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四川省的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技术推广论文,科研人员论文,因素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无论在推广人员素质、推广手段和农民的信任程度方面,还是在压缩推广环节、减少推广成本、降低科技成果价格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成果、技术、信息进村驻户,通过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多种形式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战线的重要力量,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市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深入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的背景下,研究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参与度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探讨相应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农业技术推广参与主体的研究,国内外学界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Joseph Kiplang等(2005)通过对肯尼亚159名农业科研人员和136名推广人员及59名随机受访者的调查,运用回归分析得出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的创新、监督评价系统的完善、科研基金及农业推广基础设施的投资是提高肯尼亚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手段。Damona Doye(2006)通过对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农业科研部门推广人员的调查分析,认为推广的组织结构、单位对推广的管理及个人对推广的责任感及其他认知都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戴思锐(1998)通过比较政府、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和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农业生产者的行为,认为在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阶段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及人员也应承担部分推广工作。黄季焜(1999)比较了政府、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的行为取向,发现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着政府行为、科研人员行为与农民技术需求行为相互背离,尤其是政府与农民在技术选择行为上的差异,导致政府所推广的技术不被农民所接受,这与我国的农业科技体制、利益机制不完善有密切关系。刘怀(2005)、姚晓霞(2006)、汤国辉等(2008)通过对高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激励模式的探讨,发现重视教学科研、轻视推广,专兼职推广队伍缩减,物质激励手段单一,收入不合理,激励机制欠缺等是导致高校推广人员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已有成果对本研究有重要价值和启示,但是,学界对广泛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研究不多见,更缺乏定量的深入研究,对其科研特征与技术推广参与度的关系尚缺乏实证研究。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微观调查数据,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对技术推广的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
二、研究假设、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研究假设
(1)假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遵从效用最大化原则。参与技术推广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后自主做出的追求福利最大化的选择。(2)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参与度受到个人、科研特征、制度特征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数据来源
农业科研人员是指在统计年度内从事研究与发展(R&D)、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R&D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活动(STS),累计工作时间一个月以上的人员①。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下半年课题组抽样调查。具体选样方法为:首先,全面收集了解四川省涉农高校与农业科研院所各单位基本情况,对各单位拥有农业科研人员的数量排序并进行比率抽样(PPS),在确定各单位抽选样本数量的基础上,在二级单位(学科与推广服务行业不同)结合技术职称采取分层抽样(STR)方法随机选取样本。从3个角度(单位、学科与推广服务行业、技术职称)抽样,尽可能使样本涵盖的单位、学科门类与技术职称全面,提高样本的代表性与可信度。
四川是农业大省,农业科研有一定的基础和实力,全省现有涉农高校19所,市级以上农业科研院所42个。本次共调查了包括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院和成都市、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省内主要涉农的高校与科研单位19家,共568个农业科研人员,剔除答题空缺率太高或重要数据缺失问卷,有效样本共计512份。在调查中,还访谈了调查单位的领导与从事科技管理的部分人员,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与管理文件等。鉴于农业技术有硬技术与软技术之分,本研究的抽样调查样本未包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等软技术研究的农业科研人员。
(三)变量选取与说明
1.因变量: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参与度。参与度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从现有研究成果和实际出发,科研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参与度很难从质的方面衡量,笔者主要侧重从量的视角考察。科研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时间是其参与技术推广并取得成效的基础与保证,可以作为衡量其参与度的量化指标。但是科研人员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者,其参与技术推广是集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于一体的综合行为,在实际中很难准确分离出他们一年内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天数。为此,本文以农业科研人员从事技术试验、示范、指导、培训及咨询服务等技术推广活动的时间占其1年总工作时间的比例来反映科研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参与度。在调查样本中,85%的农业科研人员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但参与度差异显著(见图1)。
2.自变量: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借鉴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访谈与实地调查,本文认为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参与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1)个人因素。行为学理论和对主体行为的研究表明,主体行为与其人口学特征有紧密的相关性。本文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技术职称、是否在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科技型公司或经济实体兼职兼薪反映农业科研人员的个体特征。(2)科研特征因素。具有科学研究能力是农业科研人员与一般技术推广人员的本质区别。本文选取了承担科研项目的主要类别、是否已获科研成果奖励和科研工作年限作为分析指标,分别考察农业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类别、自身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工作经历对其技术推广参与度的影响。(3)制度特征因素。科研人员参与技术推广的行为受到政策、制度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所在单位对专家开展技术推广工作是否予以经费支持、推广工作量在单位绩效考评中是否体现2个指标反映研究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差异。(4)地区虚拟变量。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科研人员技术参与度的影响。
本研究对所有变量的定义、描述性统计及“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预测详见表1。
