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水利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金革穆[1]2003年在《水利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30年来,环境质量评价制度在环境质量控制和环境保护及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得到了扩展,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体系和管理机制逐渐完善。 水利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对象是水利工程和环境质量与人们旅游需求叁者之间的关系。评价程序是在对水利旅游区与旅游相关的环境要素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水利旅游开发经营和旅游活动要求,对水利旅游区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并对其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的方法、模型、指标和标准等构成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由于水利旅游环境质量价值的确定涉及面广,不确定性因素多,操作复杂等原因,加之又缺乏实例研究,故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个水利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并以湖南省益阳市鱼形山水利旅游区为背景,通过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计算,对其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以此说明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本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在水利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方面的空白。期望能对水利旅游风景区的等级评定命名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也为即将开展的水利风景区资源质量等级的评定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王会战[2]2007年在《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新兴的水利风景区,小浪底旅游业发展目前正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起步阶段。伴随着小浪底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内部结构失衡、资源环境破坏以及社区利益丧失等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有必要运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作相关的研究,以指导小浪底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促进小浪底旅游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本文首先从基本概况、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客源市场状况、旅游业收入结构、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等方面对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条件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探析了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其中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和旅游社会效益,并利用综合指标法构建了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层、子目标层、指标层和因子层四层,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特尔斐法获得。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是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旅游业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水平,其中旅游资源环境保护能力达到了可持续发展水平,旅游社会效益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水平,旅游经济持续增长能力较差,几乎接近不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对评价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小浪底水利风景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黄河[3]2012年在《水利风景区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水利风景区进行科学评价是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本文从研究进展综述出发,深入探讨水利风景区的特征及其价值构成,结合或借鉴旅游资源评价、景观生态评价、可持续评价等相关领域知识,对构建操作性强、科学性高的水利风景区评价体系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对水利风景区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对我国水利风景区类型、特点及功能做了深入阐释,建立了水利风景区评价体系,它由资源价值评价、规划质量评价、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和管理评价四个部分构成,采用“总目标层——子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框架,共计80个指标。通过对15位专家和研究人员的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水利风景区评价体系的权重。子目标层中,资源价值评价的权重最大,规划质量评价与管理评价比较接近且居其次,开发利用条件权重相对较低。资源价值评价子系统中,权重分配以观赏价值这一准则最重,生态与环境价值居其次且比较接近,两项权重之和大于观赏价值权重;规划质量评价子系统中,一般要求所占权重最大,体现了水利部水利风景区管理部门通过行业标准强化规划管理的意向,科学性准则次之,其中的景区发展定位指标权重最大;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子系统中,区位条件与服务设施的权重较大。管理评价子系统中,资源管理的权重最大,安全管理权重次之,而且与经营管理权重接近。参照我国已颁布的标准或法规以及风景资源评价、风景区评价相关研究的成果,建立了水利风景区评价体系的评分标准。选择内蒙古多伦西山湾国家水利风景区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实证研究,评价得分为74.7576分,并提出了六条发展建议。这个评价结果与内蒙多伦县西山湾水库风景资源评价报告与总体规划中的内容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钟林生, 李晓娟, 成升魁[4]2011年在《冶力关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旅游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水利风景区水资源持续利用、水利工程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文化传播甚至整个风景区的生存与发展,对旅游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成为管理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手段。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方法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构建水利风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冶力关国家水利风景区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旅游环境总体较好,其中自然生态环境"很好",旅游资源和服务环境"较好",但水利工程特性、社会环境和信息环境等3大类环境评价结果为"一般"。从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加强旅游服务软环境的建设、建立并完善旅游信息系统和注重挖掘水文化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冶力关水利风景区旅游环境管理的建议,旨在保障其健康持续发展。

