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性产业板块:十五期间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性论文,旅游业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板块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产业“区域性大板块”模式,就是根据我国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打破省区行政分界,以相邻省区大宽度旅游资源密集圈和旅游产业密集带为基础,构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大板块,以大板块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一种新模式,其主旨是对我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进行整合,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市场分工、凸显我国旅游资源的优势与特色,更加鲜明地烘托我国旅游品牌形象,迅速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
旅游产业板块模式的构建既是现代旅游市场营销的必然,同时也符合我国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竞争态势的实际需要,符合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旅游资源大国之特色。
首先,我国旅游资源丰富但又分布不均衡,形成了跨相邻省区的旅游资源密集圈;我国自然地理上的多样性、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又使各个密集圈的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因而客观上构成了具有名牌群落、适合国际旅游空间需要的完整旅游活动空间,这是打造旅游产业板块的客观条件。
其次,世界旅游需求存在着三大趋势:一为多样化趋势。观光与度假、观光与商务会议、观光与生态、观光与探险、观光与民俗风情、观光与休养保健等复合型旅游需求类型蓬勃发展起来,旅游类型的多样性与市场需求数量上的扩张结合,使各类型的需求都有很大的市场规模。这一趋势引发各国、各地区按自己的资源禀赋构造旅游特色,以抢占类型市场,如中美跨国界的伯利兹热带丛林旅游、南太平洋岛屿的海底世界、埃及历史文化、香港商业大都会等,都是以资源禀赋特色抢占国际旅游类型市场的成功类型。我国的西南川桂黔滇四省区山水风光与多民族文化风俗、西藏自治区世界屋脊与藏族文化风俗、渝鄂三峡风光与历史文化、西北丝绸之路等具有特色资源禀赋的资源密布圈,完全可以打造与众多中小国家相媲美的特色旅游产业板块,参与国际分工,抢占类型市场。二是世界旅游大众化趋势。这一趋势也突出了普通大众的消费特色:“一增二减”趋势。对大众而言,劳动时间的付出是取得高收入的保证,公假分散而又有限,因此从世界范围看,旅游者外出旅行出现了每年旅游次数增加而每次旅程与目的地减少的趋势。对中国而言,省区地市空间过小,而全国跨大区域长距离多环节的旅游空间又过长,只有大区域板块方式适合这种趋向。三是国际旅游业竞争激烈化趋势,东亚太地区旅游业群雄环伺,在东亚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少措施进行国际旅游市场竞争。我国仅仅以国家整体旅游品牌形象捆绑入市,显示不出我们资源大国、幅员辽阔的优势。我国如以大板块出击国际旅游市场,象孙行者那样搞出几个“行者孙”“者行孙”来,就可形成有利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旅游接待成绩的确很惊人,但成绩背后也有隐忧和差距。在排除港澳等特殊客源市场后,我们在接待国际游客方面在东亚并不占优。因此,整合板块旅游资源与接待能力,以大板块进入东亚太地区竞争,分身有术,可以形成不同特色的“孙行者”、“行者孙”和“者行孙”。同中小国家或地区相比,这是我们泱泱资源大国的优势,不搞产业板块入市,这个优势就发挥不出来。
其三,旅游业板块的建立反映了旅游市场需求的特点和旅游业的发展规律,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旅游需求的满足是通过一定的旅游活动空间和该空间相关联的众多产业提供的服务相结合来实现的,旅游需求的满足与“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既离不开旅游活动一定空间和系列综合服务结合,也离不开系列综合服务内部服务单元之间的结合。也就是说,一定的旅游活动空间不能被分离为多个小的旅游活动空间,比如省区、地市县等。如果加以分离,就好比把一部电视拆零销售,消费者得到的不是一部他想买的电视机,而是众多零部件。同时,综合服务也不能分离成多个服务类型,道理也一样。一件完整的“旅游产品”形象与其消费价值链条,拆开来是不行的。这是旅游产业与实物产业及其他服务性行业不同的地方。众所周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强调以产品、价格、渠道与销售推广的有机结合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这一理论用在旅游业却存在很大障碍。