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_生产率论文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增长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二战以后,经济增长已由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增长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实现了经济转型软着陆后,更是保持了7%~8%的高增长率。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呢?本文利用索洛——米德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概述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如何处理经济增长的数量扩张和质量提高的关系,如何分配和使用各生产要素,如何完成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途径,它反映的是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经济增长方式决定增长质量,在采取一定要素配置,构成某种经济增长方式后,其对应的结果就是一定的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质量反作用于增长方式,虽然增长质量是某种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但通过不同增长质量的对比分析,各国政府和经济机构会能动地调整要素配置,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引入索洛——米德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

1.索洛——米德经济增长模型

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社会数量上表现的经济活动成果的增进,可以用GNP、GDP、NI等总量指标及相应的人均量指标的动态指标(如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等)来予以衡量。在此笔者较倾向于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是“一国总产出跨时期的增长,经常用一国的实际GDP(或实际潜在GDP)的年增长率来衡量”。另外,对于经济增长的认识,还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一致认为经济增长的概念应建立在包括物质性生产和非物质性生产范围之上,即经济增长是包括服务在内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增加;第二,一般的经济增长是指长期的活动,即实际生产能力或国民财富的增加,并不包括经济周期中的扩张阶段,即短期性的经济增长;第三,量度经济增长应该用实际经济增长率反映,即剔除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因素,按基期固定价格计算。

在西方经济学中,进行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一般采用索洛增长方程(即索洛——米德模型),它的基本原理是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来建立经济增长与各综合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模型中,资金投入量,劳动投入量和科技进步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而且其中的科技进步因素被认为是通过两大生产要素——劳动和资金的有机结合体现出来的。这样就可以设含有技术水平的总量生产函数为:

Y[,(t)]=A[,(t)]×F(K[,(t)],L[,(t)])

其中:Y——表示宏观经济生产的总产出;

A——表示随时间t变化的科技进步;

K——表示资金投入量;

L——表示劳动投入量;

对上述生产函数两端求全导数、两端分别除以Y,当t为年度单位时并整理,得:

△ Y/Y=△A/A+α×(△K/K)+β×(△L/L)

用y表示年度经济增长率,即y=△Y/Y;r表示科技进步(或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即r=△A/A;k表示资金投入增长率,即k=△K/K;I表示劳动投入增长率,即I=△L/L。则得到开展经济增长综合分析的基本方程:

y=r+α×k+β×I+e

其中e为误差项。

2.建立我国经济增长模型

我们利用这个模型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

表1中列出了1953~1995年43年间我国的投入和产出增长率。在这里,在总量层次上,我们以GDP作为产出,以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的和作为资本存量,以从业人员(人/年)作为劳动投入;在数据处理上,我们以1953年为基础,以不变价格进行计算,剔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如下表:

