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老年人论文,主观论文,幸福感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 )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认知评价,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感;②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③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1]。老年人SWB也主要包括上述三个方面。
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正在深入进行,从单纯的横断面研究到长达35年以上的随访研究(如X.Cui等[2],G.E. Vaillant[3],刘仁刚等[4])。这些都增加了我们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认识。
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相关性的研究还较少。对老年人来讲,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是否就是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如果不是,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当前的应激水平和与平时的应激水平的相关性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整群抽样法取得的城市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5]和SCL-90的部分因子为评定工具,探讨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对象 我国《老年法》规定,男60岁、女55岁谓之老年人,且以此划定退休年龄。我们以男性不小于60岁、女性不小于55岁的老年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目前无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物质成瘾及明显的记忆与智能损害,能回答调查问卷的各项内容,同意参与该项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医院退休职工,工厂退休职工,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学员,精神病患者的父亲或母亲,老年科住院病人,内科住院慢性病人家属,共346人。
方法 主观幸福感用MUNSH的正性因子、负性因子、幸福度总分和6个方面生活满意感的平均值(在后面的分析中称为满意感)来描述。这6个方面分别是子女、工作成绩、住房、经济状况、健康和社会。 满意感从1到 5分为很不满意、较不满意、一般、较满意和很满意5个等级。MUNSH 正性因子代表正性情感和体验,负性因子代表负性情感和体验,总分等于正性因子分减负性因子分。MUNSH总分的范围为-24~+ 24,正性因子和负性因子为0~24。
应激水平取广泛应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躯体化、 抑郁、焦虑、敌对共4个因子。要求研究对象对每一问题回答两次, 一是最近几天的严重程度,按1~5分5级计分,二是平时的发生频度,按1 ~4分“没有,有时,经常,很多”4级计分。
调查于1997年5-12月间进行。 研究者先对主管单位协助调查者讲清调查目的和方法,然后由研究者或协助者将调查问卷呈现给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目的,填写调查问卷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要求在一周内填完。
结果
1.一般资料
全组346例。性别有效例数338,男153,女185; 年龄有效例数344,平均65.5±6.5(岁);教育程度有效例数330,平均3.8±1.2年(中学到中专之间);婚姻状况有效例数342,有配偶300,无配偶42;职业有效例数338, 工人65,政工98,医生、护士54,财务和经商38,科、教、艺、文等83。全组幸福度、 满意感和应激水平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由表1可见,本组老年人总体上的主观幸福感为正, 满意感在“一般”和“较满意”之间。SCL-90各因子均分均低于2,即“最近几天”的应激水平在“没有”和“很轻”之间,“平时”的应激水平在“没有”和“有时”之间。提示本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应激水平较低。
表1 幸福度、满意感和应激水平的描述性资料
例数最小值最大值均数 标准差
幸福度 总分
341-20.00 24.0010.06
9.66
正性因子 341
.00 24.0015.38
6.48
负性因子 341
.00 22.00 5.32
5.10
满意感 346 2.00 5.00 3.59.48
SCL-90 躯体化 331 1.00 3.67 1.36.50
最近几天抑郁
331 1.00 2.92 1.24.36
焦虑
331 1.00 3.20 1.20.35
敌意
331 1.00 3.50 1.18.33
SCL-90 躯体化 340 1.00 3.42 1.44.41
平时抑郁
340 1.00 2.50 1.26.30
焦虑
340 1.00 2.60 1.23.28
敌意
340 1.00 2.50 1.20.26
2 幸福度、满意感与应激水平的相关分析
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的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各指标与所选应激变量均显著相关,如表2所示。
