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族直译体文献《蒙古秘史》中的“每”论文

论蒙古族直译体文献《蒙古秘史》中的“每”

麻彩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 笔者从共时平面对明代蒙古族直译体文献《蒙古秘史》中的助词“每”进行了较为具体地描写和研究,认为“每”既有沿用近代标准汉语的用法,也有体现中古蒙古语语法的特殊用法。这样的探讨可以进一步促进直译体文献和蒙汉语言接触的研究。

[关键词] 直译体文献; 《蒙古秘史》; “每”

《说文解字》中“每”的本义是:“艸盛上出也。”但作为虚词的“每”与本义无关,而是假借字。先秦时期“每”就可用作代词、副词、连词,宋元以后,又可以用作助词。如:“限你每三日内将莺莺献出来与俺将军成亲,万事干休。(《西厢记》)”

近代汉语中作为助词的“每”用法也有多种,主要是:1.用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如:我想咱每 一家,若非张生,怎存俺一家儿性命也?(《西厢记》)2.用在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多数。例如:四月,说与百姓每 ,耕牛出力最多,不许私自宰杀。(《宛署杂记》)3.用在名词、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单数。例如:你一个小梅香今后休奸诈,只说那秀才每 不当家。(《元曲选》)4.与指示代词连用,表示对情况的估量。例如:那法师,忙贺喜,道:“那每 殷勤的请你,待对面相议。”《董西厢》5.不表示复数,放在名词后作衬字。例如:拣一个清耿耿明朗朗官人每 告整。(元·佚名·《陈州粜米》)

明代出现了蒙古族直译体文献《蒙古秘史》,所谓“直译体文献”就是其基本的词汇和语法采用当时的汉语口语,同时又掺杂大量中古蒙古语成分,与纯粹的汉语有所不同的文献。《蒙古秘史》出现以后,版本较多,本文是以清代李文田的版本《元朝秘史注》为研究语料。在这一文献中,我们发现,助词“每”经常出现。有些“每”的用法与当时标准汉语文献中“每”的使用情况基本一致,但也存在受蒙古语原文的影响而与当时汉语不同的特殊用法。探讨直译体文献中的助词“每”,不但可以促进 “每”的个体研究,而且对直译体文献的专书研究和蒙汉语言接触研究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沿用近代标准汉语的用法

《蒙古秘史》总译中,体现近代标准汉语“每”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用在人称代词后面,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这样的用法与近代汉语白话文献中“每”的用法一致。这样的用例一般是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而来的,例如:

(1)久后他每 做帝王呵,那时才知道也者!(卷一21节)

音译:合水孛鲁阿速合剌除

旁译: 普 的 帝王做 呵 下民

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所设立的各门学科中,从没有对孩子进行过财商教育。这也许是受了中国一句老话“君子言义,小人言利”的影响,人们总觉得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离金钱越远越好;至于理财能力,长大了可以无师自通。似乎只有这样学习才能专心,才能纯洁心灵。但事实远非如此,大多成年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改革开放以后,突然感觉自己在消费、金融管理等知识面前一片茫然,不得不花几倍的力气去补习,否则就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

输入为1rad的阶跃输入时,基于自调整因子模糊PID与传统模糊PID响应曲线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基于自调整因子模糊PID的超调量接近于0,调节时间为0.3972s,传统模糊PID的超调为4.026%,调节时间为0.4617s。所以得到基于自调整因子模糊PID与传统模糊PID相比具有更好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音译:田迭惕者 客额罢

1.用于生物或非生物名词后面,表示多数。 这里的“生物名词”指除了指人的名词以外的。在现代汉语里,表示复数意义的“们”一般不用于生物或非生物名词后面,除非是为了构成拟人等修辞手段。但在近代汉语中,元代存在“每”用在生物或非生物名词后的情况,例如:

模板质量控制之一就是要求底面模板的曲线精度符合内拱底缘坐标要求,而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保证在安装钢筋及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不会变形。为此,首先在模架系统上方铺设10 cm×10 cm方木,在其上方安装底模。底模安装完成后,由测量员对底模高程、曲度进行校核定位,将调整后的拱肋底模进行加固,防止变形。