表1 我国投入产出增长率表 单位:%

年份

产出 y

资本投入 k劳动投入 l

1953

13.17142

21.88139 2.93544

19545.77796

17.95301 2.60144

19556.43777

14.36700 2.02543

1956

14.11291

16.54299 2.39820

19574.49727

18.46318 3.04960

1958

22.10267

24.68468 8.75446

19598.05640

30.78035 5.70743

1960

-1.42125

23.25966 -0.86006

1961 -28.433003.45137 -1.06633

1962

-6.50594

-0.08665 -0.73073

1963

10.702932.55854 1.58876

1964

16.528404.31290 3.45994

1965

16.949629.07985 3.78779

1966

17.021778.17540 3.71141

1967

-7.242904.60323 3.61655

1968

-6.535812.33169 3.42753

1969

19.363034.20411 3.80977

1970

23.221209.85525 3.95263

19719.132289.67199 3.76483

19722.846878.30777 2.25465

19738.304209.91267 1.55097

19741.148838.35302 2.14951

19758.320588.48197 2.23207

1976

-2.6508 7.25247 2.17500

19777.793788.43127 1.78207

1978

12.271259.84920 1.85905

19797.59999

10.91092 2.42064

19807.806698.62560 2.88924

19815.258625.66173 3.38394

19820.891008.20041 1.26949

1983

19.902528.03572 5.31786

1984

15.176169.09091 3.22154

1985

13.47059

12.05955 3.72877

19868.86469

13.22223 2.99297

1987

11.57143

10.40061 3.20121

1988

11.26762

10.51506 3.00656

19894.065979.49184 2.37207

19903.833408.97043 2.17017

19919.16418

12.00458 2.40499

1992

14.23927

14.00528 2.20551

1993

13.48890

12.84130 2.29625

1994

12.66299

11.46603 2.26370

1995

10.17137

11.54269 2.20327

利用EXCEL软件中的回归分析工具分别对上表的数据和1978~199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求得:

=-2.40976+0.113589×k+3.375382×1+e

(0.5730698) (4.4987834)

R[2]=0.387649,

DW=1.606513

模型b:

=-12.0353+1.130138×k+3.815196×1+e

(3.015258) (4.276271)

R[2]=0.592817,

DW=1.587542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经济的重大转折点。为此,我们建立了模型b,主要是对1978年以后的情况进行单独分析。

表2 要素投入和生产率对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表

单位:%

年份   产出 y

资本投入 k 劳动投入 I

1953 2.85852

86.4529210.68856

195630.48123

61.4318280.08696

195822.52429

58.6776718.79804

196380.89449

11.24255 7.86296

196476.44154

13.2739410.28452

196560.45229

29.5115210.03620

196663.14811

27.55907 9.29282

196979.15800

12.43665 8.40536

197067.28462

26.20291 6.51248

197119.42691

64.4250616.14803

197321.04857

71.45451 7.49692

197529.30770

59.5327411.15956

197729.44406

60.4723310.08361

197847.88583

45.56499 6.54919

1979 9.28107

77.0511913.66774

198025.80947

55.9077018.28283

198114.39923

52.8207432.78003

198366.56042

19.8687313.57084

198461.46918

26.8004211.73040

198544.68720

39.9997715.31303

198615.94880

65.0022319.04897

198745.18378

39.2243915.59184

198844.80248

39.9320815.26543

199124.70725

61.4448713.84788

199243.54120

48.62756 7.83142

199342.34096

49.48444 8.17460

199445.86065

45.18321 8.95614

199532.19861

57.0247810.77661

3.模型的解释和分析

(1)在模型a的检验中,劳动投入因素I的格朗哥尔因果关系检验和资本投入因素k的T检验没有通过,这个结果显然与客观事实相矛盾,因为我们知道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对比模型b,在模型b中除k的格朗哥尔因果关系检验外,其余各项均通过了检验。这说明模型b明显优于模型a。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从西方经济学中引入的索洛——米德经济增长模型是建立在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上的,它以价值规律为基础,而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受政策、宏观调控等非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但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开始逐步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价值规律的作用逐渐加大,政治、行政因素的影响愈来愈小,从而具备了应用索洛——米德经济增长模型的客观条件。另外,我国在建国初期受各种因素(如国际形势、自身决策失误等)影响,经济波动较大,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经济表现出持续稳定增长也是一方面原因。对于模型b中的k未通过格朗哥尔因果关系检验,这正说明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即我国经济增长是最低效的投入型增长的问题。总之,从总体上看,索洛——米德经济增长模型对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是适用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其效果更加明显。

(2)在求得的两个模型中,我们看到不论是模型a还是模型b,其科技进步因素r项均为负值(分别为-2.40976和-12.0353),这说明了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综合增长大于产出的增长,使生产率呈现负值。下面,我们对各年的经济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剖析资本投入因素k,劳动投入因素I和科技进步因素(也可看作生产率)r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式。我们应用模型a对中国产出实际增长率与回归模型预测增长率的数据进行分析。

