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改革

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改革

尹雪[1]2012年在《汉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研究》文中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特有的产物,它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的社会态度紧密相连,并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同时,语言也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清晰的展现在语言中。长期以来,无论是在汉语国家还是在英语国家,始终都是男性处于支配地位,女性一直是受歧视的对象。本文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词汇角度入手,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系统描写、比较与分析,以期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语言歧视现象的认识,提高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的自觉性,促进语言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文的绪论。首先对汉语和英语中性别歧视研究的发展情况和主要成果分别作了简要回顾和综述。然后对“性别歧视”这一概念和本文的研究范围进行了简要的说明和界定。第二部分研究的是汉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以往的研究多是建立在典型实例的分析上,被Ronald Wardhaugh称为“小数据,大立论”,这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笔者收集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所有性别词,并将其进行分类研究,以期能够全面而清晰的展现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第叁部分研究的是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同样采用了穷尽式搜集相关语料的方式,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文中只是列举了代表性的性别词。第四部分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词形结构和语义两方面对汉英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对比。最后一个部分为本文的结语,包括本文的结论、研究意义、缺陷和不足。

王显志[2]2010年在《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叁十年来,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性别歧视存在于构词、词序、甚至名称及称谓中。然而,这些研究均建立在典型实例分析上,被Wardhaugh称为“小数据,大立论”。依据语料库,穷尽式采集相关语料的研究还不多见。再者,性别歧视研究往往对汉语关注不足,甚至中国学者也偏爱研究英语。另外,以往研究大多只针对一种语言,少见跨语言对比研究。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汉语则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二者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有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并选择不同的文字系统。两种语言文字分别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语言的本质特征,揭示东西文化的深层结构。全面系统地研究英汉语言文字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对比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可以为认识语言、文化、思维和民族心理提供参考资料,提高对语言与文化的认识。此外,语言与性别研究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了解语言中的性别现象,有助于两性之间的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利于构建和谐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语言与性别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制定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和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例如,建国初期,我国语言文字改革的一些内容就是出于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考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妇”替换为“妇”。国外,特别是美国,更是每年定期制定防性别歧视指南,用于规范媒体及公共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语言与性别研究成果还可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规范的语言使用标准,避免使用性别歧视语,减少两性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误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传统的研究方式很难发掘出二者的本质关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浑沌学以直观、以整体为基点来研究浑沌状态、浑沌运动的复杂规则性,适合于研究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无序性和随机性。因此,本文以浑沌学为理论依据,对英汉语造字构词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释。围绕以上问题,本文依据自建的英语和汉语语料库,展开实证研究。本研究的英语性别歧视词汇语料库的全部数据主要来自《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同时参考了《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和《英汉大词典》等其他英语工具书;汉语性别歧视字词语料库的数据主要来自《说文解字》,同时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新词语词典》等其他汉语工具书。《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共收英语词条57,100个,《说文解字》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现代汉语词典》共收56,000多个条目。这些工具书收词丰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以保证本研究采集的语料具有代表性。本文用对比法(共时与历时对比,跨语言对比)首先将两个语料库的数据分别进行分类,分析英汉文字反映的性别歧视,然后结合新词语进行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最后对英汉语造字构词上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证实男尊女卑在中西文化中具有共性,英汉两种语言在造字构词层面均存在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男性”字词往往有褒义色彩,而“女性”字词往往带有贬义甚至色情语义。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汉语中有不同的表现:汉语中有大量描绘女性美貌、表现女性在家族中地位的字,以间接的方式反映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歧视;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更直接,有许多直接标明对女性歧视的词语。这些差异与汉文化重视社会等级、重家族关系,西方文化重个人权利有关。本文只是尝试性研究,而且以字词层面反映出的性别歧视为研究对象,其结论仅适用于此范围。

李瑾程[3]2006年在《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文中提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方女权主义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不同的语种,语言的性别歧视研究状况也不一样。对英语中性别歧视的研究较为深入,语言学家还进一步探讨了造成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在美国,女权主义运动者和教育部门近二十年来一直不断有消除性别歧视的方案提出,并逐步付诸实现,但对此而引起的社会舆论则看法不一,这说明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意义至今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语言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印欧语言中,而且也存在于汉语中。但是,对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以及西学东渐的影响,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对汉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基本上只是一些综述性的介绍。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角度入手,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通过归纳和演绎,探讨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文化因素,如:宗教的影响,传统思想的影响,历史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以及中西方传统礼教的影响,对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几个具体层面的体现进行详尽的对比研究,如:阳性代词及名词,构词及造字,男先女后的词序,女性词语的“贬化”发展,男性词泛化等,并对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的改革做出新的尝试。基于上述讨论,本论文还着力探讨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的语言规划和改革的策略。作者认为,西方激进女权主义者关于颠覆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创造以女性为中心的语言的实验,虽有其启示和警醒的积极价值,但女权主义语言学家关于通过性别中性化和性别明确化等手段,实现语言中的性别平等的主张,更具操作的可行性,因此,在中西社会中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作者也明确指出,要真正根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单纯依靠语言规划和改革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改革才是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的基础。作者最后指出,语言规划与社会改革不能分割,要双管齐下,而要最终消除语言中性别歧视的根本在于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变革。

