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方法与途径_高中语文论文

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方法与途径_高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法及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语文论文,途径论文,生命论文,方法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学阶段的生命教育是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或载情或载道的经典之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可以说语文课堂教育是实现生命教育目标的最佳途径。而生命教育也使语文具有了无尽的韵味及无穷的魅力。因此,怎样使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是我们要探讨的重中之重。笔者经过五年教学研究与实践,认为有如下方法和途径:

一、结合高中阶段青少年心理需求,深入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

高中语文课本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与资源,教师首先应该结合高中阶段青少年较突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归纳生命教育主题,做到目标明确化、系统化、实用化。由此,我做出以下四个目标明确的教育主题定位:

1.“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正确对待死亡”生命元素主题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做事缺乏理智、易冲动。加之父母、家人、社会对他们过高的期望,使其在情感方面异常脆弱,害怕挫折,个别还无视生命的珍贵,选择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应该把“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正确对待死亡”这一主题放在首要位置上,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美好,帮助他们塑造一个健康光明、乐观坚强的人生。如课文《人类的文明》就阐释了任何“伟大”的征服者,哪怕他的塑像矗立于世界各大城市最高的纪念碑柱顶端,哪怕他受到全世界人的赞赏,但只要不是以科技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都不算真正的文明;蒙田的《热爱生命》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乐趣,应该细细品味,不要虚度;《邂逅霍金》字里行间充满了他对宇宙和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老人与海》揭示了人生的使命就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这类生命教育元素非常丰富,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坚持不懈地挖掘、归纳、落实,就一定能培养出性格乐观、健康、坚强的学生来。

2.“绿色和平、同情弱小、建立平等基础上的尊重”生命元素主题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身心发育正处在巨变期,他们情绪变化大,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受到家庭暴力、社会暴力、影视文学暴力影响的青少年,情绪压抑,性格暴躁。近几年来校园暴力的新闻屡见不鲜。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怀,培养他们绿色和平、同情弱小、物我平等的情思。这类主题目标的确立有助于提升他们做人的品格和格调。如课文《老王》,杨绛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动人地描写了那样一个令人同情的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人民,并且字里行间渗透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的观念。

3.“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元素主题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人生观、是非观初步形成,但并未形成正确的评判标准,受外界影响很大。一些青少年受到社会一些不良影响,不去关心、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对流行狂热追求,对享受互相攀比。这部分高中生心灵冷漠的现象已经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教材文本中“学会感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生命教育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达到以文育情的目的。比如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谈的是个人价值不容忽视,如果教师能更进一步挖掘,告诉学生:不仅仅自己很重要,其实家中的父母、周围的每一个人也都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个体,我们更应该善待父母、善待身边每一个人!教师有了这一主题的挖掘,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情感得到熏陶,会更懂得感激父母,善待他人。

4.“放眼世界、眼光开阔、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生命元素主题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是个性形成时期,有叛逆心理,注重自我价值体验,封闭自我想法。教师要善于挖掘此类生命教育题材,不断地引导学生走出小我,放眼世界,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如课文《志未酬》中梁启超心怀天下,只能前进,不能停止的爱国情怀;《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宽阔的胸襟、远大抱负和无畏乐观的革命豪情;《伊凡·屠格涅夫》中一个艺术家炽热的忘我的革命激情。

四个生命教育主题的定位,有针对性,实用性强,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呈现一定梯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健全的人格。既可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名家先贤们的深邃的思想内蕴,又能在生命教育方面给学生以烛照。

二、依托语文课堂教学,构建生命教育平台,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课堂是维系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是教师与学生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最重要场所。郑桂华博士曾经说过: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生命成长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教育环节,依托语文课堂教学,构建良好的生命教育平台,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1.构建情境的课堂,突显生命教育元素

语文教学文本承载着作家丰富的主体生命经验和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蕴含着深厚的生命教育资源,怎样使生命教育元素内在的生命力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突显,使其呈现一种开放的“召唤结构”,更快地邀请欣赏者走进它的丰富世界,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重要方法之一。

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思维的组合性向辩证的逻辑方向发展,但需求仍多样化。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情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会更易于生命教育课程目标的完成。

