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制的教育人道主义研究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学徒制的教育人道主义研究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学徒制的教育人道主义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道主义论文,学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923(2015)03-0039-07

      在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艰难转型、摸索前行的过程中,人类历史上流传久远、臻至成熟的学徒制教育模式在当今仍展现着勃勃的生存活力。传统的学徒制几乎无需国家投入,却能培养出社会必需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有很多值得学校职业教育借鉴之处。本文着眼于支持学徒制生生不息的教育哲学根基——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并展望其在我国现代学徒制发展中的着力点。

      一、教育人道主义——教学认识论的新思维向度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地位、价值、使命和个性发展的思潮和理论。人道主义历来在价值伦理领域为人们所关注,强调人在现实社会中幸福地生存。“人道主义”一词最初就是用来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

      教学是一种为人的存在。明显地,教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其第一推论。应珍视每个人的尊严、权利、自由和价值,把学生、教师当人看,教学为人存在,使人成为人。从根本上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教育人道主义精神集中体现为教学中的爱。热爱、尊重、信任是基础,教学要爱“人”,进而帮助学生有爱、会爱、敢爱。然后,才可能转化为向善、崇善。“让教育成为真正为善的事业。”[2]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的人道主义,其内在的方法论基础之一是以人为本、以文为用、人文一体。教育人道主义精神在生成论教学哲学的认识论中具有深层意蕴,认为其具体实现必将有助于提升教学认识主体的人道意识、人文追求,将能够从更为基础的层面和更为广阔的视野上,为体察、分析和解释纷繁复杂的日常教学生活,提供新的更具人性化意义的观念支撑。[3]

      传统学徒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道主义教学哲学根基,如强调自愿入学,学徒前途明确有方向感,注重默会学习,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传承,寓教于生活之中,鼓励学业创新等等。由于这些精神和做法隐蔽在技艺传授之中,不易研究者察觉,但却是后人学习学徒制经验、践行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应被忽视的。在现有的学徒制研究文献中还没有一篇是关于学徒制人道主义精神的文献。在此笔者尝试窥探传统学徒制的人道主义根基,以引起同仁重视,并希望对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有所助益。

      二、传统学徒制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一)自愿入学而非强制

      在传统学徒制模式下,师傅收学徒一般是学徒首先做拜师申请,有时需要申请多次以征得师傅同意接收,因此,传统学徒制下的学徒是自愿求学的。师傅在确认了学徒有强烈的求学愿望以后才会放心地同意收徒。有时哪怕学生表现出一点求学意志不坚定,师傅都会拒绝学徒入师门,或继续考察。学徒制入学考察的严格性是举世公认的,只有具有强烈求学愿望并有从事本行业的潜力的青年才能通过入门考察,拜师成功。实践证明,这种具有强烈学习愿望的学徒,通常在求学过程中能长期保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任劳任怨。

      否则,若徒不愿入学而社会强为之、师强教之,不仅师傅的教授劳而无功,用强教之法也颇不人道。尊重选择,就是体现人道。自愿选择,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强,这也就是现代学徒制招生应强调自愿性的人道主义教学哲学原理。学生不愿学某专业或某课程,迫其选择,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就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学有所成的,很可能会白白浪费大量教学资源。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是教学民主的要义之一。民主是我国在新时期要努力打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现代学徒制,乃至所有职业院校的教学都应该尊重、基于并促进民主的价值,将之作为自由的保障、德性的基础。允许学生自愿入学就是体现学生民主性的首要方面。

      (二)学徒明确前途

      传统学徒制之人才培养在教学之初就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学徒的求学不是为了学徒期满的一张出师证书,而是真正掌握技艺、获得生存本领。师徒之间通常会有学徒合同或协议,对学徒职责、学习年限、师傅须传授的技艺等作细致规定。师傅据此规划学徒期内各个方面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徒都有明确的前途意识,不会反复迷茫于自己将来走入社会后能做什么。从而,师徒目标一致,奋斗方向一致。这样师徒制教学的每一步都不会受大目标困扰,从而使教学实施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率。一般学徒期满后,经师傅考核和行会承认,就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学徒成为有独立生产资格和能力的工匠。