表3 总产出、投入和生产率增长率表 单位:%

1953~19951953~1977 1978~1995 六五 七五 八五

产出 y

7.58 5.86

10.6 10.7 7.86 11.93

资本投入 k 10.62 10.810.36 8.9510.5 12.36

劳动投入 I

2.7

2.7 2.71 3.37 2.75 2.24

生产率 r 1.006-1.194.36 4.7 1.74 5.14

k 贡献份额 68.52 99 46.8439.4558.08 51.52

I 贡献份额 18.21 21.32

13.3116.6419.78 9.56

r 贡献份额 13.27-20.32

39.8543.9122.14 38.92

在上表中,笔者剔除了产出负增长和生产率负增长的年份,在具体计算中以r/y(t)×100%作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α×k(t)/y(t)×100%作为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β×I(t)/y(t)×100%作为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表2中,我们看到,生产率贡献份额超过经济增长60%的有8个年份,1963~1966年4个年份,1969~1970年2个年份,1983~1984年2个年份。从28年的总体来看,经济增长中,资本投入的贡献仍居第一位,但不可忽视,1985~1995年的11年中,除1989年、1990年生产率贡献是负值之外,其余的9年中生产率贡献大于44%的有6年,其中4年已超过资本投入的贡献。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技术和我国生产部门自身的更新改进与创新,生产手段、工艺、产品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以及管理科学、政策、决策等不可度量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产生的良性影响。

下面,我们再换一个角度,从一个区间的产出、投入和生产率增长的关系中进行分析。

从表3中,我们看到,1953~1995年的43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中85.98%靠要素的投入,其中资本的投入贡献占68.52%,劳动投入贡献占18.21%,生产率的贡献只有13.27%,反映了我国的投入效率不高。在1953~1977年改革开放以前的25年中,经济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5.86%,资本投入平均增长率为10.8%,劳动投入增长率为2.7%,生产率增长率是-1.19%,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99%,加上劳动投入的贡献21.32%,超过100%,生产率贡献已是负值。反映在这期间综合投入的增长大于经济增长,毫无效益可言。改革开放的1978年到“八五”结束的1995年,经济呈现持续的增长,尽管出现过2次经济低增长,但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0.6%,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8.83%,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占首位,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39.85%,居第2位,劳动投入的贡献只有13.31%居末位。生产率增长的原因很多,有资本生产力的技术进步,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有科学管理因素(包括政策、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的合理等,天时、地利、人和等无法量化和分离的因素)。

把改革开放以来按3个五年计划分开,“六五”是最佳期,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居首位。“七五”末期受低增长的影响,生产率贡献下降至22.14%,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占58.08%,反映了资本生产率的下降。1985~1990年间,资本生产率在下降,资本生产率增长率是负值。“八五”期间,劳动力投入增长减少,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下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虽然科技进步因素(即生产率)r在模型中体现为负值,但在剔除了个别年份波动的影响后,还是反映出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但在另一方面,模型b中的R值为-12.0353,大大小于模型a中的-2.40976,而且1978~1995年中的r值无一例外的均为负值,笔者认为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投入的低效率抹杀了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4)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投入的低效率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问题。那么其原因何在,又如何解决呢?投入即指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引进了许多技术,加上我国的自力更生,使物质生产手段和生产产品的技术水平及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也有极大提高,1978~1992年的14年中我国高等学校共毕业了大学生580多万,是1949~1992年全部毕业大学生的72.3%,其中还不包括成人大学培养的大学生和在职学习达到大学水平的人。这反映了我国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劳动投入的效率也必然提高,这一点从劳动的产出弹性β由模型a中的3.375382提高到模型b中的3.815196得到了证明。而对于资本投入,虽然其产出弹性由0.113589大幅提高到1.130138,但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中的数据,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从1978年到1994年,我国资本产出率平均为0.1409,而且呈现大幅波动,最高年份为0.676,最低年份为0.585。这样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GNP增长率=资本产出率×资本投资率,可得我国GNP平均增长率为8.89%,很明显,我国经济增长是靠较高的资本投资率持续的。高投入,低产出,这正是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问题所在,试想,我国只要把资本产出率提高到0.4(这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日本为1),就可以用0.25的投资率达到10%的年增长率,而且,这将是低通货膨胀下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的相互结合对经济增长也有重大影响,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结合的好,比例恰当,就会使由其二者共同作用产生的科技进步因素r呈现正值,使经济增长率高于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反之亦然。

标签:;  ;  ;  ;  ;  ;  ;  ;  ;  ;  ;  

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_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