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和谐世界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环境问题论文,和谐论文,资源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7)11—0061—05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内容中包含着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用十七大报告的话说,就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我们应当看到,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增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国际关系和谐。而这三个和谐的内容又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其中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是最关键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三个和谐的重要途径。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不仅仅只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和谐世界的希望所在。
一、中国人口和经济增长与和谐世界的关系
从世界的眼光看,目前整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过度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战略思维都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现实。早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其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就提出,世界范围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已经到了自然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就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到现在35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更加严峻。从1973年到2006年,世界人口从39亿增加到66亿,增长了69.2%。[1] 与之相应,按购买力平价法估算的全球GDP也从16万亿美元增加到66.8万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①。这两个数字让人们切实感到了增长带来的压力。
中国始终是世界上头号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和经济增长对世界资源环境形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这30多年中,尽管中国由于较早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少生3亿多人,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仍然新增近4亿人,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人口增长国。
同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速度要快得多。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看,1973年中国实际GDP为7400亿美元,占世界GDP的4.6%。到2006年,按官方汇率统计的中国GDP(不包括香港、澳门)是2.63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5.46%,30多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06年中国GDP达到10万亿美元,仅次于13.1万亿美元的美国而居世界第二,占世界GDP的比重达到15%②,是同期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
我们应当从两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发展对于和谐世界建设的意义。一方面,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意味着向建设公正世界迈出了一大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发展会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步伐,甚至被公认为是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助推器。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对外经济合作更有利于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的强大,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整体地位,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是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同时,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也促进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程度。此外,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还有助于抑制霸权主义对中国或其他弱小国家的任意宰割。这些因素都将有利于增进世界的和谐。
但如果从资源环境角度看,对资源的过度利用无疑会加剧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而这又会成为导致国际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好资源环境问题,是实现和平崛起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条件。
二、中国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不仅自身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而且还给世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忧虑。从资源角度看,中国在能源、淡水、耕地、海洋渔业、林木产品等方面都面临着紧缺,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行为都具有外溢影响。
中国已被公认为是“世界加工厂”。巨大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2006年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达到17亿吨油当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5.6%,仅次于消费23.3亿吨的美国而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很落后,93.7%是不可再生能源。其中煤炭占70.2%,原油占20.6%,天然气占2.9%。而水电、核电和其他可持续性能源比例只占6.3%。[2]
虽然在过去中国能源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比经合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高20多个百分点,比美国高30个百分点左右,[3] 但今后对外部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上升,2006年达到1.8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1.9%。[4] 为拓展能源进口渠道,近些年中国政府开展了非常活跃的能源外交。
这一趋势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所谓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作为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大国的美国对此更是感到紧张,布什政府还责成能源部、国防部、国土安全部一道对中国的能源影响进行评估,并于2006年2月发表了专门的评估报告。
由于气候变化、污染和过度开发,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这不但制约着中国的工业发展,还对农业生产带来隐患。而耕地减少和荒漠化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粮食安全的严峻性。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布朗发表《谁来养活中国》开始,西方就一直从各种角度宣传中国粮食威胁论。虽然中国学者对这些观点进行了批驳,但从实际情况看,世界粮食市场和中国粮食市场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大国粮食状况的微弱变化都有可能带来全球性的恐慌。比如最近不少国家为应对能源短缺而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结果造成包括中国在内的粮食市场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进而带动了国内禽蛋和猪肉价格的全面上涨和紧缺。如果中国政府为增加禽畜生产供应而到国际市场大量购买粮食、饲料和畜产品,势必又会反过来加剧全球性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形成恶性循环。
海洋渔业资源也是世界各国激烈争夺的领域。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海洋捕捞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末上升到8000万吨之后开始出现波动,产量始终介于7700万吨至8670万吨之间。鉴于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得出结论说,海洋捕捞量已经达到了它的最大可供潜力。如果继续过度捕捞,将会造成海洋渔业资源的进一步枯竭。[5] 在全球总资源量日益萎缩的情况下,中国的海洋捕捞量迅速增加,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400万吨猛增到90年代末的1700万吨,之后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6] 从1988年开始,中国就成为世界头号渔业生产大国,海洋捕捞量遥遥领先于捕捞量不足1000万吨的第二名秘鲁。