      这也是当今教育应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人道主义基本原理。学生没有很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己将成为何人,在迷茫中虚度教学生活,这种情形下的教学就谈不上人道。当今的职业教育的开展,尤其是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也不应忽视这一点。当前我们不乏符合传统做法的例子,比如厨艺的民间学徒制传承,高级厨师均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儿。当确认年轻人不辞辛苦,愿以厨师为终生职业,诚恳拜师,就会在收徒后,按厨师成长规律循序教之。某一时点,师教到什么程度,徒学到什么程度,双方都有教准确的估计,学徒自身,以及教学都不会突然盲目无方向。

      (三)注重隐性知识的价值及学徒的默会学习

      当今,学徒制繁生的职业领域,多分布在产品凸显个性化、对品质和新颖性要求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行业,如追求特色的毛笔、刺绣、金银饰品加工等手工艺行业。由于相关职业技艺存在大量隐性知识,具有默会性,教师无法言表所有关键内容,在实践中均要求学徒亲手去做,在做中体悟和成长。

      这种默会性学习体现出的是生成论教学哲学原理。技术技能型教育往往不是仅完成技能传授那么简单,技能背后的人文哲理更加重要,是影响技能发挥和劳作效果的关键要素。好的工匠是用心去做事,无论是在功能性上,还是在艺术性上都追求卓越,追求不留一丝瑕疵。从这个角度讲,学徒制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技艺学问高深性和复杂性、隐性化特征,不是学徒通过学习几个知识要点和学科观点就能掌握的,需要师生致力于借助职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反复训练的整体技艺生成过程,要求学徒细心体悟,充分进行默会学习。违背这种生成论教学哲学原理,教学必然如无本之木,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如湖笔制作的传统学徒制传承,湖笔的制作过程看似分为若干步骤,模式比较固定,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学徒学艺时间长,并且只有悟性高的学徒才能学好。“湖笔制作是手工活,可以说没有标准,全凭活学活用,经验和悟性分外重要,有的人学三五年依然做不好湖笔。笔太软,就如人没有骨气,写不出有血性的字来;太硬,下笔糙而涩。笔中要加入弹性的材料,加多少,加什么,不是师傅教的,全是自己悟出来的。”[4]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

      我国职业院校传统的课程作为教学单位不是以工作过程或项目完成过程的规律为基础设计的。教师们各司一隅,普遍违背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业难以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和生成。这种做法显然是是违背传统学徒制人道精神根基的。对此,近年来学习科学提出了“认知学徒制”,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类似研究工作也验证了传统学徒制教学强调学徒自主练习的合理性。

      这就要求我们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时应允许学生去反复练习体悟,给学生提供模拟的职业情境多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学要有规章,以便于管理,但也不能做过头去限制学生的一言一行,切忌死板,要鼓励学生从自身角度以多种思路发散性地思考所学内容。

      (四)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传承

      教学是文化的存在。对教学的文化属性和人的文化本质的内在体认和基本关怀,是教学价值实现的基础。促进人的文化生成,或促进文化新人的生产是教学存在的根本价值目标,也应是教学基本功能之一。[5]对学徒制职业教育而言,学徒制技艺传承文化是其存在的环境、基础和条件,是其存在形态、类型或范式的内在原因。

      学徒制文化是职业文化的传承工具。学徒对职业文化的认同,需要师傅在人文关怀中示明职业文化的价值。师傅不仅是行业技艺传授者,同时也要对学徒品行负责,要使学徒成为符合时代道德标准的合格公民。所以,古时行会制定的师徒合同对学徒的日常行为有很多规定,如必须忠于师傅、不得偷盗,不准光顾酒馆和赌场。一般认为,只有道德品质上无缺陷的生产者制造出来的好产品才能得到合理的价格,才能维护行会的和睦相处和社会威望。