如在教授《绝版的周庄》一课时,如果教师设置这样一种情境:在悠悠古镇小桥流水白墙青瓦的映衬中,在舒缓古典自然流畅的古筝琵琶的伴奏下,带领学生去欣赏那绝美的周庄诗一般的文字,学生会很快进入到一种情境中,一旦学生热爱周庄的情感被激发出来,教师把握住了学生的情感流向,再去感悟那独一无二魂牵梦萦深深眷恋的周庄即将成为绝版,那古朴自然宁静圣洁的土地已经变得喧嚣不堪,保护人类家园,珍惜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的生命教育目标就水到渠成地突显出来了。其实构建情境的课堂,不仅仅包括图片、音乐等情感熏陶手段,还应该包括教学语言、问题设计、组织讨论等方方面面的情境创设;课文《母亲这样的女人》,条分缕析地解读,千言万语的感动,远远没有创造一个“板书情境”有震撼力!“母亲的生活空间在哪里?她的生活空间怎样变化?”当教师的板书由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逐渐缩小缩小再缩小,最后,变成一小盒触目惊心的“骨灰盒”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动容,内疚、思考,更便于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找到生命教育的突破口。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以情入教,突显文本中的生命元素,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下调动出求知的内在愿望,获得难以忘怀的情感体验,进而领悟人生,这是一种情趣与认知相结合的理想境界。情境课堂的建构,便于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的突显。

2.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的指向目标应该是学生,生命教育的成果体现也应该是学生,构建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使教育过程人性化,更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

构建民主的课堂,完成师生共同生命成长,应该具有以下条件:(1)教学过程在民主的课堂氛围下进行。(2)学生善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3)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个体性表达,做一个民主课堂的鼓励者,同时也是高屋建瓴的引导者。这样的民主课堂才会展现出鲜活的个性、向善的张力和生命的能动性!

如课文《谈白菜》,旨在阐发一个做人的道理:交友之道崇尚淡、处世之道崇尚淡。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下去,也许这篇文章会是学生学过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篇课文,但是,当我们为之搭建一个民主的平台,效果则大不一样。学生对课文中的白菜辩证法“淡薄才会浓厚,无味才会甘美”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讨论在诗词、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均有涉猎,他们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是那么耀眼,不容教师有半点忽视。然而他们的讨论方向与文章的主旨有些偏离,这时候,教师的角色就不仅是一个鼓励者,还要是一个引导者。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白菜辩证法难道仅仅适应于这些领域吗?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之后发现,原来作者的指向是万物之灵——人。大家纷纷谈起了名人大家淡泊的为人。

为学生搭建一个民主的教学平台,不是只重形式,搞“讨论”的空架子,而是要努力邀请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生命状态,与教师平等对话,质疑与探究共存,求索与遐思共进。让生命价值的讨论和思考具有深度和实质性的收效,使师生共同得到了阅读的喜悦和满足,也感受到了人性的灿烂。构建民主的课堂,是生命教育目标真正落实的重要途径。

3.构建创作的课堂,追求深度的生命感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目标,其终极目的不在于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发掘、理解多少生命元素,而在于他们能否把这种生命资源、生命体验应用于自身的实践之中。梁晓声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任何的社会现象、时代潮流,不管多么异彩纷呈,无不首先发生于人、作用于人、演变于人、结束于人。生命教育只有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才会真正变得鲜活、有意义、充满生命力。学生在与文本、作家平等对话、充分交流之后,会结合自身实际,得到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积蓄的情感如果不及时地形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淡化、消解。因此,教师应该重视这些体验,为学生搭建一个有效的创作平台,帮助学生将这种体验和感悟沉淀下来,完成深度的生命感知。

五年来,我一直坚持每篇课文教授之后,给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时间,记录他们情感的喷发点、生命的感悟点,效果非常理想。

比如教授《合欢树》一课,学生被作者笔下的母爱所感动,也被母亲对生命的理解所感动。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学习了《合欢树》这篇课文,我从史铁生笔下了解到了母爱的伟大,而我的母亲呢?这份伟大是否一直在平凡的生活中被我忽视?我曾经抱怨过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电梯看守工人,一个月600块钱的工资只够维持生计,不能给我锦衣华服的生活,更不能让我像别人那样上学有私家车接送。但是,今天,我忽然懂得,母亲这个平凡的电梯看守工人,给予我生命,教会我生活,教育我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这就足以让我尊敬、感激她一辈子!即使她只是别人眼中再平凡不过的电梯看守工人!我爱我的母亲!

