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点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点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3)04-0036-06

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深化认识包

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点在内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

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开辟、江泽民为核心

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当今世界辉煌崛起。

它的主要点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七个方面得到认识。

一 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历史依据是正反

两个方面的经验。正面经验是指,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50年代

中期努力“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所形成和积累起来的正确

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其代表著作是《论十大关系》和《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反面经验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受“左”

的思想影响,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阶级斗争扩大化,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

,给党、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极大破坏。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到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首要成就是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二大以来,我们沿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克服种种干扰和困难、抵御各种风险的斗争中,“走自己的路”的意志更加坚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更加明晰和更加全面。邓小平反复指出,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 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党的十四大上 ,江泽民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指出这个理论的首要内容就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 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 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 入21世纪,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受到广泛关注。党的十六 大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 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 始终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反映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决定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我们冷静地分析中国现实,

肯定建国以来的30年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都是成功的。总起来说,社会发展长期处

于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

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大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

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1-1]当时提出这一论断,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经验后得出的最重要结论。他多次指出,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

松,即使打起世界战争,打完了还要搞建设。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把它同世界各

国之间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密切联系起来,把它同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

的优越性密切联系起来。江泽民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 ,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

强大了,我们才能有力量抵御任何自然的和社会的风浪,顶住任何外来的威胁和压力, 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对人类做出贡献。”他在十四大上又指出:“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 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世界上许多国 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 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江泽民在十六大上再次指出,我们 党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 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十六大在我们党的党代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发 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于发展,胡锦涛认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靠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 崇高事业,也要靠发展。他还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线来贯穿的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始终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新路。一方面,改革的实践很快取得成效。首先从

农村开始的改革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基本上解决了几十年未能解决的农民温饱问题。

正如邓小平指出,“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

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

,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

了。”[1-2]农村的成功改革极大地推动城市改革。另一方面,改革的认识不断得到深

化。改革是一场革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

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

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3]要改革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 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1-4]如何 不落后时代而且要赶上时代呢?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 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 不开世界。”[1-5]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 果,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改革是对旧体制和传统秩序的深刻变动,说 到底是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因而容易诱发不稳定的因素。况且,我国改革是在当今世界 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要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必须有稳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反 复指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1989年在国内发生的政治风波 ,使我们更加认识到稳定的重要性。江泽民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作为在 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始终坚持的、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一个重大关系。在 十六大报告的结束语中,他再次提醒全党要倍加维护稳定。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

是“不丢老祖宗”的最基本内容。邓小平指出,“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

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2-1]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四项基本原则

要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内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四项基本原则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须臾离开的东西。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每当重大历史关头,邓小

平总是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拨乱反正、解放

思想的高潮中,出现了否定共产党领导、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潮。针对资产阶

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形势风云变幻

,我们国内也发生政治风波。邓小平深刻地指出,“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

是个要害。”决不能因为发生政治风波,就怀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

策的正确性,怀疑“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正确性。我们要继续改革开放,按照“原来制

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干下去。”[1-6]

邓小平去世以后,中国往何处去?江泽民在十五大上向全世界宣告:我们高举邓小平理

论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方针、基本纲领,“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船,真正做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3-1]十五

大以后,江泽民总结我国历史经验,联系国际背景,多次论述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和实

质,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他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有正

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强的政治保障。……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管我们建设和发展的政治方向

、政治保障的,因此我们说它是立国之本。”[3-2]

四 始终坚持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抓住传统社会主义的体制弊端和教条主义者的错误观点,攻

击社会主义制度是效率低、发展慢、藐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并且断言社会主义

背离世界进步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崛起,有力地驳斥了上述错误论调。因为

,始终坚持社会发展的协调并进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这条道路的又一主要点。

首先,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再认识。拨乱反正伊始,邓小平鲜明地提出,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留在很低水平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等等

。同时,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在当时对于正本清源,使

我们的认识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非常重要。总结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我们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简称“根本任务”)的认识不断深入,表述也更加完整。在十四大

上,江泽民对“根本任务”做出新的表述,即“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简

称“七·一”讲话)中,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

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这里对“根本任务”的表述是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体现社会

主义制度优越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指出,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总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联系在一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今

天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民

富国强,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再认识。一是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协调

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很快又把建设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提上日程。1980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

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2-2]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重要保证,以及“两个文明”一

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1992年,邓小平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

要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概念。十六大在我们党的党代会历史上第一次论

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 要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二是从社会全面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文献中 ,对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论述得最为明确和最为全面的,就是江泽民的“七·一 ”讲话。江泽民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 会的本质要求。“七·一”讲话还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同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人民生 活改善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在十六大上 ,他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的落实、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强国富民的实现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我 们党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达到了新境界。