      有关怀、有情感联结才有文化的认同和内化。师徒同吃、同住、同工作,在丰富的情感沟通中,学徒充分感受师傅的职业价值理念,不仅使行业的职业价值观得以延续,也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教学哲学机理。

      正因为学徒制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培养学徒的行业感情、行业文化及职业道德,出师后,学徒才会用实际行动维护职业和师傅的形象。现代学徒制也应注重这一点,要培养学生不仅擅工艺,还注重传统职业文化的传承,并用心感受本土文化的发展趋势,在传承基础上能够不断推出体现新文化的新产品,使生产创新抓住时代的脉搏。如果师傅授课只讲知识点和技能训练,无情感沟通、价值引导和文化熏陶,就很难使学生充分认同所学专业对应职业之价值。这种教学过程难言人道。

      (五)坚持生活的教学价值论立场

      说“教育即生活”也好,说“生活即教育”也罢,都表明了教学存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活存在。教师和学生处于教学状态,教、学、教学本身就是生活。这种生活应是什么样的生活?在教学生活中,师生将各自文化积累、生活经验在交往实践交汇在一起,鲜活,现实,充满感染力。在学徒制中,学徒的实践环境就是自身未来职业生活的实践环境,他们在生产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这种学习生活方式对于消除今天学校教育学用脱节、手脑分离、指导无针对性等问题很有效果。

      教学本身就是生活,它以师生过去的生活为基础和前提、以现在及未来的生活为载体和目的。教学生活是整体的。让整个教学生活都意义化、生命化,这样的教学才是人道的。

      在学徒制教学模式下,师徒的教学生活是基于职业工作的,基于生产实践和教学内容的生活,是活生生的,体现师生生命追求的生活。为了更好地靠手艺生存,学徒的学习生活十分丰富具体,学徒甚至要承担师傅的家务,接受师傅非常具体的生活教育。这种学习生活蕴含着无穷的活力。

      在追求高效率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是否有些急功近利。我们把教学作为了生活还是生产?如果教师只顾负责自己的课程,各门课程无法很好地衔接,课程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必然是支离破碎的,非生命化的,不能言之为整体的。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能称为是人道的。当今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搞现代学徒制,也要先静下来想一想,我们要使新时代的学徒过上什么样的学徒生活。如果仅仅是定期让学生到工厂学几个小时的生产技能,就还是没有沿承传统学徒制的真谛。

      (六)学业创新:体现超越的人道主义教学哲学追求

      人道主义教学哲学强调通过不断的反思实现超越,对过去的超越就是创新。因此,学业创新体现着人道主义教学哲学之追求。传统学徒制虽没有单独的理论教学,但在学徒制技艺传承中师傅并不是让学徒机械地重复操作,而是非常注重器物机理、技术要点、行业规范及职业精神的培养,如要求保证产品质量,反对弄虚作假;要求敬业乐业,保守技术秘密等。古代的学徒制基本广泛存在于手工业行业。工作的创新性是这些行业的职业精神之一。要保证产品质量,就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随时调整生产细节,就要求学徒既要继承前人的技术传统,又要发挥出个人的创新力,进行自主创新。师傅鼓励学徒在规范的基础上追求卓越,去发挥积极性创新,就是人道地教学。抑制学徒创新潜力开发的学徒培养方式必然影响学徒长远的职业发展,就是不人道的。

      如在银器制作的学徒制传承中,学徒在实践中能够了解成千上万种银器样式,并且自己有机会在做工中学会各种样式的制作技巧。同时,在与师傅一同工作过程中,学徒还能学到银器制作创新路径和技巧,体会到创新的原理和如何响应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这些在学校里是很难实现的,因为课程的课时有限,所教专业内容有限,教学内容几乎每年变动都很小,对市场变化不敏感。因此,学校里流程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是欠缺市场活力的。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往往需要有“师傅”带行一段时间才能独立工作。

