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征,现代启示
引 言
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使用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概念,但它作为历代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文化统治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在每一段历史时期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不过其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功能与今天有所不同而已。中国古代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尽管没有明确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却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活动。因此,认识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的建构也有着突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不同阶段出现了不同的伦理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其中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创立的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同时,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思想家的发展,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其方法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要统治工具。因此,一般谈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是以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和内容为主体。
1.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根据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核心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主要方法,即外在的教化方法和内在的修身方法。“教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原始社会,教化主要表现为由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通过耳口相传、观察模仿等方式向青少年传授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据《周公》记载,周代已设大司徒官职专事教化,并规定了大司徒的十二项教化内容。《辞海》解“教化”一词为“政教风化,也指教育感化”。“教”的本意是使人明白道理,即“教之也,使识旧事也”,在我国长期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中,主要是指统治阶级的“教育、训诲”;“化”指“具体化、转移人心风俗、感化”等。孔子是古代教化思想的承前启后者,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明确指出“上化”“下习”这两种具体教化方法的主要途径,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教化方式,如教育灌输、化民成俗、身教示范、践履笃行等。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上施下效”的教育活动。对老百姓而言,教化就是一种学习模仿,是观念行为、风俗习惯的养成过程。因此,教化方法是指用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理论灌输并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
修身方法是中国儒家强调的自我修养、自律自教的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时,儒家还提出了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公式,其中修身处于核心位置,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己以安人”、“修身以安百姓”;同时,儒家还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身方法,如认知自律修养的学思结合方法、思维自律修养的自省方法、言行自律修养的克己方法、习惯自律修养的慎独方法等等。在方法途径上,修身方法强调的是内心思想的转化,其实质是一种内化方法。修身方法是一种以教育客体的内心活动为特征,注重其内心思想转化的内化方法,其本质是强调人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自觉性,从而开发教育客体的内在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以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
1.2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主要包括经学教育、礼仪纲常教育、道德楷模教育等。经学教育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具有价值观属性的经学教育是古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价值观是指导人行动的灵魂,是社会运行发展的精神核心。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社会生活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必然是统治者的价值观。统治阶级为了使自己的价值观被社会成员接受认同,就要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中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儒家的价值观,它集中体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所谓的经学也就是儒家经典著作之学。从西汉王朝“罢黯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经典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性即灵魂性内容。经学不仅成为汉代学校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成为官考入仕的内容,尤其是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更是如此。
封建纲常和礼仪规范教育是贯穿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是一个社会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社会生活中规范来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没有规范的约束和对行为的规范,社会生活就不能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就无法保证。封建纲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社会经过长期积淀和总结提炼出来的处理上下尊卑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原则或原则性的规范。礼仪规范包括礼仪和规范两个部分,前者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礼仪的规定,后者则是社会生活中带有强制性的规范。
道德楷模教育能够增强教育的感召力。中国古代社会格外重视道德楷模和典范的教育。首先是选择不同层次的楷模,古代社会的楷模和典范教育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层次性,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典型和楷模。对于统治者来说有统治者的楷模,士人阶层选择的是士人的楷模,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则有普通民众的典范。比如,尧、舜、禹、周公等,这是历代君王所要学习的楷模;孔子、孟子等圣人则是士人或者书儒需要学习的楷模,成圣教育则是典型的象征;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楷模则是那些遵守封建礼教和规范的人。其次是通过楷模典范的推选过程进行教育。推选典范楷模集中体现在士人和百姓的层面上,每一次对楷模和典范的推选,实际上都是一次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楷模教育作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推选过程实现的。
2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过丰富、生动的论述,见解精避、深刻,令人叹为观止,是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在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和德育至上
我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教育家都主张学校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即其他方面的教育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的德育的需要。孔子说:“弟子人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是治国的工具,强调教育目的在于“化民成性”,使被教育者“从义而远利”。韩愈则主张师应有德,师是道的化身,“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占第一位的是传道,授业也要以文载道,解惑也是解决道与文方面的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代所有教育家留给后世的重要教育遗产,不论如何分门别类,概括地说,不外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种,而总是前者统率着后者。
