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发展道路论文,进展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6-0005-06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进一步提升,更是指导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继续推进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要求。自十七届六中全会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概念以及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以来,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的魅力。从现有大批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基础和探索历程的研究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基础,学术界的诸多观点主要基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展开,并涉及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等方面。
一种观点为“三大源头”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由此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则是由三大理论源头构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1]
另一种观点为“四个方面”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与实践的产物,其中包括了改革开放时代文化课题的积极回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动的理论升华以及文化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2]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反映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首先体现在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其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再次是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最后则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3]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实践的理性总结,也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中包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世界文化发展大势,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鲜实践以及回应人民群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4]
综合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基础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理论上由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的理论作指导,实践上不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反思经验和教训,国情与世情上则是顺应了国内社会转型及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潮流的时代课题。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基础的理论积淀下,学术界对其探索历程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其中,大多数学者都以中国共产党几届领导集体为划分依据,突出强调了各届领导集体有关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历史性进展。此外,还存在有“三阶段划分法”、“五阶段划分法”、“理论形态划分法”及“时代背景划分法”。
第一,三阶段划分法。有学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阶段划分为1978年以前的探索时期、1978年至2007年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以及2007年至今的完善时期。[5]
第二,五阶段划分法。有学者认为自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已经开始形成,并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即从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及十六大至今。[6]
第三,理论形态划分法。有的学者从理论本身出发,探索了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共产党始终站在历史前沿,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理论概括为三种形态,即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初步探索理论以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并认为这也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前两种理论是由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立,后一种理论则是由第二代与第三代领导集体建立。[7]
第四,时代背景划分法。有的学者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经历的主要时代背景将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与演进概括为三个时期,即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后,以及新的文化发展观形成后。并从战略方针、战略地位、战略布局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战略的演进趋势。[8]
另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形成了三个中央全会的决议,即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及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认为这三个六中全会的决议,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无疑是文化发展道路探索中的三个里程碑。[9]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与丰富内涵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战略要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0]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重要意义的研究,诸多学者主要是从文化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力量以及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必由之路的紧迫性入手的。
第一,单一方面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条道路的形成从文化的视角拓展、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更加丰富和完善。[11]还有学者认为实现文化大发展、推动文化交流可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指出一种认识完全可以从文化开始,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国民性的印象改变可以源于文化。[12]
第二,四方面说。有的学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即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上,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上,从提高国家软实力上,以及从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上,阐明了中国特色文化发展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3]
第三,五方面说。有的学者从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篇章的角度,指明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将更好地满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求,更好地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形成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14]
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与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样,都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了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既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支撑,又为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学术界对其特色之处的研究可以说既有相似之处,又各自有所侧重。
第一,三种特色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适应改革开放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走在时代进步潮流前列,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富于改革创新精神、保持与时俱进品格的文化发展道路。[15]
第二,四种特色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综合创新之路、由破到立之路、群众路线之路、城乡统筹之路。[16]
第三,五种特色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特色”体现为五大方面,即这是一条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之路、强魂健体、强基固本之路、以人为本之路、改革创新之路,并指出这条道路符合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凸显了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17]
第四,六种特色说。有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前进方向、根本任务、根本方针、价值旨归、强大动力和创新之道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特色文化发展之路的内涵与特色,即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博采众长。[18]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面临问题及开拓路径的研究
伴随社会经济、政治的飞速发展,我国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人民群众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与此同时,我国文化建设仍面临多重问题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问题的研究,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抓住重点。
首先,国内因素说。有的学者从文化建设的价值性角度分析了当前国内文化建设所出现的问题,诸如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管理体制机制仍存在不利因素,事业性文化单位对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及效益问题关注不足,以及在造就文化精品和文化大师方面存在欠缺。[19]
其次,国际因素说。针对我国在文化建设上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有学者强调要将国内文化建设置于国际范围内来考虑,即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竞争更加激烈;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很有限等,这些因素都对新时期我国继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产生了挑战。[20]
第三,战略因素说。有的学者从文化建设战略的不同侧重点入手,对策略的部署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指出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道路面临着四个方面的问题,即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城市文化轻乡村文化,重西方文化轻民族文化,重大众文化轻精英文化。[21]
