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言、态、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历史课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体态、板书等有特定的要求。生动准确的语言、自然得体的教态、科学规范的板书是历史教师有效传递知识信息的三大要素。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师 语言 教态 板书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要求演示这门艺术的主角--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以身示教”的姿态修养和训练有素的板书技巧。历史课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上述要求尤为突出。本文拟就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言、态、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言”即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学语言与一般的社会交际语言不同,它是一种职业性的特殊交际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知识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它受特定语境、特定课程内容的严格制约。不同课程对教学语言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对历史教师来讲,课堂教学语言有以下诸方面的具体要求。
第一,即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记录。由于受种种条件和要求的限制,历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往往把一些生动具体的历史现象和事件变成了比较枯燥乏味的概念化、结论式的术语。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把概念化,结论式的术语再创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活生生的历史风貌重新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地把历史知识传输给学生。然而,在追求生动、具体、富于感染力的同时,决不能背弃历史知识的准确性。历史教学不是说评书、讲演义,可以海阔天空随意铺张,它必须尊重历史,符合事实。“文之于史,较然异辙”,历史的教学语言与文学的语言有严格的区别。文学上可以有扣人心弦的、富于想象的夸张和浪漫,历史教学语言则来不得半点虚饰和造作。特别是在讲叙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人物时,一词一句都应仔细斟酌,言之有据,要真实,不可为美饰其词、渲染气氛而损害历史的本来面目。
第二,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阐明观点,往往要引证大量的历史史料。这些史料,大多是先人们籍以成书的文言词语,较为难懂。因此,必须加以解释,将其口语化、通俗化,使学生闻之易懂,听之顺畅。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这种口语化、通俗化不能超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概念的时代性。历史的语言必须有时代感。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之称始于秦始皇,秦朝以前的历代君主或称“皇”、或称“帝”等,概无“皇帝”之称,教师讲课时须多加注意,不可随意改称。再如中国历史上的“宦官”和“太监”之称,明代以前称“宦官”,明代以后称“太监”,亦不可任意称呼。
第三,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历史不能虚加修饰,但并非要求用语呆板、语言生硬,历史的语言同样要有文采。教学过程中,教师遣词丰富得当,用语朴素优美,并适时以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诗词、名句等旁加佐证,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受课内容的理解,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并掌握历史知识。如在讲述唐朝末年广大农民不堪重赋的痛苦生活时,可引白居易的《重赋》:“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并入鼻中辛。”再如,评价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时,用俄国诗人普西金的名言“彼得是使俄国走向光明的第一人”,“彼得使俄国腾空而起,尔后,又用铁锤榔头将它拽住了”①,对形象地表述彼得一世在俄国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很有裨益。
文采是历史教学应追寻的意境,质朴则是历史课必须保持的风格。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为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若把握得当,可兼收并蓄。范文澜先生在谈及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原因时,总结说:“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擅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尤其是最后一坏,历时较久,祸国的军令政令迫使太平军逐步削弱以至于溃灭。”②言简意赅,鞭辟入里,文采蕴于质朴之中,可说是文采与质朴相互辉映的典范。
第四,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课堂教学的口头语言虽然不要求出口成章,但必须做到逻辑严谨、周密,不能前言不搭后语、有上句无下句、有关因无后果、有论点无论据,更不能出现语法上的错误。逻辑严谨、结构完整的历史语言,能将零碎、分散的历史知识连贯起来,能将紊乱、庞杂的历史线索系统起来,既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可谓是由浅入深、逻辑严谨,但学生的注意力却仍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只追求逻辑推理而忽略了语调节奏感和起伏感。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节奏与起伏感,也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方面。只有高潮与低潮相间,节奏时驰时缓,抑、扬、顿、挫适时的教学语言,才能将历史课讲“活”,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历史的情景之中。
要达到上述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教学语言的训练和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其训练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途径,都离不开下述几种基本的训练方法。其一,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历史教师要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具体,言之有物、有文、有味,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历史知识的积累。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③,明确提倡治史者要广博地学习和掌握历史文献。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也认为史家应当“博练于稽古”④。只有广见博识,才能取其精要;只有积累丰富,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在授课中广谈博论、旁证侧引。