(2)你每 将五个指甲磨尽,便坏了十个指头,也与我每 报仇。(卷一53节)

音译:塔奔鲁兀的颜 乞门

同理,对课前预习效果、课堂学习效果、课后拓展效果、求助渠道畅通、学习监控与反馈建立判断矩阵 V1,V2,V3,V4,V5。分别如表 5、表 6、表 7、表 8、表9所示。

读者们可想象一张地图。你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打开一张地图。这张在你凝视下的地图在渐渐变大,就像一只棘皮动物——海星那样,始自一个碎片,任意一个碎片,以一个对称圆形物的方式渐渐地扩展、变大。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比喻,即部分来自于全部。当这个梦想属于画家时更具野心:一次又一次地,当有人说油画不能打破它形式上的障碍,障碍消失了;当有人说绘画没有界限,绘画国度的国境线就被挑战了;当某种艺术形式的拓荒者人头济济,已栖居扎根的移民就会渴望返回。

旁译:五 指头自的行 指甲

旁译: 川 聚着

本文就学风建设问题,对武汉商学院的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武汉商学院是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原专科院校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即使近年来学校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不少成就,似乎也没能转变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即使学校层面推出不少教风学风建设措施,学习态度的两极分化问题依然存在。本人认为以武汉商学院为例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旁译: 秃了

这样的“每”主要用在第一人称代词“我”“咱”“俺”和第二人称代词“你”“您”以及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后面,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

2.众(诸)+名词+每

近代汉语中存在“众(诸)+名词+每”表示复数的格式,只是“每”在宋代常写作“懑、瞒、门、们”等,元代和明初多写作“每”,例如:

(3)某而今一自与诸公们 说不辨,只觉得都无意思。(《朱子语类》)

音译:主不儿剌周

第一任馆长Н.Н.帕里莫夫,正是《卡尔梅克族在俄国境内时期的历史概况》(阿斯特拉罕,1922年)作者,是一位跨沙皇俄国和苏联两个时代的学者。本书广泛利用了俄国档案,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其汉译本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卡尔梅克历史研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5)我昨日和众兄弟每 打赌赛,今日杀那先生去。(《全元曲杂剧》)

(6)我说与你众伴当们 ,常言道:“常防贼心,莫偷他物。”(《朴通事》)

《蒙古秘史》总译中,也存在“众(诸)+名词+每”的格式,用来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其中有的是直译蒙古语原文,例如:

近年来,河道整治工作一方面受到大众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又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河道整治工作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很难推进。这种尴尬的境遇是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需求不能很好融合以及一些宏观政策的影响。因此,河道整治工作需要做一些改变。传统的边岸固化方式未考虑到河流本身的特质,强硬的对自然环境加以干预和破坏。所以,现阶段的河道整治工作要重新规划,要考虑人的需要与河床演变的自然规律,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河道演变的适度性,如此才能做出合理的河道整治方案[2]。

(7)斡歌歹皇帝将成吉思时守卫的,并众散班每 ,各各职掌,照依旧制,从新再宣谕了一遍。(卷十二278节)

音译:豁舌臣 秃合兀

旁译:带弓箭的 散班 众

音译:客失帖讷

旁译:护 卫的

随着煤矿巷道掘进机械化的发展,巷道的掘进功率不断增大,随之产生的岩石粉尘与煤炭飞尘也随之增大,大量的呼吸性粉尘以及小粒径粉尘随风流扩散,导致巷道内粉尘浓度居高不下。粉尘所具有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对工作人员的健康以及采掘工作的安全与效率都埋下了隐患。一方面大量的煤尘具有爆炸性,我国煤矿的开采条件差导致了煤尘爆炸危险普遍存在,倘若爆炸发生,将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另一方面,矿井粉尘中含有大量的呼吸性粉尘(粒径<5 μm)可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且难以沉降,煤矿工人长期暴露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导致肺部沉积大量小粒径粉尘,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1-2]。

《蒙古秘史》旁译中常把“不邻”“斡罗”“斡栾”对译成“众”或“多”。《鞑靼译语》中,“多:斡栾。”总译基本就是直译蒙古语原文。除此以外,也有意译的情况,即蒙古语原文中没有出现“不邻”“斡罗”“斡栾”,名词后有的也没有出现表示复数的附加成分,例如:

