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消费快速增长的谜团--基于消费总量和价格水平的实证分析_消费水平论文

破解消费快速上涨之谜——基于消费总量与物价水平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之谜论文,总量论文,快速论文,物价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时期的快速增长,GDP平均增幅达到9%以上。然而,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经济结构亟待进一步调整,同时,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据相关资料统计,扣除政府消费,从1978年至今的大部分时间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在50%以下;2000年以来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并没有快速上升,而是在30%-50%之间徘徊;2007年最终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下降到37%。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居民消费一般占GDP的67%以上,有些国家更是占到70%以上,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成为保持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包括减税、补贴等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2008年消费出现持续上升的势头。与投资、出口相比,2008年以来我国消费增长呈加快之势。自2008年3月份以后,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连续9个月保持20%以上,2008年7月份增幅甚至达到23.3%,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幅超过21%,创近年来最高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①

消费快速上升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有些学者据此认为我国消费市场已经启动,政府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社会消费需求旺盛的势头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持。[1][2]相反,有些学者认为当前消费快速上升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不具备可持续性,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放缓甚至下滑的情况下消费者悲观情绪可能促使消费需求大幅度下降,从而加大经济下滑的问题。[3]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人持观望的态度,认为消费是充满不确定性,需要对消费作专题分析才能作出决定。确实,消费快速上升的现象充满复杂性,引起人们对消费关注的不是消费的绝对量,而是消费增幅大幅度攀升,是什么力量引起消费水平产生如此快速的增长,这与前几年的消费增长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消费增幅高位增长是否源于以前消费增长的累积反映,政府应采取什么措施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等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对消费持续增长之谜的判断,解答这个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和保持当前经济较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较少讨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较长时间处于消费不足,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消费不足问题,而较少关注消费增加的成因分析。为此,本文尝试结合我国消费结构和物价水平,对消费增长作长时段考察,主要实现以下创新目标:一是在方法上对消费相关时间序列作实证分析,克服之前大都采取定性分析的局限性;二是创新分析视角,以市场供求价格为基础,从消费总量与价格水平角度分析消费增长机制并解释消费快速上升之谜;三是创新政策思路,依据本文得出的经验结论,对我国目前扩大内需政策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变量选择及变量间协整关系检验

1.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分析消费上升的主导力量,关键在于判断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与消费之间的变量关系。根据消费的经济学理论,价格变化、经济增长率及财富收入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水平,同时消费还会受到社会文化结构、传统风俗习惯等影响。由于影响消费因素具有复杂性,因而将消费及若干指标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可能导致遗漏变量或者内生性的问题,采用这种方法判断消费增长的原因也就可能存在较大的问题。为此,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来分析消费与其他变量的因果关系,以此克服简单的回归分析的缺陷。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采用向量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揭示变量间的内在关系[4],其因果关系检验思想大致如下。

2.变量选择及平稳性检验

根据研究需要,我们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retail、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rice、居民财富水平wealth、居民消费支出expen指标。由于居民财富水平是一个难以具体衡量的变量,为此,这里采用各期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差的累计值作为替代变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采用《国研网》、《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信息平台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整理,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通过物价折算成实际值。根据数据的可得性,这些数据的频率都为季度,样本数据期限为2001年1月~2008年6月。这样选取的原因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尽可能增加样本数量,二是更好地揭示价格传导的短期效应。为了分析的方便,以d表示变量的一阶差分。

3.变量间平稳性检验

在具体研究之前,先对相关变量作平稳性检验。这里将扩展的迪基一富勒单位根检验方法(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与菲利普斯和佩农提出的非参数单位根检验(PP)方法[6]结合使用,给出更客观的检验结果。本文使用的软件为Eviews 5.0,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平稳性检验结果,所有变量ADF检验值与PP检验值都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表明变量的非平稳性。进一步的检验发现,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的ADF检验值与PP检验都小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这表明接受零假设,说明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由此可见,所有变量都含有一个单位根,retail、price、wealth、expen变量都满足一阶随机游走,即服从I(1)过程。

三、消费增幅上升的传导机制

从理论上说,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复杂多样,有外生冲击也有内生推动,从而消费增长的决定也就难以从各个微观因素逐一考察。然而,和其他经济变量一样,消费水平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微观因素的变化最终将反映到总量水平,总量变动反映了微观主体消费变动的累积变化。一方面,消费价格波动引起消费者名义支出水平随之发生波动,从而消费总量变动可能源于价格水平变化,而不是实际需求变化的结果。比如通货膨胀期间,各种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度上升,居民为了维持不变生活水平而必须支出更多的货币,从而造成名义消费水平的上升;反之,在通货紧缩期间名义消费总量可能因此而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消费增长可能源于实际需求的上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引起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稳步上升,从而增加对消费的需求;同样,经济衰退会导致居民收入下降,从而降低需求水平。因而,分析消费波动的主导因素必须区分价格波动引起的名义变动,以及消费需求变动引起的经济实际需求拉动这两个方面。为此,接下来将首先探讨消费增长与价格变化关系。

