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党员管理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边缘论文,探析论文,管理模式论文,党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1-0039-0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断向外围空间扩展,在扩展的过程中城乡的相互作用不断增强,这样在城市郊区就出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型地域实体——城市边缘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具有城市的特征和乡村的痕迹,同时又具有自己的新特征。作为基层党建的新领域——城市边缘区党建面临诸多新问题,特别是城市边缘区党员管理模式的探索不仅是城市边缘区面临的一个新任务,也是新时期党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市边缘区党员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点
城市边缘区,就是“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区域的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转换过程中,区域性质和区域形态发生变化,区域空间二元结构也发生变化。不管是通过近域扩散、线性扩散,还是跳跃扩散,在传统的核心外围二元结构基础上出现了城市要素逐渐过渡,彼此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功能互补明显,性质上既不同于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的独特的地域空间结构。”[1](P5382)由于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人口混居的地带,随着城乡的相互融合,它也逐渐显露出独具的特点。
1.城市边缘区的人口具有流动人口集中的特点。这主要是城市进程加快导致人口迁移的结果。“由于城乡差别存在,人们总是期望进入城区,但政府对进入城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城区的人口采取较严格的限制政策,或严格审批迁入资格,或采取征收较高的城市建设费等经济手段,使不少试图迁入城市的人口被滤出而留在相对较发达,且离城区近的内边缘带。”[2](P23)还有大量涌进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已经饱和,他们又不能跑回农村居住,就只能暂住在离市区较近的城市边缘地带。这样,城市边缘区逐渐成了流动人口集中的重要场所。
2.城市边缘区的文化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城市边缘区的居民在文化程度、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等存在着较大差异,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不同于城市的居民,也不同于乡村的居民,再加上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使得城市边缘区的景观出现了不少土洋结合的现象。例如一些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特色景观与乡村传统的祠堂、庙宇同时出现,有的甚至将两者融为一体,既失去了乡土风貌,也没模仿到城市的影子。
3.城市边缘区的行政管理呈现出二元特征。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与乡村相互交错结合的一个特殊性地区,它是由原有城市的部分、刚刚起步的城市化的部分和郊区农村的部分这三种类型的发展区域组成。因此它同时具有城乡不同的管理结构。“城市社区行政管理一般分为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三级,而农村一般分为县(郊县)——乡、镇——村民委员会三级。”城市边缘区则表现为二元特征,存在着区——镇——村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和区——街道办事处——村、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两种管理模式并存叠置现象。”[3](P12)
(二)城市边缘区党员管理面临的挑战
1.城市边缘区党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迅速适应过渡社区党组织职能向服务和管理职能的转变,给党员管理带来新的挑战。由于城市边缘区的党员大部分都是从农村过渡而来的,他们长时间受着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农村党建思维定式根深蒂固,工作方式也极其传统化,而且党员年龄老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初中或小学水平的党员占到相当比例,与城市社区的党员有很大差距。可以说党员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与不断拓展的城市边缘区党建已不相适应。许多党员对于理论问题知之甚少或知之不深,缺乏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外,党组织的活动范围狭小,主要限于本单位,围绕本单位的中心开展工作,党员队伍主要由在职党员以及部分离退休党员组成,并且与党组织之间有归属关系,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单位党建工作方式。这决定了他们不能迅速适应党组织职能向服务和管理职能的转变,很难完成城市边缘区党员管理的过渡转变工作。
2.城市边缘区出现大量的“隐形党员”和“口袋党员”,他们长时期游历在党组织之外,给党员管理带来新的挑战。由于城市边缘区具有流动人口集中的特点,使得其社区内党员的组织关系出现不确定、随意性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党员的组织关系没有从原单位迁出,有的考虑迁出会影响既得利益,有的属于停薪留职,自然不会去转迁。这些党员在新的工作岗位要么不参加组织活动,要么就临时挂靠。第二种是一些个体户党员,由于其流动性强,组织设置又往往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没有支部设置,难以吸纳和接受个体户党员,这就使得很多个体户党员长期处于无组织管理的散漫状态。有些地方有支部也不能迁入,因为一些基层党组织习惯于管理组织关系在本单位的党员,而不重视对外来党员的管理。有些地方、单位对外来的个体户党员一概不接纳。第三种是少数党员离岗、下岗、转岗成为个体户以后,也不愿把自己的党员身份亮出来,认为这是暂时的,最终还要回原地、原单位,组织关系无关紧要,所以这导致个体户党员队伍中出现了数量不少的“隐性”或“口袋”党员。如何解决和管理好这些党员,使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党组织,将成为党员管理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3.城市边缘区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的僵化给党员管理带来新挑战。城市边缘区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大,党员管理难度较大。从企业分流出来的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退休党员,部队转复军人自主择业和院校毕业生中的党员以及大量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都陆续转入地方管理,使城市社区基层党员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情况使得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保持先进性有其局限性,给边缘区党组织掌握、开展活动、教育管理带来新的难度。“一些社区党组织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形式比较单一。党组织在如何开展服务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方面,与城市社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4]
二、当前城市边缘区党员及党员管理现状