      我们当今社会更强调创新,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传统学徒制教学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技能的传承,更表现在创新性,在人的文化生成性,在促进文化新人的生成。学徒在传承反思中创新技艺,创新传统的职业文化形态。也只有注重创新,才能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之品质。因此,我们今天要搞现代学徒制绝不能忽视其创新性的人道精神要义。树立着眼长远发展的教学效益观念,培育具有学徒制之理论与实践结合特性的教学形态,是当今职业院校开展学徒制教学尝试需着重关注和解决好的问题。

      三、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对学徒制教育人道主义的传承

      在西方传统学徒制发展为现代形态——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传统学徒制的优势被较大程度地保留和发挥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突出的变化是加入了学校教育的成分,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的理论掌握更加扎实和深入。而保留下来的学徒教育特征则几乎囊括了传统学徒制的全部——在工厂进行学徒制实践。

      以德国为例,这一过程大致是:在中世纪,行会兴盛时期,视学徒为养子的原始学徒制过度到了行会学徒制阶段:在学徒招收、培养合同订立、师傅资格的取得以及师傅守则、学满出师等方面都有了明确规定。学徒制实现了第一次规范化跨越。后随着西欧各国经济的兴衰,学徒制的发展几经涨落。19世纪中叶,随着工厂大工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急需大量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合格工人。1869年,德国工业法典规定企业里接受培训的学徒工不仅要遵守雇主的培训指导,同时还要到地方当局举办的“职业学校”学习理论和文化知识。雇主要为学徒工提供必要的时间,这就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雏形。[6]19世纪末,随着工厂大工业对大批专业工人的需要,这种学校逐步完善,改成为职业学校,相较于传统学徒制,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培养,但也坚持师徒授受的传统,奠定了德奥等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础。直到今天,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仍有40%的学生在学习手工业专业,即西欧职业教育[7]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着现代化。

      西方现代学徒制在以下几方面较突出地体现出了传统学徒制的教育人道主义精神。

      (一)在入学方面

      学生在入学前普遍已受到中学较好的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指引,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与目的较为明确,意愿出于己身,非无知和被迫。

      德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认为,职业与劳动对培养人的个性有重要意义,教育终究是自我教育,要通过实践才能形成。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唤醒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教育的本质不是制约,而是解放。20世纪初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起步的[8]。把技术、操作技能及其训练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通过现代学徒制对普通中学毕业生进行一定训练,授予与他们能力和个性相适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作为技术工人的基本素质,是目前西欧各国通常的做法。法国的工商会、企业和职业协会办的学徒培训中心,招收义务教育后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进行继续教育,主要形式就是学徒制职业教育。[9]因此,接受教育的“学徒”的普遍特征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有学习兴趣,学职业教育较为自愿,而不是无奈选择。

      (二)有明确的就业目标

      德国专科学校的学生学业成绩达到各州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要求,持结业考试合格证书,一般为生产企业和社会各部门所欢迎,以其所学专业在各用人单位担任技术员或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学业成绩优异者,如参加了德语、英语、数学、物理学和社会学等实习课程和提高课程,并考试全部合格,取得了规定学分,可获取高等专科学校的入学资格,有权利选择继续学习成为工程师。德国教育培训与就业制度相结合,绝大多数职业教育毕业生可立即就业。职业教育毕业生大多从事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较高的技术性工作。在职业前途上,只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参加考试后能够晋升为技师和师傅。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毕业后顺利就业,获取更为优厚的工资待遇。德国的就业与工资制度对适龄青年接受职业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0]因此,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较为明确的方向性,比较我国有更少的盲目性和更多的自主性。

      (三)学习领域课程之于默会知识的培养

      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使得学生掌握如何完成工作所包含的一个个项目。这种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个个的知识和技能,更强调相关知识、技能在工作过程中的贯通和灵活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成功完成工作项目,这样就培养学生逐步把握大量默会知识,能力和素质得以全面提升,就弥补了学习生活与工作生活的鸿沟,学生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就能因地制宜地很快适应工作要求。