根据市场商品价格规律,物价水平P与实际消费水平C、名义消费水平E存在以下关系式:即E=PC。名义消费总量波动可能源于价格水平P的变化,也可能是实际需求水平C的波动。为更好地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两边取对数并同时微分可以得出名义消费量E增幅△E与物价水平P增幅△P、实际消费水平C增幅△C之间的关系为:△E=△P+△C,从而△C=△E-△P,这表明实际消费增幅等于名义消费增幅与零售商品价格增幅的差。按此方法测算2001年至今实际消费增幅,根据测算结果,可以得出图1。从图1可以看出,扣除价格因素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比名义增幅平稳,2007年以来我国消费品增幅快速上升的现象被消除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并伴随着相对平稳的上升态势。

可见,商品价格变化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然而,究竟是消费需求变化引起价格变动,从而反过来影响消费支出总量变化,还是价格变化直接引起消费支出总量发生改变,或者是外界冲击导致商品供给水平波动,引起价格变化,进而对消费支出产生间接的影响?这就需要进一步确定消费与价格的影响方向和影响机制。

根据表1的检验结果,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物价指数都是具有一个单位根的非平稳过程,因而不能直接判断两者的因果关系,必须进行协整检验。这里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7]发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与商品零售价格增幅具有一个协整关系(见表2),表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与商品零售价格增幅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这一点与图1的现象比较吻合。由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与商品零售价格增幅具有协整关系,所以必须采取基于向量误差协整修正模型(VECM)的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的Granger检验结果看,商品零售价格不是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量变化的原因在25%的概率水平上接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量不是商品零售价格变化的Granger因的零假设在1%水平上拒绝。这表明消费市场社会商品零售消费总量变化引起了商品零售价格的显著改变,而商品零售价格变化对社会商品零售消费总额的影响较弱。可见,消费市场价格变化由社会商品零售消费总量主导,价格水平上涨被动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厂商难以将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种机制的直观现象是消费总量与价格水平同向波动(见图1),表明我国消费市场的主要特征仍然是商品过剩的买方市场。然而,从图1可以知道,尽管社会商品零售消费总额名义增幅与商品零售价格表现出明显的同向波动特征,但社会商品零售消费总额实际增幅却长时间保持平稳,没有与价格表现出一致的同步运动。也就是说商品的实际需求保持基本稳定,不能支持近年来消费市场价格上升是由消费实际需求上升推动的结果,从而,社会商品零售消费总额名义增量与价格之间的同向运动关系可能源于供给层面的冲击。为此,必须从供给层面寻求相关解释。

在供给层面,近年来发生较大幅度波动的主要是食品及居住价格,这一点可以从食品及居住价格变动看出(见图2)。从图2可见,1996年-1998年粮食产量达到历史高峰,促使粮食价格下跌,导致食品价格指数下降,拉低物价;21世纪初的几年农业增长速度不足3%,增长速度明显偏低,粮食下降造成食品价格上涨,推动了物价的上升;2007年以来猪肉供给短缺导致食品价格升高并引起物价的明显上升。事实上,食品及住房大多属于必需品范畴,它们一般是缺乏价格弹性的,当受到自然灾害或者土地供给减少等原因导致这些商品供给降低时,人们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需求数量并不会降低。由于这些商品对自然禀赋依赖性极强,食品受制于生产周期和耕地面积,短期内难以或者无法调整产能,有些周期很长(一年或者几年),有些则具有天然的稀缺性(如土地),所以外部冲击造成该类商品供给突然下降,导致这类商品出现稀缺性,但与此对应的需求不变,从而自然引起该类商品价格的上升。由于食品及居住价格在零售物价中占很大权重,从而促使物价总体水平也出现迅速上涨。价格上升消费量不变就造成消费者的支出增加,最终导致消费总量上升,出现了消费增幅提高的现象。从另一方面看,扣除食品价格后,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总体平稳(见图2)。相对于食品及住房供给,工业消费品供给具有很大的弹性,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厂商难以转嫁生产成本,价格指数保持平稳也颇为合理。由此可见,尽管近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名义增幅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然而,消费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食品及住房等必需品受到供给冲击导致价格上涨后引起的消费支出总量水平的上升,并不是真正的消费需求增加。