由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新形成的木材消费市场,世界木材加工业正向中国转移,使中国成了世界木材产品加工厂,并导致木材进口激增。据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从1995年到2004年的10年间,中国的林产品进口量增长了4.5倍,达到1.21亿立方米。其中原木进口增长了10倍,达到2631万立方米,占2004年全球原木进口总量的21.9%。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林产品进口国和消费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原木及木浆进口国。[7] 中国木材消费和进出口加工量的增加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自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资源环境问题上升为国际政治的重要议题。无论是最近的G8峰会,还是APEC首脑会议,都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首要议题。同时,资源环境问题还正在改变着地缘政治和国际秩序格局,国家间围绕着资源的争夺和对环境问题的立场而重新结盟,重新界定国家利益,重新规划国家大战略。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久将来的第一经济大国和污染排放大国,不可避免地将处于国际环境政治角逐的中心。目前《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谈判正在进行,西方发达国家都力图让中国做出二氧化碳减排承诺,为此向中国施加了巨大的国际压力。如果中国不能有效解决自身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不但会影响进一步发展的后劲,而且还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恶化中国的国际环境。
三、中国发展战略调整与建设和谐世界的可能性
在资源环境方面,外界对中国的担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是否要追求美国那样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包括人均GDP指标;二是中国会不会通过发展军事实力来加强对海外资源的获取和控制能力,并压挤其他国家的资源获取空间;三是中国会不会利用其大量的外汇储备从国际市场抢购紧缺资源,如能源、木材、粮食等,从而引起全球性的价格上涨;四是中国会不会与周边国家因争夺边界资源和跨界资源(如海洋石油天然气、跨界河流水利资源)而引发冲突;五是中国会不会出现对国际保护资源的违禁开采和贸易,如超份额海洋捕捞,走私进口热带林木等;六是中国是否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出相应的减排承诺;七是中国能否对改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状况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中国要想对和谐世界的建设有所贡献,就必须积极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消除外界的担心。这里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目标,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实现目标。
可以肯定的是,美国的文明方式和发展道路绝不适合于中国。美国是一个由大资本利益集团控制的国家,所谓的国家利益更多地是体现为大资本利益,国家行为更多地体现为资本行为。其国家行为的最终驱动力是资本获利,追求生产和消费越多越好,为了资本获利而不顾本国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以及自然利益,甚至不惜破坏国际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美国以不到世界5%的人口消费着全球四分之一的资源。获取资源的手段除了在全球推行贸易自由之外,还不惜发动战争。虽然美国政府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出了种种借口,但真正的动机正如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回忆录中所说,是为了石油。
欧盟、日本等其他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也不完全适合于中国。如同美国一样,它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少数人剥削掠夺世界大多数人的基础之上的。在发展模式上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靠牺牲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反过来鼓吹发展中国家环境威胁论。
对于中国而言,唯一的出路是必须探讨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要满足国内人民的需求与和谐,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国际冲突因子。“十七大”报告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这正是对新的人类文明方式的积极探讨。
中国能够提出和开拓新的文明方式的最根本保证在于国家政权性质和生产动机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的最高目标是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而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可以有效地抑制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逻辑,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
从发展目标上看,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与GDP的高低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不可能向美国的人均GDP看齐。中国的长远目标也只是达到中等国家的人均水平。
从发展方式上看,中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去剥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不能靠战争手段去掠夺,也无法将高耗能和污染产业向外转移。这既是由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中国的人口、经济规模以及国际秩序格局决定的。对于中国而言,只能依靠对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调整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早在十七大召开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对未来发展战略做出重大调整,放弃了过去“又快又好”的发展思路,代之以“又好又快”地发展。其实质含义就是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前提。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政府将节能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一项硬指标提出来,而将GDP发展速度调整为软指标,并采取了多种配套措施积极推进经济转型。这体现了中国是一个对全球资源环境高度负责的国家。基于这一调整,中国政府自信地向世界承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要靠中国自己。这既是对中国人民负责,也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是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国不把问题和矛盾转嫁给别国,更不通过掠夺别国来发展自己。”[8] 十七大报告对多年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系统化的梳理,将科学发展观上升到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同样重要的地位来指导全党的工作,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升为基本国策,这就为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绿色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要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首先要靠中国自己的努力,但同时也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合作。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日本和德国在资源利用和环保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需要这些国家的合作。此外,环境问题对于国际关系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就是必须通过合作而不是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通过战争和军备竞赛不可能解决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外部世界要想减少中国崛起带来的整体性资源环境压力,也应当增进与中国的合作,并减轻对中国的军事压力。
总之,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不同于以往的西方发达国家,其挑战之一就是整个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形势。中国要想按照西方国家的传统文明方式和发展道路实现崛起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是必须探索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总体要求,能够增进国家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和谐的共赢道路。这条生态文明道路能否探索成功,不仅决定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命运和人民生活质量,而且还决定着和谐世界的理想能否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战略构想情系整个人类的未来福祉。
[收稿日期]2007—09—30[修改日期]2007—10—22
注释:
① 1973年数据见http://www.answers.com/topic/list-of-regions-by-past-gdp,2007—09—22;2006年数据见World Bank,PPP GDP 2006,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DATASTATISTICS/Resources/GDP_PPP.pdf,2007—09—22。
② 数据来源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