宋立[5]2012年在《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滨水城市经济发展的领域拓展与重点转移,兼具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水资源成为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滨水型城市的水利游憩空间规划是近期国内外水资源开发重点项目,规划的亮点在于以现实的空间展示历史的时间、以循环的开发手段映衬生态的规划理念。新型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应该依据生态循环理论,并且着力于实施“城市景区化”和“景区城市化”两大规划机制,即:前者为城市水休闲旅游的发展促使内部生态循环型水利游憩空间的数量增多和规模扩大,城市整体环境得以审美改善和生态优化;后者为城市水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生态循环型水利游憩空间及其周边区域呈现城市商业化现象和城市环境生态效益化现象。而如何在城市水资源开发规划过程中确保规划步骤的可行性和生态经济的有序性,对生态循环型地理规划模式和规划程序评估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本论文以生态循环理论为核心指导理念,以“水资源整合评价—空间布局结构设计(空间规划)—水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实体开发)—旅游品牌营销推广(形象策划)—区域水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水资源转化过程为水休闲旅游循环型规划步骤链条,构建城市水休闲旅游“不规则锥形”规划模型和规划步骤评估体系。研究目的在于,使创建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包括机理、内容、步骤和方法等)能在城市滨水空间的实际规划过程中发挥实践指导作用并正确引导水休闲旅游经济的规划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可以通过旅游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因子与企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和滨水城市水休闲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分析以评析水休闲旅游开发条件;(2)可以通过构建水利游憩型生态缓冲交替模型和游憩空间水利定量规划模型以评析空间发展模式与规划布局;(3)可以通过构建旅游者偏好成本博弈模型和产品开发型旅游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评析产品体系及其开发;(4)可以通过旅游客源市场供需平衡分析和基于生态循环感知能力调研的品牌规划方案筛选体系构建以评析品牌推广与维护;(5)可以通过宁镇扬区域旅游产业运作效果分析及扬州对区域旅游产业的贡献程度解析(利用数据面板模型)以评析辅助支撑体系,进而优化旅游规划反馈纠正系统。(6)以生态型旅游城市扬州为实证案例的研究表明,“不规则锥形”规划模型和评估体系在实际规划运营中是基本可行的。该规划体系的构建拓展了生态循环理论和休闲旅游理论的应用范畴,提高了规划模型运行的精准度,同时也维护了城市休闲空间的生态平衡和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增强了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生态循环意识和低碳行为。另外,生态型城市开发规划体系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创新有助于大区域内其他滨水城市的水休闲旅游开发规划,并为区域内生态循环型规划技术的改革与普及提供价值驱动力。

陈南江[6]2005年在《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世界的旅游产品发展都已经走过了从风景名胜区到机械游乐园、主题公园再到度假区的轨迹。本文指出,度假区开发建设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主流。其中,滨水度假区占据度假区的很大比重。在旅游业处于全面重视、全面发展、全面竞争和全面创新的新形势下,度假区的规划创新成为非常主要的研究任务。作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滨水度假区的类型、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滨水度假区创新发展的新规划理念、新技术路线、新管理政策。通过叁个滨河岛屿十多个国际招标规划方案的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滨水度假区规划设计的异同点,进而提出了今后滨水度假区规划发展的走向。 本文的重点在于论述了滨水度假区的规划新理念。以作者提出的旅游业是“环境产业”和“动力产业”的新观点为指导,论述了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的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强化特色、市场导向、主题化发展、强化操作等理念的具体内涵和做法,提出了待建产品客源市场预测的叁种技术手段、社会发展的六种趋势、人的旅游需求两个层次、滨水度假区规划原则的叁个层次、滨水度假区内部布局模式、山地度假和温泉度假产品发展的叁个层次、旅游度假产品的产业联动发展等新观念,对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和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是作者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论,对于广大规划设计单位、度假区开发投资和经营单位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崔凤军[7]1999年在《区域旅游开发中的环境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馨狂东次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区域旅游开发中的环境分析方法 与案例研究姓名:崔凤军院系:城市与环境学系