否则,即使是口舌灵俐,亦只能耍贫嘴、弄噱头,一时哗众取宠,并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在迅速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据统计,从本世纪初至50年代,知识的陈旧更替周期已由30年缩短至15年,个别先进的学科领域更缩短为5-10年⑤,而50年代以后,更缩短为3-5年。历史学科虽然不象自然科学那样具有较短的知识更新周期,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达和史学研究的发展,其知识结构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历史教师只有把握史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史学研究信息,汲取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才能使课堂教学语言更贴近现实,更有生气。其三,注重文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修养。《隋书》史部后论曰:凡治史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是古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李大钊在论及史学工作者的修养时,亦明确提出“学问虽贵乎专,却尤贵乎通”。⑥并列出六类与史学有密切联系的学科。第一类,言语学、文学;第二类,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宗教学;第三类,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统计学;第四类,人类学、人种学、土俗学、考古学、金石学、古书学、故书学;第五类,关于自然现象的诸种科学,及其应用诸科学;第六类,地理学⑦。这就要求史学工作者不仅应有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且能将各种知识融通、应用于史学研究。历史教师既是史学工作者,同时又是培养史学工作者的园丁,更应如此。其四,注重演讲口才的培养。历史教师要在学生面前深入浅出地阐述历史观点,有声有色地叙述历史故事,形象具体地描述历史人物,必须有善辩的口才和娴熟的讲演技巧。而这两种技能皆非与生俱来。因此,历史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练习演讲口才,培养演讲技巧,掌握用语的深、浅、详、略,控制语气的轻、重、缓、急,把握声调的抑、扬、顿、挫,才能使教学语言在论证时富有说服力,在阐述时富有渗透力,在描绘时富有感染力,从而达到既传授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演讲艺术熏陶的境地。
二
“态”即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态。它涉及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和姿势,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姿等诸多方面,西方称之为“人体示意语”,也有人称之“手势语”。教态作为一种无声语言,它和有声语言一样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渲染气氛的功能和作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学生通过教师的有声语言可“听其言,得其意”,而通过教师的无声教态则可“观其色,寻其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学生一一看在眼中,并由此来判断教师的心情、思绪,寻思教师将要传来何种信息。一些西方心理学家们认为,传达一项信息的总效果=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词语⑧。这项公式虽然有些过于夸大了体态、表情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体态、表情在知识信息传输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面无表情、眼神木讷地宣读教案,学生得到的可能只是一种声音或噪音,而不是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因此,教态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态的作用与功能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实现。而不同的课程对教师的教态的要求却不尽相同。关于历史课教学过程中的教态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达成共识的,大体可归纳为三点。
第一,表情丰富,进入角色。面部表情是内心感情的流露。和蔼的面孔,友善的微笑是教师向学生表示积极意愿,缩短师生情感距离、唤起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最好方式之一。历史是以前或很久以前发生的事,距离现实生活较远,一般不易像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那样令人感情总动或起落,故淡然冷漠的面孔将会加大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影响教师授课的效果。曾有人以《教态对课堂效果的影响》为题,对100名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进行多项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是:你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什么样的面部表情?调查结果表明:希望“微笑”的占83%,“当教室吵闹时”希望“严肃”的占10%,希望“镇静”的占3%,还有3%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在“气氛紧张”时也能保持笑容⑨。从这份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师的面部表情保持微笑。微笑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思想、组织好教学的有效手段。当然,微笑并非是讲好历史课、组织好历史教学的唯一“灵丹妙药”。“历史舞台上,有人物有情节,欢乐和悲哀共生,庸人智者杂出……”,“丰富多采,气象万千”⑩。因此,历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情节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选择适宜的面部表情,要进入角色,不能采取隔岸观史的态度来复述历史。如当叙述一般历史事实时可表情平静、安祥,当讲至感人的历史情节时可情绪慷慨激昂,当总结历史结论等时可严肃认真。这样,在教师丰富表情的诱导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过程迅速从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而适时地转向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在教师以情控制学生的注意和学生以情集中注意的同时,产生“教学共鸣”的理想效果。
第二,姿势优雅,手势得体。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如前所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所思所想都会通过各种姿势、手势流露出来,学生可由此领悟、捕捉到教师传递来的信息。在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姿势、手势,可帮助学生接受历史知识,领悟历史内涵及分析历史结论。但是,由于历史教学中有较多的描述、叙述、分析和论证,其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已足以展示历史课程的内容,故历史教学不求过多、过大、过频的手势、姿势,以姿势儒雅、手势适度为得体。如手势过大、过多、过频,会给学生留下张狂、浮躁、不稳重的印象,影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正确判断及对历史事实的尊重。
