入,速度根据实际的血压随时调整。血压下降>基础值30%时,给予麻黄素10mg静注,心率减慢<50次/min时给予阿托品0.3~0.5mg静注,必要时重复给予。
③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数据记录。数据的具体记录时刻点为麻醉之前,异丙酚、维库溴铵开始输注即刻,气管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后1min,除瑞芬太尼1ng/mL组其余各组切皮后2min。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在本次研究中,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病人性别、体重比较无差异(P>0.05);但高血压各组年龄均高于非高血压各组(P<0.01);术前基础心率、血氧饱和度、BIS值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在本次研究中,高血压病人相对于同剂量组的非高血压病人血流动力学变化更明显,尤其是在给予较大剂量瑞芬太尼4ng/mL时;但具有不一样浓度的瑞芬太尼在输注后,都会与基础时刻点产生一定差距,血压会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且各组存在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各组在进行了异丙酚的输注后,血压相比,都有较明显下降,个时刻点记录的插管与切皮时的血压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现象出现,与插管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但瑞芬太尼组中,高浓度的比低浓度的血压上升幅度较小,高血压组相对于非高血压组血压波动剧烈,各个浓度组间变化趋势相仿。
2.3 两组患者阿托品使用情况比较
结果显示,在本次研究中,高血压各组相对于同浓度非高血压组阿托品的使用例数增多,非高血压瑞芬太尼1、2、3、4ng/mL组阿托品使用例数分别为0、3、2、3例;高血压瑞芬太尼1、2、3、4ng/mL组分别为2、2、4、5例,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麻黄素、米力农及硝酸甘油使用例数组间无差异(P>0.05)。
3.讨论
在相关的研究中表示,效应位靶控输注不仅不会引发患者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有着更快的起效时间,但是,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异丙酚的浓度为4μg/mL,瑞芬太尼的浓度是2ng/mL,瑞芬太尼在使用的剂量上相对比较小,因为高血压病人容易受到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会产生较大改变,因此在本次研究中选择采用靶控技术,对1~4ng/mL血浆浓度进行输注[1]。各组在经过瑞芬太尼的输注之后,血压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输注了异丙酚之后,血压下降的趋势更突出。插管和切皮具备较强的刺激性,都会引致患者血压的升高,但从输注瑞芬太尼的组别情况看,浓度低组的上升趋势明显高于浓度高组,引起这个现象的因素主要就是瑞芬太尼剂量和镇痛效果的相关性方面。在瑞芬太尼的浓度到达并维持在3~4ng/mL时,就可以进行输注,此时血压是呈现较小幅度的下降,但在抑制方面和低浓度组相比,插管和切皮的刺激性可以使血压值与基础值差距更小,变化较小,可以更好地使高血压患者血液趋向于更加稳定的状态[2]。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使用TCI方法输注瑞芬太尼与异丙酚进行全麻诱导,靶控浓度分别为瑞芬太尼3ng/mL和异丙酚2.5μg/mL比较合理,可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气管插管与切皮反应较轻。
【参考文献】
[1]朴龙浩.老年高血压病人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全麻诱导的临床研究[D].延边大学,2013.
[2]吴晓丹,曾凯,高友光,陈彦青.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预防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拔管反应[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2:1186-1188.
论文作者:何姗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3
标签:芬太尼论文; 高血压论文; 患者论文; 浓度论文; 全麻论文; 血压论文; 诱导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