王美丽[8]2012年在《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旅游以其特定的水域、水利工程及水文化景观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迎合了大众“亲水”的天性,世界各国水利旅游资源应用的实例众多,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将重点固定在水利旅游资源视角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依托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项目,对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空间差异及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认清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合理开发利用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研究的水利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旅游吸引功能的自然水域景观和人文水利工程类景观。笔者依据水利旅游资源的性状,建立一个全新的水利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包括2主类(自然水域景观、水利工程景观)、9亚类、26基本类型叁个层次。论文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数量上看,江苏省1993个水利旅游资源单体分属2个主类、8个亚类、24个基本类型,与全国相比缺乏冰川观光地和常年积雪地两个基本类型。其中,自然水域景观、水利工程景观所占比例分别为34.67%、65.33%,8大亚类中水工建筑单体比重最高(48.17%),其它水利景观比重最低(0.35%)。第二,从质量上看,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整体质量一般,各主类、亚类均呈现普通级资源为主体、优良级资源比重小的等级结构。全省总储量为5443分,水利工程景观(3178)高于自然水域景观(2265);8大亚类中,储量最丰富的为水工建筑单体(2771),最少的为其它水利文化景观(38)。全省平均品质分为2.73,属于一般水平,8大亚类中,最高的为其它水利文化景观(5.43),最低为水工建筑综合体(1.10)。第叁,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1)江苏省13地市水利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显着,最高者南京市达11.43,是最低者泰州1.17的9.7倍。(2)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分布密度为19.56个/千平方千米,其中南京市为全省最密集区,以其为中心逐渐变稀疏。(3)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地理集中指数为31.15,在13地级市分布较为集中,其中水利工程景观(33.25)略高于自然水域景观(32.33)。(4)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总量基尼系数高达0.9508,不平衡指数为0.3031,13个地级市的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在8大亚类中,瀑布、河口与海面、水利文化景观类别的不均衡程度比较显着,其它5个亚类相对均衡。(5)全省的水利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可总结为四个片区:宁镇扬泰长江沿岸西区,资源储量和品质均最高;苏锡常环太湖区,以湖泊和和池沼为代表的自然水域突出;徐宿淮运河沿岸北区,水利工程密集;连盐通黄海海滨区,以滩涂湿地与滨海为特色。第四,从开发利用现状来看,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利用率低,全省利用率仅为27.04%,自然水域景观利用率高于水利工程景观。且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优良级资源,对于低等级资源的开发比较单一第五,江苏省水利旅游存在的问题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归属不明;资源开发规模小,布局分散,协调性差;过度商业化开发;水利旅游发展晚,竞争力弱。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的解决措施有:塑造个性鲜明的水利旅游品牌、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关系、理顺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与管理职能部门的关系、减少商业化,注重参与式生态型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李小琼[9]2013年在《山东省水利风景区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发展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还比较缺乏。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也逐渐由无序开发走向成熟,但是在其建设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山东省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发展,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因此,对山东省水利风景区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了解山东省水利风景区的分布、利用和保护情况,对于山东省水利经济和水利旅游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对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和水工程设施的保护,有利于正确处理好水资源、水利工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为其他省市的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本文以《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水利风景区规划编制导则》、《山东省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政策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系统论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水利风景区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1.回顾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发展历程,总结水利风景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山东省水利旅游资源的类型、分类,统计归纳山东省水利风景区的数量及分布情况。2.运用SWOT方法分析山东省水利风景区水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在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中,应充分利用水利旅游资源、区位等优势,抓住政策、经济、交通等良好机遇,将劣势转变为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水利旅游资源。3.运用AHP法建立水利旅游资源价值和开发潜力评价模型,选取40处具有代表性的水利风景区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山东省的水利旅游资源价值较高,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4.通过SWOT分析和资源价值与开发潜力评价,总结山东省水利风景区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5.以泽山湖水利风景区为例,对其水利风景资源、环境保护质量、开发利用条件及管理水平等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评定,归纳总结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对策,以提高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水利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冯冲[10]2016年在《六位一体的水利风景区目标体系构建与实现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护水资源、优化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维护水工程、弘扬水文化和发展水经济是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的最基本功能要求,六位一体的系统性目标即通过基本功能的实现,将水利风景区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至最大。为实现这一系统性目标,本文进行了六位一体水利风景区目标体系构建内容、方法研究和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实施层面的实现途径研究。根据水利风景区的功能要求和建设管理特点,借鉴国内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在对目标体系基本框架确定的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定性定量综合分析法,通过对目标构成要素的分析,筛选出具体体现要素特征的指示性指标,构建出了包括系统层、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的目标体系,其中六位一体系统目标即系统层,目标层包括6个分目标,要素层包括21个目标构成要素,指标层包括66个具体指标。再对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进行权重设定及分析,权重分析结果作为目标体系实现途径研究的理论依据。选择已开展六位一体目标体系构建的合肥滨湖水利风景区进行实例研究,通过分析景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6个方面现状,构建六位一体的目标体系,总结滨湖景区实现六位一体目标的目标管理方式和实现形式,作为研究六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实现途径的实践依据。根据目标权重分析结果和滨湖水利风景区目标体系构建的经验总结,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和实施层面探讨实现目标途径,政策层面包括4个方面,技术层面包括4项,实施层面包括7项,使六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具有普遍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水利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金革穆. 河海大学. 2003

[2]. 小浪底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会战. 青岛大学. 2007

[3]. 水利风景区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黄河.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4]. 冶力关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研究[J]. 钟林生, 李晓娟, 成升魁. 水生态学杂志. 2011

[5]. 基于生态循环理论的城市水休闲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 宋立. 南京林业大学. 2012

[6]. 滨水度假区旅游规划创新研究[D]. 陈南江.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7]. 区域旅游开发中的环境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D]. 崔凤军. 北京大学. 1999

[8]. 江苏省水利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 王美丽. 南京大学. 2012

[9]. 山东省水利风景区水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李小琼.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10]. 六位一体的水利风景区目标体系构建与实现途径研究[D]. 冯冲.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水利旅游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