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院校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是文化、文明的集散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估量形势
在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这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主旋律,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也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对当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分清主流和支流十分重要。这是研究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依据,也是统一思想和行动的前提。我们要科学地总结近几年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已有的良好基础,以及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当前形势总的说来,成绩很大,问题不少。看不到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也是危险的。
从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看,有理想、有追求,成为青年学生的主体形象,在时代变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青年学生在寻求、选择、思考中变化,又在变化中寻求、选择、思考。从总体分析,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支流问题不容忽视;思想情绪稳定活跃,但在许多问题上表现出矛盾心态;静态观察比较乐观,动态分析有些问题值得忧虑;表面上趋向于务实,深层次里陷入迷茫困惑。从另一个角度概括:成才意识强,参与意识强,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弱,社会公德弱,心理素质弱。青年学生在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更多的采用生产力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标准;更多的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政治标准;更多的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标准;更多的采用批判标准,而不是建设标准;更多的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而不是中国特色标准。通过调查分析,青年学生思想走向是同社会发展脉搏相共振的。在政治观念上,呈认同、乐观、上进态势;在社会热点问题上,关注多、忧患多、思考多;在成才意识上,求知、求新、求整体素质提高;在价值取向上,注重自我,注重功利,价值取向多元。
从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看,主要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党的方针政策仍有不少困惑疑虑和模糊认识;教师中忽视远离政治的倾向比较明显;青年教师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问题比较多,奉献精神、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比较薄弱。
二、发挥重要基石作用
高校作为巨大的人才和思想宝库,作为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需要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和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文明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高校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超越、示范和辐射作用。所谓超越作用,主要指高等教育本质是趋向未来的,高校的功能在于生气勃勃地创造未来。高等教育尤其德育是对学生进行超前的理想道德和理想人格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具备更广的视野,形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一种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所谓示范作用,高校以理性的批判激浊扬清,引导社会健康全面发展。尤其是通过人才培养,让更崇高、更全面的理想成为毕业生的抱负和价值准则,从而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所谓辐射作用,高校既保存传递文化,又选择创造文化,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孕育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的基地,许多新的科学发现、发明创造,往往在高校产生萌芽。高校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提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责任、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辐射作用。因此,我们要把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充分发挥其重要基石作用,努力把高校建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地,使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先于社会、高于社会、优于社会。
三、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关系极大。如果把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比喻为打仗的话,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占领制高点;比喻为人的躯体,这就是人的脊梁骨。一个没有自由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没有脊梁的民族,是一个不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伟大足迹的民族。中国正在跨世纪,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一种新的民族精神的再造。这种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与党的优良传统的结合。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全球眼光;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等。尤其是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旨。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和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来确立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继续弘扬创造精神、献身精神,形成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责无旁贷的气质与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魅力所在,活力所在。
人类正迈向更高的文明。这一文明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而且要表现在文化与伦理道德上,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世界的较量不仅是物质科学的较量,更是精神文明的较量,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民族特有的文化素质作底蕴。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在21世纪能否再造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精神的发扬。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讲,21世纪不是一般的时间概念,它是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的一次质变的代名词。中国人民从来不在侵略者面前低头,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中国的5000年文明史,特别是中国现代的历史是一部最生动的民族精神的教材。在走向21世纪的时候,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将是凝聚全世界炎黄子孙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巨大的感召力量,深刻的道德力量。
弘扬民族精神,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当说,这是一个关系到把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的重要问题。我们要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增设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容的系列讲座,继续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一种文明、现代、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引导青年学生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文化积淀筑起新时期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
四、塑造师德风范
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教师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使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不仅精于教书,还应勤于育人。因此,要把加强师德建设和建立教书育人机制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和制高点。在指导思想上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首先,要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师表形象,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其次,师德建设关键在于建立制度,规范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时紧时松问题,必须强化制度建设,促进教师思想道德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
在师德建设中,要特别重视青年教师这个群体。在世纪之交,高校师资队伍将从“文革”前毕业为主体过渡到“文革”后毕业为主体。应该讲,这是一次年龄跨度很大的新老交替。如何避免学术断层和优良传统断层,这是一个跨世纪的重大课程。现在青年教师的成长背景、教育背景同过去相比有很大变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至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许多新的特点。因此,青年教师工作的关键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党建工作。我们既要在党员教师中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也要在广大青年教师和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培养和发展一批新党员。我们要站在跨世纪的历史高度,从巩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出发,把这件事情办好。
五、建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师生在特色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又具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高校既是人类文化集中传播的地方,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去开辟时代新的文化,处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高校的校园文化,既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及其相应的社会主导文化相适应,同时自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以创造时代新的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它是主文化,不是亚文化。我们要从营造育人环境的高度来研究和建设校园文化,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文化这个概念已经赋予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其包容性大大丰富和拓展了。不仅是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而是关系到高校育人环境的建设,包括校风、学风,校园的整治、校内的舆论导向、学术气氛、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品位、师生关系等。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校风,最高表现是校园精神。在高校,我们就是要大力弘扬爱党爱国的校园精神,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创建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校风。这样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才能对师生员工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行显性和隐性塑造。如何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建立政治方向明确、学术氛围健康、道德风尚崇高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师生员工起到引导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作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六、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经济成份和不同的利益群体,他们发出的声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思想文化也有各种各样的层次和色调。高校是思想理论战线不同学术观点交汇、融合、撞击的阵地,也是文化开放的窗口,国外的各种思潮往往凭借知识的载体首先通过大学传播进来,各种政治思想倾向的代表人物也都希望利用大学的阵地施加其影响,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关注社会政治动态,把握师生思想波动的轨迹,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一方面,要坚持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向,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引导,对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分清是非。对错误的、反动的东西要坚决抵制、斗争。教学工作必须守纪律,保持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原则性。在基本政治观点、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党和政府的宣传口径相一致。决不允许借学术研究为名散布反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错误观点。
另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学术自由,不能把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政治问题。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在东西方社会思潮纷呈涌动中,我们要牢牢把握好三个前提:我们发展多种经济成份,是以坚持公有制为前提;我们承认师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是以承认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为前提;我们承认多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客观存在,是以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为前提。只有把握上述三个前提,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成在高校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涉及到一些诸如重大原则方向的研究,是当前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研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思想道德教育“中性化”的倾向。在思想建设上,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文化建设上,要始终突出思想教育的功能。
其次,要深入开展教育价值取向研究。在当前道德教育中,着眼点应该放在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上。要坚持超越市场经济价值的道德取向。
第三,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特点研究,把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战略和新形势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对策等重大课题列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规划。
第四,要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做实事求是的调查和分析,对青年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某些思想观点和倾向性问题,应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深入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