田宇[4]2005年在《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特有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的社会态度紧密相连,并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长期以来,几乎每个社会都是男人的一统天下,男人居支配地位,妇女一直是受歧视的对象,在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笔者从构词造字、词的搭配、词的内涵意义、句法标记及谚语俗语等多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系统地分析阐释,并深入探讨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对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改善与消除提出一些看法。 本文旨在通过从多个角度对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的阐释,使人们意识到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现象,对它的理解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背景。英汉性别歧视语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要消除语言中的歧视现象,必须首先根除社会上的封建观念。语言的变革寓于社会文化的变革之中。语言的变革受着文化的制约,随着社会文化的变革而发生变化。

王静丹[5]2017年在《社会性别论着Trade and Gender: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对Trade and Gender: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贸易与性别: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的第一章内容进行了翻译实践和研究分析。笔者所选翻译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阐述了社会性别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笔者从所选文本的体裁特征、文本类型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分析并总结了翻译过程中专业术语、一词多义以及被动语态等所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措施。其次,笔者从译成汉语的形式被动句、无标志的汉语被动句、汉语的无主语句、汉语的泛指主语句四个方面来进行被动语态翻译实践工作的开展与总结。最后,笔者以翻译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为基础,撰写了此翻译实践报告,旨在为日后其他此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顾珺[6]2016年在《汉语熟语的性别歧视》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具有全民性,理应一视同仁地为全民服务,但对不同性别的人,语言的态度却不是公允的,它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它可以表现为男性对女性的歧视,也可以表现为女性对男性的歧视。本研究中的性别歧视主要指对女性的歧视。历史文化中的性别歧视由来已久,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形态根深蒂固,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中国,性别歧视的普遍性和传承性在语言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汉语熟语是汉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和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汉语性别歧视的文化意识形态。通过对汉语熟语的性别歧视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性别语言学的内容。本文以定量分析法与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王兴国、于波编着《汉语成语大词典》、孙洪德编着《汉语俗语词典》、温端政主编《中国谚语大辞典》以及安丽琴主编《汉语歇后语词典》中所涉带有性别成分和性别指向的语料进行分类考察,同时对相关学术论文、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汉语熟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四个方面探究其原因,最后为汉语性别歧视的规避提供参考性建议。

宋红波[7]2002年在《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改革》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西女权主义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本文旨在采用比较法和女权主义视角,对性别歧视语言及其改革作出新的尝试。 论文首先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从男性全称词、称呼语、词序、男性词的泛化与女性词的贬化,以及语篇中的性别定势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中的第叁人称单数阳性代词都用作全称(种属)代词,在语法上涵盖了女性,而在形象中却排斥女性。在称谓方面,对男子的称呼往往需要体现其社会地位,而对女性的称呼则常常需要通过她们与男子的社会关系来体现。词序也反映出性别歧视。在有关男女的词语中,英语和汉语都把男性排在前面,而把女性列在后面。词义学研究还表明,凡是与男子有关的词,词义稳定呈中性或褒义,而与女子有关的词则往往发生词义贬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还在广义的语篇层次上表现出来。教科书、语言工具书、大众媒体和习语中所反映的男女形象,多局限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原型,宣扬女性脆弱、无知、只注重外表,甚至还是罪恶的渊薮。 在全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后,论文作者剖析了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形成的根源。从历史文化看,在西方,这主要是以《圣经》为代表的基督教传统,它不仅歧视而且排斥女性,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在东方,儒家经典所承载的男尊女卑的封建儒教传统,也把女性紧紧禁锢在性别歧视的“文字狱”中。在现实社会中,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的不同劳动分工,以及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使人们产生并保留对女性的偏见。这种偏见很自然地在语 本文还在简述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的基础上,从叁个不同视角阐述了性别歧视语言规划的必要性。美国语言学家 Caser Miller,Kao Swift和 Bobby Sorrels认为,目前的性别歧视语言规划滞后于男女平等的社会改革,因而需要大力推进;受Lacan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Helen Cixous和 Luce Iig叨等女性主义批评家,在理论上批判阳物中心论以构建女性自我身份,她们关于语言的性质、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创造女性话语等问题展开的讨论,扩大了性别歧视语言规划的视野;女权主义者 Dale Spender认为,女性受压迫与性别歧视语言直接相关,语言规划是使之摆脱压迫的法宝之一。本文作者主张,由于语言与社会现实相互作用,语言规划即社会改革,性别歧视语言规划因而是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讨论,论文还着力探讨了英汉语中性别歧视语言规划的策略。作者认为,西方激进女权主义者关于颠覆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创造以女性为中心的语言的实验,虽有其启示性的积极价值,但女权主义语言学家关于通过性别中性化和性别明确化等手段,实现语言中的性别平等的主张,更具操作的可行性和在中西社会中椎广的普遍意义。然而,要促使语言中的性别平等得以实现,还必须改变语篇中的性别定势。鉴于单纯依靠语言规划无法彻底根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作者强调语言规划与社会改革不能分割,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的根本在于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变革。