(一)当前城市边缘区党员现状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就业分配方式的变化,城市边缘区党员在结构和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边缘区党员的类型多元化。近年来,城市边缘区党员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数量上由少向多迅猛增长,在类型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从企业分流出来的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退休党员、大量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以及在职的一些边缘区党员都陆续转入地方管理,使边缘区基层党员队伍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现象,并且党员的职业类型也呈现多元化倾向。
2.城市边缘区党员年龄结构的老龄化。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辛村为例[5](P55):
通过对上面资料的分析,我们知道大辛村党总支设有两个支部,党员共398人,其中60岁以上的有230人,占支部总人数的60%,可以看出过渡社区党员老龄化的趋势明显,流动党员,口袋党员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城市边缘区党员队伍老龄化现象具有历史必然性。
3.城市边缘区党员思想观念保守化。具体表现在:离退休党员的组织观念淡漠,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和党组织脱离了关系,没有积极主动的热情,对党组织生活不闻不问,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一些在职党员对社区内党组织的工作缺乏深刻的认识,主观上不太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下岗失业的党员存在着既对现状不满又渴望得到党组织关怀的矛盾心里,他们总是处在自闭的环境中不愿向党组织透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思想很保守;新经济组织的一些党员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组织观、纪律观不强。
4.城市边缘区党员整体政治素质不高。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初中或高中文化的党员占到了大多数,而且处在城市边缘地带,很难受到高层次文化思想的熏陶,他们的政治素质、修养与城市社区党员相比有一定差距。一些党员政治热情不高,对于边缘区内开展的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不感兴趣,甚至采取观望态度,有少数党员长期不参加党组织活动。有一些党员缺乏责任感,他们认为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主要是领导干部的责任,因而,他们不愿意参加党组织的工作,有的即使接受了党组织的任务也是敷衍了事,不能很好的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
(二)当前城市边缘区党员管理现状
1.城市边缘区在职党员的管理成为新的矛盾点。一直以来,我们对城市边缘区党员管理工作实行垂直单一、自我循环的管理体制,党组织只按党员组织关系的归属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党的组织关系在哪就由哪里管理的思维定势和工作习惯。而且,对在职党员管理的范围仅仅限制在工作时间之内,其他时间则疏于教育管理。区内党组织认为在职党员党的关系不在社区,不好管理,把它当作份外事情,联系的积极性也不高。还有相当数量的在职党员不愿参与边缘区建设,这些在职党员有的怕“事”,有的放不下架子,不愿与居民党员和区内干部打交道。还有一些党员的居住地与单位驻地不在同一社区,协调的难度也较大。总之,激励边缘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
2.城市边缘区离退休党员管理成为新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日趋深化,随着社会中介机构的逐步发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城市传统的‘单位人’正在向‘社会人’回归。”[6](P14)一方面,一些离退休党员从原来的单位中分离出来,虽然这些离退休职工党员组织关系转入了边缘社区党组织,但大多数党员的人事档案、劳资关系等仍由原单位管理,这部分党员过去与社区基本上不打交道,遇到事情他们还是依靠原来单位解决,不愿与边缘区党组织沟通、接触。另一方面,大部分离退休党员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在支部活动讨论一些重要问题时,由于到会人数达不到党章规定的要求而往往无法表决,有的即使参加了,也因对具体情况缺乏了解,难以准确地发表意见,从而降低了组织生活的质量。
3.城市边缘区流动党员管理成为新难点。随着党建环境的变化,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的增多,流动党员的管理成了城市边缘区党员管理和教育的薄弱环节,流动党员的管理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流动党员无法计算。流动党员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人员分布不平衡,流动性强,党员的流入和流出缺乏有效的接转手续,社区党组织只能对已表明身份的这一部分流动党员进行统计、管理,而对不表露身份的党员,在掌握情况方面存在困难,缺乏有效的验证管理手段。二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流动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使党组织无法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是否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也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在流动党员中也包含着一些下岗职工党员,他们是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的人员,对他们的管理已引起各级党委特别是企业党组织的高度重视。他们分散在各地,党组织和他们的联系比较困难,有的党员再就业后由于工作时间或工作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回到原企业参加党组织生活,使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比较薄弱。如:党组织对下岗党员的工作、生活现状不甚了解,难以保证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难以保证其按时交纳党费,使得党组织对他们无法管理,放任自流;还有对于下岗党员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或行为,党组织难以开展批评教育。不敢对党员提出做群众表率的要求,甚至对他们姑息迁就。三是,流动党员很难在边缘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部分流动党员往往单位不固定、时间不确定、生活不稳定,使得社区党组织经常不知道或不能准确知道这些党员在哪里、在做什么,而这些党员往往又不主动与社区党组织联系,党性观念淡薄,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他们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不发挥积极作用,尽管他们为数不多,但对党组织的整体产生了不良影响。
4.城市边缘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员管理成为新课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在改革开放中,城市边缘区内涌现了一大批新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同时在这些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中有不少同志是党员。这些非公经济组织以追求经济利益为重点,有些企业认为开展和组织党建工作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对非公党建工作抱着“无所谓”态度,认为不抓党建企业照样发展,对非公企业党员教育工作缺乏指导和督促。这些党员对自己要求也不严格,组织观念淡漠,政治热情冷却,抱着我出来就是赚钱的想法,不愿处在党组织的监督管理之下。另外,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工作存在制度不够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现象,并且非公经济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存在重视不够,人员不足、难稳定、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在这样的企业里对于党员的教育管理将会面临很多困难,如何妥善处理好城市边缘区内非公经济组织党员教育管理问题将成为党建一项新课题。