表2 幸福度、满意感与应激水平的Pearson相关分析
幸福度
总分
正性因子
负性因子
满意感
最近几天 躯体化 r -.299(328) -.153(328) .385(328) -.170(331)
P .000***.005* *
.000***.002* *
抑郁 r -.505(328) -.294(328) .601(328) -.302(331)
P .000***.000***
.000***.000***
焦虑 r -.505(328) -.139(328) .440(328) -.189(331)
P .000***.012* .000***.001***
敌意 r -.313(328) -.124(328) .449(328) -.127(331)
P .000***.024* .000***.021*
平时 躯体化 r -.269(337) -.126(337) .352(337) -.162(340)
P .000***.021* .000***.003* *
抑郁 r -.503(337) -.277(337) .608(337) -.316(340)
P .000***.000***
.000***.000***
焦虑 r -.318(337) -.115(337) .460(337) -.223(340)
P .000***.034* .000***.000***
敌意 r -.285(337) -.084(337) .437(337) -.140(340)
P .000***.123 .000***.010* *
*P≤0.05 **P≤0.01 ***P≤0.001(双侧) 括号内为有效例数
其中,总分、负性因子和满意感与8个应激指标均显著相关, 正性因子与除敌意外的其它7个因子显著负相关。 这表明应激水平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主观幸福感,应激水平高则主观幸福感低。但从表2 亦可发现,相关系数都不高,最高的是负性因子与抑郁,为0.608, 虽然应激水平可以从某一侧面描述主观幸福感,但不能取代它。
我们进一步用应激水平对主观幸福感各指标作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各应激指标可解释多少主观幸福感的方差。
幸福度各指标与“最近几天”应激水平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幸福度各指标与“最近几天”应激水平的逐步回归
入选因子βPR[2]
幸福度 总分 抑郁 -.639 .000 .255
焦虑
.174 .020 .262
正性因子 抑郁 -.460 .000 .086
焦虑
.216 .009 .105
负性因子 抑郁
.601 .000 .361
满意感
抑郁 -.429 .000 .091
敌意
.178 .017 .107
结果表明,在“最近几天”应激水平的4个指标中, 只有抑郁对解释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实际意义,分别解释总分和负性因子的25%和36%的方差。这说明抑郁的确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或者说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抑郁。焦虑可以分别解释正性因子不到2%、 总分不到1%的方差, 提示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对正性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满意感”的回归中,“敌意”有显著意义,虽然解释的方差只有约1.5%,但提示满意感的确与对生活的评价有关。
主观幸福感各指标与“平时”应激水平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
表4 幸福度各指标与“平时”应激水平的逐步回归
人选因子βPR[2]
幸福度 总分 抑郁 -.609 .000 .251
焦虑
.141 .050 .257
正性因子 抑郁 -.438 .000 .077
焦虑
.215 .007 .097
负性因子 抑郁
.608 .000 .369
满意感
抑郁 -.316 .000 .097
与“最近几天”的应激水平相似,“平时”应激水平也只有抑郁对解释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讨论
幸福是一个日常用语,各人的理解不同,人们通常将它与快乐、愉快、安康、舒适、满意等描述良好内心体验的词语通用。心理学侧重于描述幸福或主观幸福感(SWB)和探讨其成因,虽然研究文献较多, 但也没有很好地定义[1]。有的作者以SCL-90[6]或抑郁[ 7] 从负面反映SWB。
我们以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以SCL-90中的躯体化、抑郁、焦虑和敌对4个因子代表老年人应激水平,研究了主观幸福感与“最近”和“平时”应激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所取的几项应激指标均与主观幸福感各变量有显著性相关。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抑郁与SWB各指标的相关有较大意义, 抑郁能解释幸福度总分和负性因子的25%左右的方差,这一方面说明抑郁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但另一方面,因解释的方差并不很高,尤其是应激水平对幸福感正性面的解释均不到10%,所以,在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时,应以主观幸福感的多种指标为研究内容,尤其不适宜单用SCL-90 或抑郁简单地从负面反映主观幸福感。
致谢
湖北医科大学附一院精神科黄永兰、朱志先,老年科陈国忠,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朱熊兆等医生为研究采样付出了辛苦劳动,在此特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