(8)众达达泰亦赤兀百姓每 ,于豁儿豁纳川地面聚会着,将忽图剌立做了皇帝。(卷一57节)

音译:忙豁 泰亦赤兀斡难讷豁儿豁纳

旁译:达达 种名 河名的 地名

(4)对着众官人每 在此,我这一去,若有些儿差失呵,我输我这六阳会首。(《全元曲杂剧》)

音译:塔木塔剌

(9)又掳了他二子,并众百姓每 。(卷五157节)

音译:亦儿格 薛帖倒兀里周

旁译: 百姓 连 掳 着

音译:格周

二、对译蒙古语表示复数的附加成分

《蒙古秘史》中的“每”有的用在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多数,是对译蒙古语表示复数的附加成分而来的,即体现的是蒙古语复数的语法意义。

蒙古语属于黏着语,“中古蒙古语静词(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等有数(单、复)的范畴,单数意义体现为词干形式,复数意义体现为词干后面粘接各种表示复数的附加成分(如名词),或词干的曲折变化(如多数代词)。中古蒙古语里名词等常见的复数附加成分有-d、-ud、-s、-n、-nar/-ner等”[1]72。《蒙古秘史》总译是从蒙古语翻译而来,总译中用在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多数这种用法的“每”,有的就是用来对译蒙古语原文中名词复数的附加成分,例如:

(10)他哥哥说:“既是这般呵,到家里去,哥哥弟兄每 商量着,却来掳他。”(卷一36节)

音译:阿合纳儿 迭兀捏儿 额耶屯都周

旁译:哥哥每 兄弟每 商量 着

(11)论来呵,可将这母子每 撇下在营盘里,休将他行!(卷二72节)

音译:额迭泥 额客可兀的 嫩秃图儿

旁译:这的每行 母 子每行 营盘里

这种意译的用例体现的就是近代汉语“众(诸)+名词+每”的用法。

旁译:撇着

(12)如此将老人每 的言语引证着,将他儿子每怪了。(卷二78节)

音译:斡脱古兀格斡儿乞敦

旁译:老的每 言语每 引证着

乳腺增生性病变与早期乳腺癌在常规超声诊断过程中存在重叠现象进而容易发生诊断误差,需要予以重要补充,降低诊断重叠部位的误诊和漏诊率[7-8]。

(13)随后那贼每的伴当,也都赶将来。(卷二91节)

音译:豁亦秃那可恢亦彻周

旁译:后头的每 伴当每 赶上

音译:亦列罢

旁译: 来了

音译:古儿恢鲁额 赤列都 阿余周

(14)札木合于是回去,将赤那思地面有的大王每 ,教七十锅都煮了,又斫断捏兀歹察合安的头,马尾上拖着去了。(卷四129节)

音译:赤那孙 可兀的 荅阑 脱豁斡

旁译:地名的 大王每行 七十 锅每

音译:不察合周

旁译: 教滚着

有些“每”是意译出来的,例如:

(15)孛端察儿见他哥哥每 将他不做兄弟相待,说道:“我这里住什么?我自去,由他死呵死,活呵活。”(卷一24节)

音译:孛端察儿 兀合 额薛 脱阿荅周

7月24日,北京市商务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国资委、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六部门共同出台并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老字号餐饮技艺传承、保持原汁原味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了基本建立老字号餐饮传承谱系、建立传承人培养体制机制、鼓励技艺传承人收徒传艺、开展技艺传习活动、推动规范化标准化、加强宣传推广等十四项主要任务。

旁译: 亲行 不曾 被数着

(16)他兄弟每 来到时,也客赤列都见了恐惧,即便打着马,走过了一个岭,转过了一个山觜,回来到他妻车子根前。(卷一55节)

在慢动杂波和SST积累情况如图1所示,且目标回波相互间不存在叠加时,利用占空比和长宽比确定目标回波信息值。当目标回波间隔距离小于或等于多帧积累时间内慢小目标的运动距离且目标回波信息值相近时,把满足条件目标回波信息值进行累加,并把累加结果作为该区域目标回波SHNN-CAD的异常程度计算权值,提高SST回波的检测概率。