结论:我国消费名义增量快速上升并不源于实际消费需求增加而引起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的消费总量增长,而是源于供给冲击。消费市场具有供给过剩与稀缺并存二重性特征,工业消费品属于买方市场,厂商转嫁商品生产成本的能力很弱;食品及住房等消费必需品短期内供给缺乏弹性而难以迅速调整缺口,外部冲击容易造成该类商品出现短缺现象。由于该类商品消费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导致消费价格水平短期内迅速攀升,从而主导物价上涨及消费支出总量同向波动。

四、实际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双棘轮效应与财富效应的结果

上面分析了名义消费增幅快速上升的问题,接下来将探讨实际消费需求决定因素的问题。根据物价水平P与实际消费水平C、名义消费水平E之间的关系式E=PC,名义消费总量等于实际消费水平与物价水平的乘积,物价消费变动或者实际消费变动都会引起名义消费总量的变化。按照价格规律,实际消费水平与价格水平也会相互影响,价格水平下降会引起实际消费需求增加,同样,价格上升则促使人们降低实际消费。然而,根据图1可知,实际消费水平并没有随着价格水平变动而发生反方向变动,而是大部分时间保持相对平稳,而且总体增幅还稳步增长。这是否违背了价格规律?促进实际消费稳步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弄清这一问题对如何促进我国当前内需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实际消费需求增加的现象,经济学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棘轮效应”,二是“财富效应”。“棘轮效应”指的是长期平均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短期消费减少的抑制作用,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在他的相对收入假说中提出来的。该假说认为,消费不仅仅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且取决于收入的相对水平,即消费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与消费者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不可逆性,消费行为受到最高收入水平时所形成的消费标准的影响。对于“财富效应”,主要是指人们实际财富水平上升会导致消费水平的增加,财富水平变动主要受到消费者收入及价格水平的变动。如果消费者收入增加而且价格相对平稳,那么实际财富水平也就上升,从而有助于刺激消费;反之,实际财富水平下降将促使消费下调。事实上,从图1看出,实际消费增幅相对于价格水平平稳得多,消费呈现稳步上升态势,“棘轮效应”可能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而每次价格处于下降通道时,实际消费水平都出现显著上升的现象,因而价格变化主导的实际财富水平上升也促使消费水平不断增加,因而“财富效应”可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检验目前我国实际消费变动的“棘轮效应”与“财富效应”,接下来运用动态时间序列方法深入研究。根据表1知道,wealth、expen及price都具有一个单位根,而且进一步检验发现,系统(wealth,expen,price)具有一个协整关系(表3),表明居民财富水平、消费支出水平及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由于变量间具有协整关系,从而我们通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的动态脉冲响应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各估计方程扰动项的方差协方差矩阵不是对角矩阵,因此必须首先对其进行正交处理得到对角化矩阵。由西蒙斯提出的乔斯利(Choleski)分解方法[8]是最常用的方法。然而,乔斯利分解法的关键问题在于估计结果严重地依赖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系统中各个变量的排序关系。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文运用改进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Generalize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GIRF)来进行分析。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首先由库伯等提出[9],佩沙农与辛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拓展[10]。根据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关系如图3、图4、图5、图6。

从图3可以看出,居民支出的单位冲击导致支出水平产生正向变化,冲击程度在初期反映最强,随后逐步衰减,但始终保持正向作用。这表明“棘轮效应”是当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需求的增加阻碍后期消费水平下降,未来消费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从图4可以看出,财富收入增长也会对居民实际消费需求产生正向冲击,财富上升直接导致消费支出不断上升。而且当前财富水平增加会对后期的消费形成较强烈的刺激作用,说明“财富效应”也是我国实际消费需求上升的重要原因。另从图5可看出,实际消费支出对商品零售价格脉冲反应为负向,即价格下降导致实际消费需求上升,而价格上升将阻碍消费支出上升。再综合前面的“棘轮效应”,容易得出如下的判断,即价格下降促使实际财富水平上升,从而促使实际消费支出上升。此后由于“棘轮效应”,实际消费支出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尽管物价的上升也会对实际消费支出产生阻碍作用,但实际消费需求不容易随物价上涨而发生显著的下降,从而每次物价下降都将促使消费出现上升现象;而当物价上升时,实际消费需求将保持相对平稳,这种现象与现实比较吻合(见图1)。同时,这里我们也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物价对自身的脉冲反应(见图6)表明物价也具有“棘轮效应”,即当前高的物价对后期物价下降产生阻碍作用。这种现象也可以从图1得到验证,即商品零售增幅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价格调整刚性可能是构成物价“棘轮效应”的主要原因。比如,目前尽管猪肉禽蛋等原材料价格下降了,但是相应的制成品如牛肉拉面、肯德基、方便面以及饭店的菜单价格却难以相应地下降。另一个例子是2008年上半年石油价格高涨导致出租车打车价格的上涨,广州增加了一元钱的特别附加费,北京则将每公里的单价从1.2元和1.6元统一为2元/公里。但是在之后的国际油价下调过程中,这些价格并没有相应下调。由于物价具有“棘轮效应”,从而每个物价周期的平均增幅都高于前一个周期的平均增幅。当前不断推高的物价水平导致后期物价波动更加激烈,后期物价下调的总体空间不断增大,从而促使后期“财富效应”更加强烈。再结合消费的“棘轮效应”,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消费水平可能不断上升,这种物价及消费的“双棘轮效应”解释了近年来实际消费水平不断上升现象。