王秀英[8]2016年在《浅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文中指出语言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像一面镜子一样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思想和文化。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从构词和句法两个层面初步探讨了两种语言中常见的性别歧视现象,并浅析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孙媛, 徐科[9]2010年在《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探讨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并挖掘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根源,指出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研究的语言学意义。

王淑琴[10]2008年在《英汉语中性别歧视对比性分析》文中指出语言是人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它反映了语言创造者和使用者的思想、态度和文化。因此,语言反映了生产者和使用者的思维模式,观念和文化,并为人们服务。社会语言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主要联系社会因素来研究各种语言现象.而源于种族歧视的性别歧视作为影响语言的社会因素,是指存在于性别间的歧视,尤其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现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和性别问题的一个热点话题.本论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露了英语和汉语中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性别歧视和语言背后所隐藏的人们的性别歧视意识.全篇论文应用了对比与对照的方法.论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文,区别了社会性别与自然性别,介绍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从词汇,句子结构及语篇的层面再现性别歧视现象并进行了剖析.具体来讲,在词汇层面体现为:男性词汇常被作为标准而女性词汇作附庸;从语义看,男性用词多含褒义,用来表达强力,声望和领导的积极的概念,反之,女性用词多含贬义,用来传达弱小,地位低下及不成熟:在次序上,当男性词与女性词同时出现在一个句中时,英语和汉语中都把男性词排在前面,而把女性列在后面.然而,独立的用词不足以证实,有必要从句子结构和语篇层面进行更深一步的剖析.从句法结构上看,女性多用情态动词来表达一种不确定的委婉的建议,而男性多用肯定的带有权威性的情态动词.女性多用附加疑问句,而男性多用陈述句或祈使句来表达一种自信和可靠.在语篇层面,本文通过使用话轮转换和插话的理论分析了跨性对话中男性的控制权;并进一步采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系统和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语篇立场理论对媒体语篇剖析,从中看出媒体中含有对女性性别歧视的意识.第叁部分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角度阐述了性别歧视存在的根源.第四部分提出了对性别歧视语应持有科学的客观的态度,避免盲目扩大性别歧视意识;同时在分析了改变语言性别歧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及其社会局限性的前提下,提出了避免性别歧视的具体措施.本文第五部分得出结论:性别歧视的观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隐藏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习惯中,我们确实需要面对并且要尽可能克服使用性别歧视语.希望通过本文能唤醒人们识别语篇中的性别歧视思想,并避免透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所有社会成员对语言差异和语言性别歧视的认识,教育社会成员自觉地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其次,语言工作者应加强对语言差异和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找到问题所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制定中立化的可选择性语言方案。

参考文献:

[1]. 汉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研究[D]. 尹雪. 黑龙江大学. 2012

[2].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D]. 王显志.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3]. 从文化角度论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D]. 李瑾程. 福州大学. 2006

[4].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D]. 田宇. 黑龙江大学. 2005

[5]. 社会性别论着Trade and Gender: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静丹. 黑龙江大学. 2017

[6]. 汉语熟语的性别歧视[D]. 顾珺. 华侨大学. 2016

[7]. 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改革[D]. 宋红波. 华中师范大学. 2002

[8]. 浅谈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J]. 王秀英. 甘肃高师学报. 2016

[9]. 浅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J]. 孙媛, 徐科.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 英汉语中性别歧视对比性分析[D]. 王淑琴. 太原理工大学. 2008

标签:;  ;  ;  ;  ;  

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及其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