第四,多元文化冲击说。有学者强调,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国家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文化转型作为社会多重转型的一个重要领域,面临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计划经济文化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导文化的社会主义多元文化转型的艰巨任务。[22]
第五,时态共存说。另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文化时代的来临凸显了我国社会的“多时态共存”困境,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难以达成共识,且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拓展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以及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格局。[23]
近年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指引,我国文化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由于受国际复杂因素、社会转型期不稳定性、多种思潮冲击以及人民群众价值观多样化趋势的影响,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辟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成为新的课题。对此,学术界产生了诸多不同的观点。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说。有学者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指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特征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必然要求。[24]
第二,人民主体说。有学者认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就必须处理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调文化教化功能、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精华、供给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25]有的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给了中华民族文化人以强的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探索增强人的本质力量的方法与路径,而且还强调文化的本质也决定了以文化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26]还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人民,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民,文化发展的评判交给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27]
第三,顶层设计说。有的学者认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特殊的政治智慧和文化策略,即“顶层设计”。认为作为具体策略层面,构建文化共建共享机制十分重要,并提出了和谐自足、便利高效、休闲放松、多元并存、传承发展和彰显实力的六大标志。[28]
第四,三关系说。有学者强调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即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传承传统文化与构建现代文化、发展本土文化与借鉴外来文化。[29]有学者认为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处理好主导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全球化、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关系问题,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才能更加坚固。[30]
第五,四方面说。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坚实而独立的文化根基和鲜明而有尊严的文化形象,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深邃的思想构建。因此就要求我们坚持四个统一,即先进与丰富、精神与主体、传承与创新、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31]还有的学者认为十年来我国文化领域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最关键的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坚持这条道路所展现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32]
第六,五方面说。有学者认为我国战略文化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对着严峻的国际挑战,进一步推进战略文化建设,要切实增强国家战略文化安全的忧患意识,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的关系。[33]有的学者则从方法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具体原则,主要包括“统揽全局、务实开拓”,“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以及“为我所用、体现特色”的原则。[34]
四、对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文化建设一直是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自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我们党明确提出并进一步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来,学术界更是掀起了对此问题的研究热潮,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见解,必将有助于我国文化建设真正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继续深入思考和研究。
第一,应多维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脉络与战略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逐步发展、完善、并最终形成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这条道路形成历程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与所达成的现实成果有更加明晰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将会对我国继续坚持并拓宽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大有裨益。因此,学术界针对其历史阶段的划分等问题仍需注重多维度视角。我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从历史纵坐标抽象出来,以每个历史时期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所举旗帜、指导思想、发展主题、战略布局、战略重点以及战略目标为线索,探讨中国特色文化发展之路丰富理论内涵的形成历程。
第二,应全面考察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所面临的各项新挑战与各类新问题,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关系到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系到如何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系到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更关系到如何更好更快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当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待新问题,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通过对问题根源、深刻影响及解决措施的全面分析,使我们对当前文化发展道路的具体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由此,我们应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需要从考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状况着手,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产生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现实需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文化发展方略,从而形成科学的文化发展观。”[35]我们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新课题掌握得越是清晰,就越是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实践。
第三,应深入探寻我国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由此总结和探讨出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前瞻性的新举措,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生存空间。一方面,文化建设是国家在宏观上发展教育、科学、文艺、卫生等各项文化事业而开展的各类活动,既是物质文明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平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我国文化建设具体实践的方向指引,它指明了文化建设实践中须遵循的旗帜、方向、主题、任务、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动力等各要素,为我们开展文化建设,深入推进文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以两者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我们可以深入探寻适合当今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对此,学术界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总结,但在如何协调一元化指导思想与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在如何协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在如何协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上,在如何协调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与文化影响力上仍需挖掘新的发展路径。
第四,应将中国特色文化发展之路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中,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其固有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局的角度,以崭新的视野,概括了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依据和总任务。其中,文化建设在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社会思潮、满足人民需求和促进生态保护等方面均有关键作用。而且,推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强国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将会使“中国梦”更加丰富和厚重,也更加深远和坚定。对此,我们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这条道路,“是在文化领域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集中体现。其目的就是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36]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的研究必须放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大背景,探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总道路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探寻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发展道路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内在关系,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广阔道路和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