结论:我国实际消费需求上升主要源于“棘轮效应”及“财富效应”。在每个物价升降周期中,价格下降促使居民实际财富水平上升,从而增加实际消费需求,此后实际消费需求将保持相对平稳。尽管物价的上升也会对实际消费产生阻碍作用,但“棘轮效应”导致实际消费需求不容易随物价上涨而发生显著的下降,从而每次物价下降都将促使消费出现上升现象,而当物价上升时实际消费需求将稳定在新的较高支出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消费与物价水平的“双棘轮效应”强化了实际消费需求的增长。

五、我国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选择:增加财富收入是关键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我国出口大幅度下滑,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必然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增加国内消费需求必然涉及对消费增长的分析。对此,结合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给论,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当前扩大国内实际消费需求的空间较大。去年以来消费增幅快速上升主要是源于价格增幅变动,扣除价格因素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比名义增幅平稳,并没有出现快速上升的现象,因而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仍然没有大幅度增长,刺激国内实际消费需求增长的空间仍然比较大。国家将投资作为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引擎的同时,不要忽视实际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拉动作用。

第二,增加居民财富水平是刺激当前实际消费需求上升的主要手段。我国实际消费需求上升主要源于“双棘轮效应”及“财富效应”,消费需求与物价水平都具有“棘轮效应”现象。在每个物价升降周期中,价格下降促使实际财富水平上升,从而促使实际消费需求增加。此后由于“棘轮效应”,实际消费需求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尽管物价的上升也会对实际消费产生阻碍作用,但实际消费需求不容易随物价上涨而发生显著下降,从而每次物价下降都将促使消费出现上升现象,而当物价上升时实际消费需求将保持相对平稳。可见,财富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际消费需求的增长,国家应加大力度保障居民财富收入不断增加。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政策措施,使其避免发生大幅度波动,促使居民财富水平不会大幅度缩水,稳定居民的财富水平。另一方面,国家可以抓住当前物价较低的现实,通过补贴低收入阶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方式增加居民当期收入,提高居民财富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需求。

第三,增加财富收入要考虑结构性因素,要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补助,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从图7可以看出,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占总消费比例大幅度下降,而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不断上升,政府消费支出基本保持稳定。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其边际消费倾向比城市居民高。因而,政府在增加人民财富收入水平时,应考虑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促进农民消费增长,提振农村消费市场。

第四,着力稳定消费必需品供给,降低物价因供给冲击造成的波动,稳步促进消费升级。本文研究发现,食品等消费必需品在短期内供给缺乏弹性而难以迅速调整缺口,外部冲击容易造成该类商品出现短缺现象。进一步由于该类商品消费需求缺乏价格弹性导致消费价格水平短期内迅速攀升,从而主导物价上涨及消费支出总量同向波动,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因物价上升而降低,对消费升级造成影响。因而,政府应着力稳定消费必需品供给,降低物价因供给冲击造成的波动,稳定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稳步促进消费升级。

注释:

①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国研网、《中国统计年鉴》、Wind资讯数据库、《中宏数据库》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公布的数据。

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包含食品、交通通讯、衣着、医疗保健、居住、家庭设备、娱乐教育及烟酒八个分类指数,其中前三项占60%左右,这里给出前三项具有代表意义,而且我们分析发现,其他分类指数都比较平稳,对物价指数没有显著影响,食品所占比重在34%左右,其波动幅度及走势都引领物价走势。

标签:;  ;  ;  ;  ;  ;  

解决消费快速增长的谜团--基于消费总量和价格水平的实证分析_消费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