五 始终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社会改造壮举和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

工程。只有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真心投入、自觉奉献聪明才智、不懈地进行创造,才能

最终获得成功。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大变动、大发展的时期。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知识分子作

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较多的一部分,作为开拓先进生产力、创造先进文化的最活

跃力量,进一步强化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和历史作用。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重视农民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条重要经

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广大农民表现出的创业精神和改革精神,使我国农村发

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邓小平和江泽民都十分重视和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创造性。他

们多次指出,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民没有摆脱贫困,我国就没有摆

脱贫困;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

此,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关系国家发展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切实保障农民的实际利益和民主权利

,不断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

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

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阶层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其他 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 当然是拥护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力量。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集聚强大的社会力量。这一事业能否最终取得

成功,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民众同心同德地奋斗。江泽民在十六大上指出

,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要

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正确观念,形成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

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

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总之,我们要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都

集中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来。

六 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

中国国情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和地位,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和发展始终同加强党的建设紧密相联。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国,

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向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前

进,必须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否则,国家就会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建设搞不了,

而且必然陷入混乱。邓小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要坚持党的

领导就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早在1980年,他就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

样的党,执政党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些重要命题。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归根

结底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承担着领导我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有执政

的政党要艰难得多。”如何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始终成为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这始终是党中央最为关注的一个大问题。十三届四

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从总结我们党自身发展的历史,分析世界上一

些大党老党先后丧失执政地位的教训出发、从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党员和

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加强党的建设,最主要的是解决提高党的领

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即两个“提

高”)。要解决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它是加强党

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江泽民最初提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是针对加强党的建设,是为了保证我们党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始终走在时代

前列,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紧密联系的两大问题。它们统一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

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

建设党”。简言之,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要以“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提高党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

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七 努力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进行现代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首先,我们党

正确判断时代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代:民族解放运动风起

云涌,两大阵营壁垒分明。革命与战争是这一时代的主题。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世

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时代主题也逐渐改变。当时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先后在越

南战场和阿富汗战场受挫。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两国打开隔

绝30多年的大门,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等等。而只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解

放思想、拨乱反正时期,我们党才重新估价时代主题,作出正确战略判断。到了80年代

初期,邓小平富有远见地指出,这几年我们经过仔细观察形势后得出结论,就是在较长

时间内不会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维持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分析世界形势及我国周

边环境,我们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从而为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

转移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随后,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关于“东西、南北”的战略判断

。党的十三大正式把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写入政治报告。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

继续坚持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的科学判断。需要指出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

党对时代主题的正确认识先后经历三次冲击。第一次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二次是

在世纪末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悍然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激起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

义愤,第三次是世纪初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党认为,这些风波和事件

动摇不了我们对天下大势的基本判断,并没有改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它只是表明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其次,我们党科学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邓小平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

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概括地说,就是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1-7]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对外政策的纲领。他认为,“处理国

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

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总结国际关系的

实践,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8]此后,江泽民在党的十四 大、十五大和十六大上都阐述了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的主张。

营造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有可能。世界多

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江泽民指出,世界格局走向多

极化作为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世界多极化格局使国际社会的各

种力量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有利于避免爆发新的世界大战,有利于遏制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广大发

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江泽民指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又一基本特

征。经济全球化表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和必然结果。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

内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合作,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但是在西方发达

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背景下,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巨大

的时代挑战。我们要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促进世界政治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

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相对稳定,进一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努力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不仅必需、而且可能的重大判断,也是建立在我们党关于各

国文明多样性的新理念之上。江泽民在2001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世界各国的文明,

都是人类宝贵财富,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只有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推 动各种文明共同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才能真正实现。”他在不同场合从各 个角度阐发各国文明多样性的重要思想,深刻指出“世界上约有二百个国家,无论是社 会制度、价值观念和发展程度,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 根据本国国情和自己的意愿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各国人民的主权,别人无权干 涉。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大家只有彼此尊重,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互相促进,才能创造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世界。没有多样化,就不成其为世界;没 有多样化,也不成其为联合国。不承认、不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企图建立清一色的一统 天下,是必定要碰壁的。”[3-3]在十六大上,他对各国文明多样性又有新的概括。“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 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党的十六大统一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以此为契机,加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研究,进一步梳理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点,是深化认识社会主义

建设规律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用六个“始终坚持”和一个“努力营造”来概括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点,对于我们正确总结过去,牢牢把握今天,坚定迈向未来,不

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2003-05-20

修回日期:2003-06-28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点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