      (四)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将工作岗位训练与学校课堂技术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在英国,学徒约60%的时间在工厂或学校接受技术培训,而德国则至少2/3的时间在工厂接受技术训练。[11]培训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需要不断调整。西欧现代学徒制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及学徒个人的就业需要,现代学徒制的领域也不断扩展,除一些传统行业,也开始涉足旅游服务、商业管理、信息技术等领域。[12]在教学实践中则鼓励学生根据环境变化、客户不同需求创造性地完成项目工作和任务。

      至于西方国家现代学徒制在文化传承、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由于笔者的视野和掌握资料的限制,在此不做分析。

      四、我国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现人道精神的着力点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向之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3]是我国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目标追求。沿承传统学徒制包括教育人道精神在内的诸多优点是其努力要做到的。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不能无视传统学徒制的人道主义根基。除应思考上述各点,笔者认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还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师管理方面要体现教育人道精神

      现代学徒制之“师傅”应得到人道的对待。发展教师的教育人道意识是使现代学徒制凸显人道主义精神的前提。因此,无论在教学条件上,还是在精神氛围上,教师的管理都应符合人道精神之要旨,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所长,热爱学生。这样,能使广大学生的发展更大程度上获益。当前,在这方面可选择的做法如:(1)尽可能满足教师生活所需,给教师提供较好的生活保障。作为现代学徒制“师傅”的教师的收入在地区上应属中上,有寒暑假期、课后时间安排的自由,这些都是教育管理者应考虑的。(2)有较有吸引力的奖励制度。对“师傅”取得科研和教学成绩的奖励基本都有章可循。(3)为“师傅”设计较大的提升空间,使包括“师傅”在内的所有教师均有可能在专业领域成为领军人物,达到自我实现。

      重要的工作还包括要对“师傅”加强教育人道精神方面的专题培训,使教师明确认识到教育人道精神的内涵以及当前教育教学中有哪些不太人道的做法,自己如何做才算是实施人道的教育,应如何改正现有问题。

      (二)加强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早做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前途意识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的普遍苦恼是升学无门,就业待遇不理想,学生的前途观偏迷茫和悲观。在职业院校,对策的着力点应在:一是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对职业和职业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树立学习技术技能也能出人头地,也能成才的坚定信念;同时,使学生增强前途意识,认识到选择职业院校也会有很好的未来发展,发展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主动学习,为学业成绩的提升打下基础。二是加快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学校层面积极配合和宣传,让学生意识到入学后如果自己有能力就有机会继续深造,将来也有机会拿高学历和晋升高职称,从而增强入学信心和入学后的学习动力。三是营造技术工人日益受社会重视的氛围,提高技术工人相对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学生心中的感知。在这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已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主张,在此不再赘述。

      (三)加强职业文化熏陶,关心学生生活

      学习即生活。学习生活对学生毕业后生活的影响是终生的。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与师傅并不像传统学徒制一样长期在一起,甚至同吃同住。学生还有很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这种学习环境的转换及学生接触教师的变化对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企业与学校两方面的教师几乎都难以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很好地结合。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应刻意去关注学生的生活细节,以免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这种关注再具体入微也不过分,否则学生就有可能因吃不好,身体素质变差,不会有足够的体力和脑力来好好学习;有可能受一些事件的影响,学生心态变差就难以全心学习,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细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不适应处,进行开导而不强求,帮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环境,善于将个性想法和创造性在专业学习和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发挥出来。

      总之,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知识存储器和技能机器人。因此,当代的学徒制新尝试也必须要体现教育人道精神,应从学生角度出发,促其享有人道的学习生活,使其保持健康的体魄,养成健全的人格,创造性得以适机生发和发展。

标签:;  ;  ;  ;  

学徒制的教育人道主义研究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