三、创新城市边缘区党员管理新模式
对城市边缘区党员教育管理,要积极探索“分类设置、分别管理、分层教育”的新模式,将边缘区党员分为在职党员、离退休职工党员、流动党员、非公经济组织党员四大类。按照四大类分别组建支部,针对四大类党员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管理。
1.对在职党员的管理。对城市边缘区在职职工党员要实行“监督化”的管理。边缘区党组织要逐步完善在职党员登记制度、党员志愿者制度、评比表彰制度,做好党员参加社区活动的登记记录工作,认真填写区委组织部统一下发的《在职职工党员双向联系册》,每半年要对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并及时将总结情况报告街工委,边缘区党组织或街工委对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每年要定期向其所在单位进行反馈。区属单位党组织要将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情况作为评议党员、评选先进、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于积极参加社区各种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党员,各单位和社区党组织要及时进行表扬,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各单位在评选先进和对在职党员提拔使用时,要事先征求社区党组织的意见。使党员在“八小时”之内当先锋,“八小时”之外做模范,形成“工作时间单位管、业余时间社区管”的党员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在职职工党员单位和社区双重管理的目标。边缘区党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位党建对在职党员业余时间内教育管理上的不足,并且充分发挥边缘区党组织的监督职能,要尽快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使在职党员公开自己的身份,接受党组织和居民的监督,发挥在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凝聚人心的作用。
2.对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对离退休职工党员,边缘区党组织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和情况,从政治上鼓励他们,从思想、生活上关心他们,举办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科普活动,鼓励他们参加边缘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社会经验丰富、热心公益事业的优势。例如组织文化水平较高、积极热心的老党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协助年轻党员定期走访群众,调解邻里纠纷、化解群众难题;组织有才能的党员发挥他们的专长,参与社区的各项便民服务活动;组织有文艺爱好的党员带头组建一些社团,比如文化宣传队、秧歌队、老年健身队等文体队伍,在节假日期间可以开展演出活动。总之,建立边缘区党员责任区,安排合适的岗位让离退休党员发挥他们的“余热”,不仅让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确保了这些党员在社区内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构建出一个和谐社区的景象。
3.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是城市边缘区党建的一个难题。要充分考虑城市边缘区流动党员的工作、学习地点变化大、流动性强、联系方式变化频繁等特点,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状态,对他们采取灵活多样的管理形式,以实现有效的管理。例如:对边缘区内流动党员人员比较分散、工作不固定的特点,实行流动党员登记卡制度,做好普查工作,对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去向、发挥作用等情况进行登记,随时掌握其动态,还要建立边缘区流动党员党支部,将流动党员组织起来,选择合适的时机,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知识,提高流动党员的思想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并且还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使流动党员定时向所在支部汇报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并积极向边缘区支部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保证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党组织要求不脱节,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带动和影响周围群众。特别是对流动党员中下岗人员的管理,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爱护下岗职工党员,积极为他们寻找和创造再就业机会。针对下岗职工党员活动缺乏规律性的特点,要实行集中学习,补课的制度,帮助他们转换择业观念,提高再就业能力,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并且还要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还要建立一个边缘区下岗职工档案册,社区党组织对失业党员的资料实行建档管理,以便于用人单位及时掌握失业人员的信息,为其提供再就业的机会。通过各种制度和活动使流动党员在城市边缘区的党建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4.对非公经济组织党员的管理。“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的最基本要素。党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非公企业党的活动能否正常、党组织先锋作用和党员模范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直接关系着非公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形象。”[7]所以要加强对城市边缘区非公经济组织党员的管理。首先要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的思想认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树立“服务、促进、引导”的党组织功能理念,进一步增强非公经济党员的党性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健全边缘区内管理机制和教育机制。例如:为每个非公经济组织组建一个党组织,确保每个党员都有隶属于自己的组织。结合企业的生产生活实际,对党员进行考核,民主评议,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关心帮助结合起来,在帮助党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工作能力的同时,对生活困难、工作不顺心的党员及时给予帮助,坚持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党员的心中。
积极探索城市边缘区党员管理模式,努力完成城市边缘区党建的各项任务,这不仅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了党的执政水平,更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09-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