三、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模型选择
由于本研究选取的反映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参与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数据多是以分类数据为主的离散数据,在分析离散选择问题时采用概率模型是理想的估计方法(威廉H.格林,1998),如Logit、Probit等。但当因变量离散数值数大于两类时,通常采用有序概率模型。为此,本文选取有序Probit模型估计各因素对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参与度的影响。
(二)估计结果与讨论
本文运用STATA10.0软件计算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参与度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变量数值的差异和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采用半对数形式,其估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模型整体估计效果较好,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符合预期,现将影响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参与度的因素归纳分析如下:
1.在个人特征变量中,性别、年龄、技术职称、是否兼职对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参与度有十分显著的影响。(1)性别、高级职称和社会兼职兼薪3个因素最为显著,均在1%的水平显著,影响系数均为正。这表明,女性科研人员的技术推广参与程度较男性低;拥有高级职称的农业科研人员的技术推广参与度显著高于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科研人员的技术推广活动是建立在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基础上,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果较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多,因此其参与度也较高;有社会兼职兼薪的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参与度较高,这表明在四川省实施的鼓励专家兼职兼薪,构建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回报机制的政策对提高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参与度起到了促进效果。
(2)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均在1%和5%的水平显著,影响系数都为负。表明随年龄增长,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参与度越来越低,这符合人类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客观规律。受教育年限对技术推广参与度有负向的影响,这主要应归结于受教育年限较长的农业科研人员在面对科研和推广的两难选择时往往倾向于进行专门的学术研究。
2.在科研特征变量中,科研工作年限和承担科研项目类别对农业科研人员投入技术推广的程度有正向的影响。科研工作年限越长的农业科研人员其技术推广参与度也越高,这主要和科研与推广经验的积累相关。在科研项目类别中,承担应用研究、试验发展、R&D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科研项目为主的人员相对于承担基础研究为主的人员,其技术推广参与度较高。其原因是承担基础研究项目为主的科研人员主要从事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而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等项目主要目标就是以技术成果研究与推广应用为主,因而技术推广参与度也相对较高。
3.在制度特征因素中,单位对专家开展技术推广工作是否给以经费支持和单位绩效考评中推广工作量是否体现,对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参与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均在1%的水平显著。笔者在调查访谈中发现,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设有负责组织、协调科技推广工作的管理部门,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多种模式、多种途径开展科教兴农工作,但不同单位对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与管理政策差异较大。如部分单位为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先后实施了把推广工作量纳入单位绩效考核标准等政策措施,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科研人员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科研人员推广参与度往往相对较高。
4.地区差异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方向为负。这表明该变量对于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参与度有十分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处于成都市的农业科研人员的技术推广参与度较其他地区低。这主要是因为成都市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收入渠道广,成都市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机会成本较高,导致其技术推广参与度相对较低。另外,地处成都的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般是省级或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其职责更多是进行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技术推广的任务弱化。而其他地区的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其科研人员具有与农民联系广泛的科研和生产示范基地,能及时地知道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其研究成果相对容易在农民中推广(胡瑞法等,1999),从而其参与技术推广的程度相对较高。
四、政策建议
1.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农业技术推广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社会服务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技术推广职能相配套,政府在财政下拨给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事业经费中应预算一定的技术推广专项经费,交由单位统一安排并主要用于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为农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切实履行技术服务职能提供经费保障。
2.创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引导推动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技术推广。研究表明,承认推广工作量等来自单位的制度激励可以促进科研人员开展科教惠农工作。切实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特征和工作经验对其技术推广参与度影响显著。应重点调动年富力强的中年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投身技术推广活动,充当主力军;并注重发挥老年农业科技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锻炼培养,使其尽快成为技术推广的生力军。
3.充分发挥政府科技项目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促进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科技投入在农业R&D活动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大力调整优化R&D投入结构;在以农业科研人员为主承担的政府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等应用研究项目中,加大试验与示范经费预算投入比例,实现以项目集成人才、技术、经费,以项目实施带动技术推广,以技术推广实践促进科研项目的完成和科技成果的扩散,实现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双赢、互动。
4.推动中心城市以外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更多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城市以外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应作为科技特派员选派、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试验示范点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的首选单位,因其直接面向基层,本身应担负着更多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注释:
①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指南.国家教委科技司,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