第三,自然大方,得体自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气质、风度,会通过学生的目光扫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接受及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因此,以传授历史科学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智能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教师,其体态、手势应力求自然大方,得体自如,切勿矫揉造作,肆意夸张。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时时注意自己的每一细小动作,尽量避免一些下意识的习惯动作,使自己的行为、表情处处都显示出为人师表的气质和风度,尽到既教书又育人的职责。
理想、得体的教态非一朝一夕就能拥有。已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讲:“一出戏要唱功、做功都好是不容易的……,一定要练基本功,唱腔、道白、身段、眼神、一举手、一投足,都要严格训练,一丝不苟”。(11)教师掌握得体自如的体态,如同演员的“做功”,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培养。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努力钻研教材,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不断地吸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并坚持不解地实践、推敲、改进,一定能拥有举止优雅、潇洒大方、得体自如的教态。
三
“书”即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亦可称之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语言”。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简明、醒目的板书文字、图表、图示符号等,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教学内容的主要线索和教师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诱使学生进行有条有理的逻辑思维训练。成功的板书设计是教师将教学思路直观化的具体演示,又是教师将教学内容艺术化的具体展示。它既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又能够理清思路、启发思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怎样才能使板书设计真正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工具,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十分关注、并尽力研讨的问题。一般讲来,历史教学过程中,成功的板书设计须达到下述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准确、科学,重点突出。板书内容准确、科学,是历史教师板书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要求。历史教师的板书设计既不能背离按年代顺序系统叙述历史的原则,又必须做到板书观点与教材、史料的有机统一,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同时,还必须注意板书设计的前后衔接,使板书内容承下启下,科学完整,形成体系。
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在头绪纷繁的历史知识中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左右、统领全局的作用。因此,教师设计板书,必须在重点上做文章,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使学生能够借助板书的提示抓住关键,窥视全面,最终达到系统、完整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二,醒目、精练,高度概括。历史教材中,除了重点内容之外,尚有大量繁杂、紊乱的历史材料。对这些内容,学生们往往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哪些应该重点掌握,哪些可以只作一般了解。因此,教师在板书设计时,除了精心突出重点外,还必须把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和史实高度浓缩、概括,用语句、词汇或符号、图示等表示出来,力求做到醒目、精练、简明、扼要,以简驭繁,且详略得当,既详而不庞乱,又略而不抽象,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三,周密、易记,条理清晰。如前所述,教师精心设计、勾勒板书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记忆、掌握历史知识,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板书设计过程中,在要求突出重点、高度概括的同时,必须讲求清晰的条理性、周密的逻辑性。在板书用语、选词等方面做到“语虽断而意相连,词不同而情相通”。周密而谨、脉络分明,使学生抓住一点,能联想全部内容,抓住一个论点能分析出前因后果。在板书符号等方面,各个层次的标号、序码要排列有序,前后呼应,切勿出现断序隔号现象,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从。
第四,整洁、规范,布局美观。板书设计不是符号与线条、文字与序号的简单组合,它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课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板书设计的美观与否,也是学生能否愉悦地接受来自教师传递知识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的板书设计在讲究科学、准确、醒目、精练、周密、易记的前提下,必须追求美感,不仅要字体工整,书写规范,而且要行距一致,布局合理美观。只有这样,才能从视觉上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艺术力的招示下,接受并反馈知识信息。当然,板书设计不能只图美观而抛弃掉最本质的东西。任何形式的板书,都必须从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出发。要达到上述各项要求,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业务,分析吃透教材,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并掌握过硬的硬笔书法技能,才能练就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板书语言”。
综上所述,生动的语言、得体的教态、成功的板书,是历史教师圆满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基本技能。三者相互交融,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只有通过历史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得体自然的手势诱使及精心刻镂的板书引导,才能把学生的情感、思绪带入过往的漫漫历史岁月中,去通览历史演进的过程及规律,把握历史脉搏的跳动,最终达到对历史知识的融汇贯通。
注释:
①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一分册。
②⑩赵恒烈著《史苑传艺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66页。
③《论语·雍也》。
④《文心雕龙·史传》。
⑤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
⑥《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0页。
⑦姜义华等编《史学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06页。
⑧(11)刘永发《体态语和教学语言》,刊《课程、教材、教法》1990年第2期。
⑨陈从耘《试论教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刊《课程、教材、教法》199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