旁译:到了 呵 名 怕着

(17)也速该回去,到扯克扯儿的地面,遇着塔塔儿每 做筵席,因行得饥渴,就下马住了。(卷一67节)

音译:塔塔儿 亦儿坚 忽林阑

旁译:种名 百姓 做宴会

不论是对译蒙古语中名词复数的附加成分,还是意译而来的“每”,用在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多数这类用法的用例比较普遍。

三、助词“每”的特殊用法

《蒙古秘史》中还存在与近代汉语不同的特殊用法,这些用法有的是中古蒙古语语法的体现,有的是翻译造成的。这样的用法主要有:

旁译: 那里 省 说了

极限载荷试验主要是为了验证联轴器在同时承受极限扭矩和极限位移的情况下,承载能力是否能满足要求。联轴器极限载荷试验参数如表1所示。联轴器完成极限载荷测试后,需对联轴器进行检查,主要检查项目有:膜片表面是否有裂纹和变形;联轴器中间管是否有裂纹和变形;联轴器中间管与连接法兰之间的粘接是否有脱胶、裂纹等异常;检查胀紧套螺栓、膜片连接螺栓、扭矩限制器螺栓是否有松动;检查胀紧套等部件是否有异常屈服变形或裂纹。

(18)你觑那衣服每 各自施忠厚,百般儿省不的甚缘由。(《全元曲》)

(19)张鼎,我听得你替俺官府每 办事的当,又各处攒造文书,一年光景,好生驱驰。(《全元曲》)

但这样的情况不是很普遍。祖生利认为,元代汉语里非指人名词后面带“每”是有悖汉语习惯的。也就是说,这是由于蒙汉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言现象。在元代的直译体文献如《元典章》、《通制条格》和白话碑文中也出现了“每”用于生物或非生物名词后面的现象,如:

(20)站家草地每 不拣谁休占了来呵,回与者。(《元典章·兵部》)

(21)但属系官的并寺院的山场里出产的柴炭每 ……(《通制条格·二七》)

(22)更将先生每说谎捏合来的文书每 根底,并将印文书底板烧了者。(元代白话碑文)

《蒙古秘史》总译里,也出现了这样的用法,但只有一例,如:

(23)你必勒格别乞、脱朵延两个,将旄纛立起,骟马每 放得肥着。(卷六181节)

音译:阿忽剌兀鲁

旁译:骟马每 教 肥 了 着 您

而《蒙古秘史》旁译中则有不少“每”用在生物或非生物名词后面,如“鸭每”(27节)“燕每”(27节)“干树每”(27节)“言语每”(78节)“车每”(118节)“日每”(133节)“城子每”(248节)“段匹每”(250节)等。总译中却很少,说明这样的用法应该是蒙古语语法的体现,后来对汉语也产生了影响。

2.名词+名词+每。《蒙古秘史》总译中出现了“名词+名词+每”的形式,这样的用例只有3个,有的是直译蒙古语原文,如:

(24)他母亲诃额仑并合撒儿兄弟每 正愁间,见他回来,好生欢喜了。(卷二93节)

音译:诃额仑 额客 合撒儿 乞额

旁译:母名 母 人名 等

音译:迭兀捏儿

旁译:兄弟每

有的则是意译而来,蒙古语原文没有出现,例如:

(25)合撒儿与泰亦赤兀惕每 相射斗间,泰亦赤兀惕大声叫着说:“只将你哥哥帖木真来,其余的人我不要。”(卷二79节)

(26)那小河边,有别帖儿名字的山,那山根前有豁儿出恢名字的孤山,那里与他母亲、兄弟每 相遇着了。(卷二88节)

3.数量词+N每。现代汉语里,数量词不能再修饰表示复数“们”的名词,如不能说“三个学生们”。“但在中古蒙古语里,带复数附加成分的名词却可以用数词修饰”[2]74。《蒙古秘史》的总译中就存在这样的语法现象,但只有3个用例,如:

(27)不想被三种篾儿乞惕每 将我妻子每掳着要了。(卷三104节)

