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边塞诗恢宏、壮烈、豪迈,充满了血性之美,阳刚之美,表达了特殊时代文人慷慨赴边,立功边塞、歌唱英雄、爱国爱民等对自我、社会、家国的情怀,为当代战斗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关键词:边塞诗战斗精神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故本文就主要围绕唐代边塞诗展开讨论。
从一名军校学员的阅读感受来看,我觉得,唐代边塞诗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集中表现了当时的民族精神。正如俄国作家果戈理所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衣,而在于民族的精神。”
一、慷慨赴边、渴望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化惆怅为豪放,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表现出了诗人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和追求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是他们的誓言,“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适《塞下曲》知是他们的执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他们的无畏。事实上,无论他们是否真的成功了,在这字里行间都永远留下了他们的气势豪雄。
二、沙场征伐、英雄主义的讴歌。
诗人王维是太原祁人,属于古时候的幽并地区,“幽并游侠儿”,幽并地区自古豪侠风气盛行,在豪侠凌厉时风的熏染下,早年的王维也饱含着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之气。二十一岁时作的《燕支行》写出了大将出征、行军、获胜的全过程,不仅彰显出“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的勇武凌厉的威武气势,还刻画出“关西侠少何咆勃”的不畏艰难、勇往无前、“饮酒小曾妨刮骨”刚烈强悍的豪侠气概。
再如诗人岑参,他少经孤寒,早有慷慨赴边的雄心壮志。在唐代边塞诗人中,岑参的边塞生活是最长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来到相隔万里的边关,家里有娇妻宠儿,但是为了保卫祖国,他让“小家”服从于“大家”。在出塞之前,他以“男儿何必恋妻子,莫向江村老部人”来勉励自己,要有所作为,报效国家。一旦出塞,他更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体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动人心,感人肺腑。为了及时建功立业,他“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送人赴西安》),“勤王甘苦辛”、“报主静边尘”(《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这些丹心耿耿、激昂慷慨的诗句,抒发了诗人不畏苦辛、以身许国、志在边塞、建立功业、保卫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热爱边地景物的爱国情怀
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有许多描绘了祖国边疆的奇异风光,如写火山、热海、雪海、沙漠、白草等景物,这些景物都是过去诗歌所未曾写过的,诗人还常常于写景中寄寓豪情壮志,倾注自己热爱祖国边疆的深厚感情。“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茫茫的沙漠,呼啸的狂风在诗人笔下是何等壮丽奇伟。黄沙莽莽,大风夜吼,飞沙走石,使人联想到这狂风,犹如千万头发怒的猛兽,在横冲直撞,奔腾追逐,整个天空弥漫着黄沙,沙石在天空地而乱冲乱突的壮丽奇观。这种奇观,如果诗人没有凌云壮志,是很难写出来的。
其实不只是岑参,边塞诗人们把塞外的飞雪、火山、热海、狂风和屯云积水……等奇壮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鲜明,色彩强烈,展示了祖国的壮观、读来如临其境。因此,难道这些诗不是赞关着我们的祖国吗?难道这些赞关不是基于作者的爱国思想吗?因此,那些描绘塞外奇特风光的边塞诗篇也同样充溢着诗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岑参在塞外荒寒、冰天雪地中高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维惊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等等,无不表现了诗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哀怨深沉的忧患意识
边塞诗中的忧伤情绪和爱国情怀是统一的,忧患是爱国的另一种表达,爱国是忧患的延伸和发展。比如高适,正是强烈的忧患意识,才使他在屡试不中、几十年求仕不成的情况下,矢志不改,永不放弃。
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在荒凉苦寒的环境中,胡军以暴风雨般的威势向唐军扑来,战士们不畏强敌,慷慨赴死,虽死伤一半,仍然不能杀退敌人。而在将军帐下,却是美人歌舞、纵情享乐的景象。征人远赴边塞辛勤日久,怨妇以泪洗面艰难度日,伤心欲断,更令人心痛的是,征人看到的是没有胜利希望的战斗,把悲凉的气氛推向极致,直穿心底,令人伤感,也令人激愤。
习主席指出:“要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教育引导全军大力发扬我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保持旺盛革命热情和高昂战斗意志。”对于军人而言,民族精神体现为军事斗争准备中的战斗精神。边塞诗词中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为当代战斗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国防大学,在有些训练中,学员们一首首地吟诵着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前出塞九首》……每一首诗就像一曲高亢的战斗精神之歌,古代英雄与现代军人的心神,在那一刻得以贯通。
正如国防大学政治部吴杰明主任说的,“古代戍边军人的诗歌,具有光照日月、气吞山河的伟大理想和英雄气概,是当代革命军人的精神坐标。我们要让学员从进入国防大学校门起,就全方位接受大无畏战斗精神的熏陶,让古代诗词中的‘钢’和‘气’‘精’与‘神’‘魂’和‘魄’,成为培育治军将才的正能量!”
论文作者:张金明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边塞诗论文; 边塞论文; 精神论文; 诗人论文; 国防大学论文; 爱国论文; 他们的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