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 陈军武 730021
摘要:随着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劳动者职业变换频率加快,仅掌握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其今后职业变更的需要。职业教育应该加强学生的核心能力和通识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将来能够适应不断改变的职业岗位、生产方式和工作环境,推动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不断涌现,也将为建设制造业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座。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能力;通识技能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一些能耗高、污染大、生产工艺落后的产业最终将被淘汰,一些高科技、信息化、自动化的产业进一步兴起,必将推动职业岗位的大调整;其次,企事业单位工作领域的拓展,或者企业为了发展形成多元化经营战略,需要企事业单位员工具备驾驭多领域的能力和技能:第三,企事业单位内部岗位的调整,需要员工具有多岗位工作能力,这一情况在我校毕业生回访过程中,特别突出;第四,人员的流动、工作单位的变动需要具有跨领域、跨行业的工作能力和技能;第五,所从事的岗位技能的创新需要员工对职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和能力提升。因此,如何让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于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整和变化,就是当下职业学校应当思考的问题。
职业教育应该加强学生的核心能力和通识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将来能够适应不断改变的职业岗位、生产方式和工作环境,以便他们顺利实现职业和工作环境的专业,推动自身可持续的职业发展。
二、职业核心能力和通识技能的含义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概念
职业核心能力也称职业关键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是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劳动者只有具备了职业核心能力,才能顺利实现职业岗位的变更和转换,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和职业生涯发展。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二)通识技能的概念
通识技能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旨在培养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而通识技能为劳动者的职业岗位的转换提供了基础保障。
通识技能简单来说就是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做出应对的能力。
(三)中职土木水利类专业核心能力归纳
具有为人处世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的人文素养;具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协调各方事宜,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施效果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的能力,能够利用网络、通信、新媒体筛选、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应用各种办公软件评价和处理信息,能对数字信息进行解释、呈现和应用;具有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能运用简单的英语口语进行交流;具有合作能力,能融入团体活动中,具备有效讨论的能力,尊敬团体成员,客观评价合作者的观点,分析团体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能形成专业知识,并形成执行能力。
(四)中职土木水利类专业通识能力归纳
通识技能是奠定学生的基本就业能力,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土木水利类中职专业的通识技能归纳起来主要有:绘制与识读工程施工图的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工程施工测量能力、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能力、安全施工的管理能力、施工质量的检验、计算机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能力和AutoCAD绘图能力。
通识技能的培养是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的一块敲门砖,通过培养学生的通识技能,使学生具有更强的职业适应性和灵活性,是针对单一具体的职业岗位技能而提出的。
三、土木水利类专业核心能力和通识技能培养目标
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定位和目标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工、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的管理者。因此,通过对新时期“中专、技校、职中”的培养目标的分析,可以确定以下三级培训目标:
第一,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如:模板工,钢筋工,架子工等。但作为一类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为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
第二,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随着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实行集约化经营,劳动分工从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就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中职学校的学校,培养造价员、施工员、资料员等复合型人才,解决专业的定向性与未来职业(岗位)的不确定性的矛盾,拓宽学生知识基础,掌握多项技能,增强就业适应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侧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中职学校单纯的就业教育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中职教育也应以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主旨,如建造师等就业岗位,毕业生中的大多数都可以直接走向社会,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职业教育需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职业不断变更转移和自谋职业的能力。
职业岗位以“测量工、钢筋工、砌筑抹灰工、试验工”为主、“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为辅”的基本定位,也为建筑施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设置了合理的梯度。
四、工程类专业核心能力和通识技能培养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1.核心能力的培养
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具体的载体来实现最终目标,完善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建立为培养核心能力提供了有效载体。语文和英语的写作与表达,对于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功不可没,数学应用意识体现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知识、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对于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应加强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通识技能的培养
通识技能的培养主要体现在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工程识图和工程制图专业基础课程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着重于把科学原理运用到各类具体工程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拓宽专业基础知识并力求掌握得扎实、精深。而对于专业知识,则应注重精选内容,让学生领会蕴含在其中的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对不断更新的职业技术的应对能力。
(二)加大核心课程的学时
加大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工程识图和工程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增强中职生工程技能的培养,结合专业知识开展课堂实践,动手操作,要求学生“动脑+动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语文、基础英语,计算机等课程是工程类专业中职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开发工程类专业《应用语文》、《应用英语》校本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让学生“动手、动嘴”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以满足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三)设立专业技能工作室,培养专业技能,完善考证制度
学校开设各种专业技能工作室,由专业的教师团队组成,如识图工作室、计算机工作室、AutoCAD工作室、普通话工作室、测量工作室、工程算量工作室、资料管理工作室等。各工作室结合专 业开设技能培训班,技能培训方案由各工作室编写,并安排老师上课。如普通话培训班、英语口语培训班、CAD培训班、算量培训班、测量培训班(分初级、中级和高级班)等。各工作室很多学生通过参加技能培训班的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可以参加各类专业或特长等级考试,考取各类等级证书。让每位毕业的学生至少拿到通用类证书一个,如:普通话等级证、办公软件等级证等;专业类证书一个,如:资料员、施工员、CAD制图资格证等。
(四)开展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号召,给全校师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发挥个性、挖掘潜能、团结协作的舞台,通过广泛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技能节”活动,要求各班学生参加率需达到50%以上。在全校学生中选拔参赛选手,通过笔试、操作考试和心理测试,确定参加建筑CAD、工程算量、测量和焊接等项目的选手。形成 “崇尚技能、学习技能、掌握技能”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较为注重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训,而相对忽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推进学生核心能力和通识技能的培养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大幅地增加通识技能学时,重视通识技能的应用,在实际技术操作训练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加强通识技能的训练。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促进学生处理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第2期
[2]郭冬梅.打造特色精品主题班会 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职教通讯.2013.第29期
[3]王建军.宋传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 .第4期
[4]李强.中职学校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来源网络
[5]尹志平.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同专业数学课程教学设计.来源网络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8]GHBZZZ01
论文作者:陈军武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能力论文; 技能论文; 职业论文; 核心论文; 学生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岗位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