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南村中学 266736
早在2009年的时候,温家宝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需要教师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的实验,通过挖掘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有机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即从物理走向生活。要以实验创新教育为前提,使学生达到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运用实验手段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观察是创新思维的前提
观察是有目的地去看,这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想不到创新的。我们在上第一节物理课时就应该让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时要用心,这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伽利略观察教堂的吊灯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这时候就需要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新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在2014年我指导学生参加山东省的创新实验大赛,观察潜水艇上浮和下潜实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潜水艇上浮过程中能看到潜水艇周围的水有什么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但是具体到浮力知识和浮沉条件的应用就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教师在黑板上罗列条件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二、勤于动手动脑能使创新思维开花
08年山东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实验教学是最薄弱的环节,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农村学校器材匮乏等因素制约着物理教学。而当时在日本,初中物理的课时数只有75课时,但安排的学生实验却有20个,演示实验有130个,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研究性实验,基本形成了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体系。这么多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方面得到训练,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很多。现在,网络让我们与世界接轨,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不再只是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广泛学习——不断改进——不停反思”,在学习和讲授中完善自我,结合教学和当地实际,制作更多的实验器材,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实验和创新器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学习亦如此,我常常对学生说,想学好物理就要常到实验室动动手,在实验室想怎么“创新”都可以提出来。初中学生的眼界和知识的局限性常常阻碍部分优质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这些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这样做就能让所有爱动手的孩子聚到身边。常常在课堂上用几句话提出实验要求,课外活动小组成员研究讨论需要的器材,并对部分器材进行改进。老师的作用是引导,放手,学生就需要承担责任:积极观察、大胆猜想、仔细分析、认真归纳和总结,甚至在实验中多次重复操作,加深印象,反复改进。在“眼药水瓶的上浮和下潜”的实验中,我们对大瓶子装水的位置和小瓶子倒水的多少反复改进,直到小瓶子进一点儿水就可下沉,排水就可上浮,轻微的外力就能改变小瓶子的进排水……十几次的实验与改进终于可以清晰地观察装红色水的小瓶在无色水的大瓶中上下运动。教师的指导不仅能增加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给以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规律的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三、重视方法的总结,能使创新实验发光
科学方法的实施有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密度的测量实验分成了三个实验:第一次是讲过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时,我就随堂安排了一次分组实验——体积的测量。在学习过量筒的使用方法后,提出问题——怎么测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的体积?学生交流讨论后,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学生们独自完成了小石块体积的测量。在临下课时还布置了一道启发性的题目——要是想测量糖块的体积要怎么办呢?在学习质量后,专门安排了一个分组实验——《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在实验中,除了常规的测量以外,提出问题:我想知道30毫升的水的质量,怎么办呢?于是就启发学生提出二个测量方法:其一是先测空杯的质量,然后用量筒取30毫升的水倒进空杯以后测杯和水的质量。其二是先测杯和水的总质量,把水倒入量筒30毫升后再测杯和剩余水的质量,两次差值就是量筒里30毫升水的质量。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后,统一了认识,都同意用第二种办法,结果圆满完成了实验。等到真正测量密度时反而显得很简单,测量固体的体积、液体的质量等难点已经克服,学生就剩下顺理成章的测量密度了。我们就把重点放在如何处理灵活测量的问题上,例如:怎么测糖块的密度?若只有天平,怎么测牛奶的密度?这样设计密度实验,看似复杂,其实简单。通过拆分实验,而每一个实验都经历了“提出问题——引导分析——设计实验——指导实验——启发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探究经历,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这样既让学生真正地完成了实验,同时教给他们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会为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可行的方法。
论文作者:王新蕾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2
标签:学生论文; 测量论文; 质量论文; 科学论文; 方法论文; 密度论文; 体积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5年12月总第17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