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北辰医院 天津 300400
摘要:目的:阐述有创呼吸机治疗危重症哮喘病人的护理方法,并观察其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危重症哮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7年2月--2017年12月,采取随机双盲法将78例研究对象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针对性护理组各39例。结果:针对性护理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为97.44%,针对性护理组病人的呼吸机肺炎发生率为12.82%,优于常规护理组病人,常规护理组病人的总机械通气时间和有创通气时间均相对较长。结论:应实现有创呼吸机治疗和针对性护理方法的有机结合,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关键词:有创呼吸机;哮喘;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前言:现阶段,临床上一般将有创呼吸机作为治疗危重症哮喘病人的主要方法,但若不加以合理的护理方法辅助,容易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无法有效缓解病人病情。因此,本次研究主要总结了有创呼吸机治疗危重症哮喘病人的护理方法,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危重症哮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7年2月--2017年12月,采取随机双盲法将78例研究对象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针对性护理组各39例。常规护理组病人选取的病人(男21例,女18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42.91±1.13岁。针对性护理组病人(男20例,女19例),最小年龄27岁,最大年龄75岁,平均年龄:43.04±1.2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合理设置病人的体位,定时为病人更换呼吸机导管,严密监测病人的病情。
针对性护理组病人采用针对有创呼吸机的全方位护理方法,具体如下:(1)护理人员应注重病人体位选择的合理性,尽量选取半卧位,促使病人的头稍后仰,确保病人的呼吸顺畅,防止因颈部下垂导致的呼吸不畅。(2)护理人员应做好病人的气管导管护理工作,合理设置气管插入的深度,牢固固定导管。同时,护理人员应每隔2h为导管放气1次,防止因长时间压迫气管对气管粘膜造成的损伤。为了防止病人咬扁导管,护理人员应为病人垫牙垫。此外,在有创通气前,护理人员还应为病人的面颊和鼻梁垫海绵垫,防止病人的面颊和鼻梁因长时间压迫出现溃疡。(3)护理人员应对病人的病情变化特点进行密切观察,并合理调整有创呼吸机的参数,对通气方式、吸气压力和通气量等指标进行合理设置。同时,护理人员应对病人的血气分析值进行密切监测,防止病人出现呼吸困难。(4)护理人员应做好病人的气道护理工作,定期为病人吸痰,并为病人吸出鼻腔的分泌物,吸痰频率约为2h/次,在为病人吸痰的过程中,一旦发现病人出现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应立即为病人连接呼吸机吸氧,待病人心律失常症状缓解后,再为病人进行吸痰处理。(5)护理人员应提升呼吸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定期对有创呼吸机进行浸泡消毒,确保有创呼吸机的性能良好,采用电子控制呼吸机的方式,实现呼吸机故障的自我检查。(6)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病人的营养支持,由于有创呼吸机增加了病人的营养消耗,若不能为病人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不利于促进病人疾病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在制定膳食计划的过程中,应增加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量,采取鼻饲的方式为病人补充营养,提升病人自身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产生。(7)心理护理是护理危重症哮喘病人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护理人员应耐心向病人阐释有创呼吸机的工作原理和效果,指导病人正确呼吸的方法,增强病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病人的呼吸机肺炎发生率、有创通气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
观察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 ±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人的各项指标对比
表1显示,针对性护理组病人的呼吸机肺炎发生率为12.82%,低于常规护理组病人,常规护理组病人的总机械通气时间和有创通气时间均相对较长。详见表1。
3.讨论
危重症哮喘是指在哮喘发病的过程中,出现大汗、紫绀和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生危重症哮喘,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现阶段,临床上一般有创呼吸机作为治疗危重症哮喘的主要方法。有创呼吸机又名多功能呼吸机,一旦病人发现自身呼吸困难时,即可采用有创通气的方法辅助呼吸。目前,有创呼吸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肺复苏的手术过程中,有效实现了对病人的呼吸支持[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病人的总机械通气时间为(15.34±0.95)d,有创通气时间为(14.45±0.74)d,明显长于观察组,对照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较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高,证明采用针对有创呼吸机治疗的护理方法效果十分显著。
综上所述,在采用有创呼吸机治疗危重症哮喘病人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病人的气道护理,重视对呼吸机的管理,做好病人的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工作,促进病人康复。
参考文献:
[1]袁哲沛,王琢.便携式双水平无创呼吸机院间无缝对接转诊应用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4):3836-3839.
[2]安春鸽,王斐.协同护理模式在无创呼吸机病人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7,10(06):738-739.
论文作者:李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7
标签:病人论文; 呼吸机论文; 哮喘论文; 方法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针对性论文; 常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