从我国古代关于教育的史籍看,德育至上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著名教育家,先后编纂了大量的道德教育思想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他们的教育至上的思想。如《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显然,“行忠信”是对道德的要求,文则指文化教育,但其中也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尽管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本阶级需要的人才,维护其统治地位。因此,“德育至上”有着很深的阶级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但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德育首位”的原则正是对古代“德育上”、“以育人为中心”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2在教育途径上重视教书育人和训教合一
学校这种专门教育场所产生初期,教育内容是与当时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培养符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接班人和服务者。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高度发展时期,政治上的分封制,决定了西周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对教育的重视和垄断,因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师就是官吏,非官吏不能为师。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传道德,其次才是教授文化知识,由此形成了训教合一的作法。
进人封建社会,学馆成立,书院产生,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有所改变,但教师训教合一的观念被继承下来,形成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不论是私塾学馆,还是学堂书院,教师的职责一直是集教书育人于一身。我国古代社会中,各个时期的社会教化形式虽然有所不同,从祭祀天地鬼神,族表贞节及忠孝义烈,到民间文学创作;从发布文告、训谕到众多的乡约、族规、宗教等活动,各种社会教化渠道都渗透着道德教育,以对民众的思想道德进行熏陶教化。
2.3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承性和内在性的统一
从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理论体系儒家学派来看,他不仅确立了儒家伦理思想,而且提出了贯彻孺家伦理思想的一整套方法。这些伦理方法主要包括:在政治上,实施“德政”,坚持以德治国的“德治”方略;对民众,以道德教化为根本,采用“道之以德”的教民方法,对家庭,教以人伦,讲究孝亲,道德以家族为本位;对师长朋友和他人,讲敬重亲和,注重讲信修睦;对自己,以修身为本,强调克己与内省。儒家所提出的伦理方法,既有治国的,也有修己的,既有单个的,也有综合的,形成了一套伦理方法的体系。这套伦理方法体系自春秋战国形成以来,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传承、使用。儒家伦理和伦理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和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主要内容。
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提出了“内圣外王”的重要方法,内修圣人之道,外施王者之政。也就是内以圣人的道德为体,外以王者的仁政为用。为了达到“内圣”的目的,孺家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有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方法;有内省、自省、反省的方法;有修己、责己、克己的方法;有自观、自度、自重的方法;有谦恭谨懊、正心诚意、见贤思齐、懊独等方法。这些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克制、自我教化、强调个人自觉地实行内在控制。
3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
古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中确实有某些合理因素,确实存在某些真知灼见。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总体上说,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社会的秩序服务的,故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封建性。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我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批判地吸收其有用成分,抓住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3.1强调道德实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使主体获得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力,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内化为主体自身的内在素质,这样的德育才有意义。目前,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言行不一、躬行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往往说得多、做得少,这与当前思想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无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古代道德教育提倡身体力行、躬行践履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必须从知、行两方面入手,强调知行统一,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重视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陷入一种误区,重视他律教育和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自我教育和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自我教育法及其实践可以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中,自我教育法居于核心地位,对如何实施自我教育,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自我教育方法为中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合,重视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调动教育对象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自我教育中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
3.3教育者自身要发挥好教育示范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教育者自身要发挥示范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对教育对象进行规约,而且对教育者一方也要提出要求。教育者崇高的品德和端正的行为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感召力。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特别重视统治者和教育者的身教示范作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有启迪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但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贪污腐败等负面问题。在全社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发挥教师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身教示范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身教示范,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教育者的日常行为之中,以自身作楷模,启发教育对象的自觉,使学生学有榜样,行有方向,并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3.4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我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运用官方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教师和家长的事,也是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学校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地,在校期间,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并对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尤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国家和社会教育氛围则是巩固家庭、学校教育成果的保证,四者缺一不可。因此,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综合教育机制,只有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者紧密协作,建构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社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刘泽华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4]孙开泰.中国春秋战国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其优化[J].思想政治教育,2002(7).
[7]李传华.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论文作者:亓斌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方法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儒家论文; 中国古代论文; 楷模论文; 社会论文; 道德教育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