(28)那夜兼行,到天明看呵,札剌亦儿种的人合赤温、合剌孩、合阑勒歹这三个脱忽剌温兄弟每 也随着来了。(卷三120节)

(29)原曾来不而罕山围绕了三遭的那三百人每 ,尽数殄灭了。(卷三112节)

不过在旁译中,“数量词+N每”的格式出现的要多一些,例如:

(30)那时别克帖儿在小山上放马坐着。(卷二77节)

音译:别帖儿 忽浑 迭额列 失儿

旁译: 名 小独山 上 惨白色

音译:阿骟坛 也孙 秣骊

旁译:骟马等九个 马每

(31)他母亲诃额仑见他两个孩儿的颜色,心里觉了,说道:“……”(卷二78节)

音译:兀真 额客豁牙儿 可兀客都延

旁译:名 母 两个 儿子每 行

(32)一日帖木真的惨白骟马八匹在家被贼劫将去了。(卷二90节)

音译:你刊 兀都儿 失儿中合 阿黑骟坛

旁译:一 日 惨白 骟马等

音译:乃蛮 秣舌骊[惕]

旁译:八个 马每

总译中都没有翻译成“数量词+N每”的形式,这说明这样的说法不符合当时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过,这样的用法在元代的白话碑文中也有用例,如:

(33)将一十七个先生每剃了头发,交做了和尚。

元代的汉语中也存在,如:

(34)臣等三人每,曾与国家出气力来。(《全元曲》)

这应该是蒙古语语法渗透到汉语中的现象,与蒙古语语法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4.相当于“等”。在《蒙古秘史》总译中,我们还发现,有的“每”不是用来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而是相当于助词“等”,表示列举未尽或列举后煞尾。这样的情况只有2例,如:

(35)见了王罕每 的军,札木合将他二万军整搠立着。(卷三108节)

音译:札木合 额迭 帖木真 脱斡

旁译:人名 这 人名 人名

音译:札合·敢不塔讷

旁译:人 名 等的

(36)我若早知您这等德行,只好教你与札木合、阿勒坛、忽察儿每 一例废了来。(卷十246)

音译:札木合 阿勒坛 忽察儿塔讷

旁译:人名 人名 人名 等的

从蒙古语的音译材料看,蒙古语原文不存在表示蒙古语名词复数的附加成分,而是人名后带有“塔讷”。在旁译中,把“塔讷”对译成“等的”,总译是用“每”来翻译。原文的“等” 既有列举未尽的意义,也有不止一人,多数的意思。总译用能够表示复数意义的“每”来翻译,也是可以解释的。

综上所述,《蒙古秘史》总译中出现的“每”有的遵循了汉语的表达习惯,有的则是翻译者把蒙语的语法直译成汉语,因此,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汉语语法的现象。这样的用法有的也渗透到元代汉语里,如“数量词+N每”“‘每’用于生物或非生物名词后面,表示多数”等,这是蒙汉语言接触所产生的结果。以近代汉语时期直译体文献为研究语料,能够进一步认清近代汉语标准语中的一些语法现象,这对于研究蒙汉语言接触以及某些语法现象的发展演变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祖生利. 元代白话碑文中词尾“每”的特殊用法 [J]. 语言研究, 2002(4).

[2] 祖生利. 元代白话碑文中词尾“每”的特殊用法 [J]. 语言研究, 2002(4).

On “Mei ”in Mongolia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s

MA Caixia

(Liberal Arts College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 : The author describes and studies the auxiliary “mei” in Mongolian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s of Ming Dynasty from the synchronic plane. It is believed that “mei” not only follows the usage of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but also embodies the special usage of the grammar of Middle-ancient Mongolian. The research can further promote the study of literal translation literature and Mongolian-Chinese language contact.

Key words : literally translated literature; The Secret History of Mongols ; “mei”

[收稿日期] 2019-02-1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汉译蒙古族历史文献语法研究(17BMZ0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麻彩霞,女,回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现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史。

[中图分类号] :H 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623(2019)04--0062--04

DOI: 10.3969/j.issn.1001-7623.2019.04.011

【责任编辑 张晋海】

标签:;  ;  ;  ;  

论蒙古族直译体文献《蒙古秘史》中的“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