文本感动了她,她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所有为人子为人女的读者,这说明我们实现了语文学科的价值,也实现了生命教育的价值!

再如,教授完《〈呐喊〉自序》这篇课文后,我原来以为由于时代的距离感,学生不易理解鲁迅内心的痛苦以及伟大的革命行为。但通过情境课堂的设置和民主课堂的生成,学生竟然对鲁迅最终能勇敢走出自我,重新拿起笔来投身革命、投身社会有很大的触动!有学生这样写道:走在沙滩上,突然感觉脚被扎了一下,原来是海螺。海螺的尖总是尖尖地指向天空,仿佛昭示着不驯。它们总习惯把自己封闭在厚厚的壳里,在阴暗的海底慢慢蠕动。一旦遇到海流,它们便缩进壳里。可它们不知道,很多情况下遇到的都是暖流,它们更不知道,即便是寒流,也有许多丰富的滋味与营养。一味自闭的海螺,永远也无法欣赏到壳外的精彩。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学生,从这位学生的随笔中,我看到了感动,看到了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生命教育的成功,感受到了我们要把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课堂坚持下去的动力!

构建创作的课堂,追求深度的生命感知,使其内化为一种生命素养是生命教育目标完成的最有效策略。

三、充分利用语文阅览课,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目标的完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的文本教学中,还应该充分利用语文阅览课,拓展延伸学生的生命体验,使其感悟到生命教育的丰富性、自主性、发展性。

目前上海市各级各类学校大都开设了语文阅览课,旨在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广泛地、主动地阅读,拓宽视野,增加积累,提高人文素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有效拓展延伸生命教育。

首先,中外书目卷帙浩繁,教师可对学生的阅读方向做适当的指导,按照本文第一版块所设定的四个生命教育主题,定期分批为学生提供一些高质量的阅读书目,如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杰克·坎菲尔的《心灵鸡汤》、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陆幼青的《死亡日记》等等,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生命教育海洋中遨游,去汲取更多的生命素养。还可以充分利用拓展型课程读本《语文综合学习》,带领学生领略既是教材之外、又与教材文本主题息息相关的文化主题,感受文学的深厚底蕴,进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其次,学生在阅读了优秀的生命教育书目后,应该形成必要的反馈。这个反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摘抄上,因为摘抄只是简单的记录,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情感得不到升华。学生的反馈更应该突出其思考的色彩。因此我设计一个生命教育阅读质量反馈表,其中包括“阅读时间、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体验以及阅读反思、教师指导意见”共六部分内容,既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宏观地掌握学生的生命情感流向,很好地解决了大多数教师“阅览课没有衡量尺度、‘放羊式草草收兵’”的苦恼。

再次,教师可以定期设立生命教育阅读话题交流专场,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文章拿出来一起交流分享,把学生的生命感悟活动由纯粹的个人性行为变成大众性的交流行为,既丰富了学生的生命情感,又创设一种主动、互动、生动的阅读局面,可以说起到了1+1>2的明显效果!

最后,教师不应该把阅览课仅仅定位在读书的形式上,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网络、影视、音像等方面的生命教育资料,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比如前不久我组织同学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缘分》节目播出的《绝境逢生——梁艺和周大观的故事》的网上影片资料:这个只有9岁,经历了截肢、癌症的摧残,却仍然坚强、乐观、宽容的周大观让人感动和难以忘怀!这份资料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健康的无价。

积极利用语文阅览课开阔视野、深化生命感知,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目标提供又一条重要的保障。

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着眼于狭义的语文学习,单纯强调语言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心灵情感的塑造,不能称之为语文教学的成功。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一个生命教育的平台,通过有效的方法及途径,重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发展,完成师生共同的生命成长,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极致目标,也是教育的本质。

标签:;  ;  

生命教育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方法与途径_高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