这就是,就旅游产品而论,其核心内容——旅游景观分布在一定旅游活动空间的不同方位,它们分属于各省区、各地市县的各个开发主体,即各个开发主体是支离破碎的;而旅游保证系统——综合服务也分属各地不同类型的企业,也是支离破碎的。各资源开发主体、各企业分别以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服务类型进行产品、价值、渠道、推销推广,看似符合现代市场营销理论,而实质上,它们是把“电视机”分割成了零部件在搞现代市场营销,这恰恰违背了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精髓——系统营销组合策略。因此,旅游业要真正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一定旅游活动空间各开发主体与系列综合服务的提供企业要进行协同整合,不搞零部件市场营销,而要通过协同,将旅游活动空间各开发主体与系列服务各企业提供的“零部件”整合成“电视机”,再来搞“电视机”的现代市场营销。可以说,对旅游业而言,没有协同整合,就没有真正的现代旅游市场营销。产业大板块概念,就是进行这种协同整合。
“旅游协作大板块”的形成,除了可以凸显我国旅游特色,提升我国旅游竞争力外,还可以改善我国各地区旅游业的不良竞争态势,使资源相似、交叉、相邻省区由重复推出类似产品造成彼此雷同的替代关系,转化成互相辉映,特色突出,形成合力的互补关系,在品牌形象的宣传上不至于互相打压;同时还可以为协作区内企业的合纵连横,将各企业单元服务整合为旅游综合服务,创造一个宏观的天地与政策环境。正因为如此,旅游协作大板块应该成为我国“十五”期间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在“九五”期间,我国旅游业的区域协作已初现端倪,以粤港澳“大三角”为先导,一批跨省区旅游合作区开始在我国形成,它们是:环渤海地区、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省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东北三省以及西南六省区等。这种跨区协作围绕着某种特色产品的共同开发来进行,切实触及到了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为“十五”期间全面的旅游产业大板块构建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另外,我国许多省区、市地县都在搞地区旅游营销。不能说省区、地市就不是旅游者需要的“一定旅游空间”。如西藏自治区对海内外市场而言,都可说是完整的“一定旅游空间”。省区、地市对国内旅游者而言,也可说是完整的“旅游空间”。但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即地区营销不只是推介本省、本地市县旅游景观与接待能力,而更主要的是推介旅游者需要的完整“旅游空间”,是要有协同整合意识。同样,有了协同整合意识,建立跨省区的大区域协作板块就是构建完整旅游空间的市场协同整合,而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政府促进经济的一般行为。严格来讲,现在的跨省区旅游合作如果没有协同意识,则这种合作仍然是政府促进经济的一般性行为,就会有合作而没有协同,有联系而没有整合,合作便往往是临时的、松散的和非实质性的。因此,真正把握旅游产业的特性,树立协同整合意识,对构建产业板块工作极为重要。
旅游产业大板块的构筑是政府引导、协调、整合一定空间旅游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动,因此,对这一工作不要从简单的行政行为上去理解,而要从政府适应市场的体制创新与运作上去理解。这要求各省区、地市县打破旅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行政区划界限,从构建“完整的旅游活动空间”这一角度出发建立大板块协作体制,对外以一个声音、一个品牌集群、一个旅游产业特色板块说话。那么,现有的松散外在型合作应逐步发展为紧密内在型模式,即建立跨省区协作机构,打破省际界限来制定开发与保护资源、在海内外旅游特色形象宣传、交通网络建设的规划、组合样板线路,还要有大区域性的财政投入安排,并有常规的协作机构形式、协作内容、实施步骤、协调方式、监督保证等具体部署,进而对微观领域多种服务类型企业的协同整合进行引导、推动、激励与提供政策环境,为其扫清协同整合障碍,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推进大协作区旅游企业的合纵连横。比如旅行社业,作为旅游供求的中介,不能老搞小而全服务。我国有一奇特现象,就是绝大多数旅行社是地方性旅行社,设在旅游资源密集区,而不是客源密集区。旅行社不论如何分类,不论是零售旅行社、中介社、旅游经营商,其业务的本质是中介,业务的重点是客源地。为什么大多数旅行社只在景点密布地经营,小打小闹,搞接待性业务呢?无非一是本地资源有名气,入市有利可图,于是纷纷上马以分一杯羹,殊不知只有从客源地抢来客源才能分享其利;二是这样的旅行社容易上马,而建立后却实力不够,只能在本地搞接待性服务,没有实力到客源地广泛布点搞影响和创造需求的市场活动。笔者认为,一个旅游业大板块,如没有一批实力雄厚、能在海内外市场上广泛布点、纵横捭阖而又广泛涉足协作区产品开发、整合协作区旅游资源的大型旅游商,搞了这个协作区,也不会有大发展,大前途。所以,构建旅游产业协作大板块,在整合一定旅游活动空间的同时,还要推动建立一批实力雄厚、有规模效益的旅游商,推动旅游综合服务的整合与市场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