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年县东杨庄总校梅肖叶
提问是课堂教学方法的一种,也是教师比较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语文提问设计
那么,如何设计小学语文提问呢?
1 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提问艺术的运用,小的方面说是服务于教学,大的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手段。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减少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现象的发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作用有:.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一堂课从头到尾没有提问,只有教师无休止地讲解,这堂课肯定是一堂失败的“满堂灌”课。而课上进行恰当的提问,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刺激的程度和效果远远超出教师的一般讲解。课堂教学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顺利开展,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
引起注意,启发思维。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无疑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减少上课“思想开小差”现象的发生,同时思维得到训练。
2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究竟如何捕捉时机,才能走出以上误区呢?具体地说,要循序渐进,学会倾听,适应变化,面向全体,同时要把握“准、趣、新、推”四个原则:淤准。指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于趣。指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盂新。指课堂提问要富含新意。榆推。指课堂提问要深入浅出。
合理的问题设计和指导,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扩展思维,一定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小学语文提问设计的方法举例疏导提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的梗概,记叙的要素,作者的写作目的等,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铺垫和准备。多用于初读课文时。
联想提问。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言未尽意的句段,撞钟式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就需要针对此空白进行补白训练,设计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提问,加深对文章含义的理解。
比较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弄清楚难理解的词句,了解句子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多用于精读课文,适合气氛不够活跃的课堂情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过江南岸”,用哪个词更能把江南冬去春来的情景表达的生动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小学语文提问的技巧提问要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文章的教学目标,紧扣重点,抓住难点。针对重点、难点提出的问题,犹如写文章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脆利落。
抓住机会,设置问题,富于启发性。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设置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上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提问要有曲折性,能引人入胜。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他们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善于变“直问”为“曲问”。所谓“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学生的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面找思维的切入点。如:教师可教会学生变“是什么”为形式的“直问”为“怎么是”或“为什么是”为形式的“曲问”,使他们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答案。
提问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以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注意提问的语言表述。首先,教师要根据自己对学生回答的预期,在问题中对学生寻找和表达答案的思路做出明确的提示。其次,尽量减少封闭型的提问。最典型的就是“是不是”、“好不好”、“对吗?”等问题。这样的提问在一些引导注意或表示过渡的环节少量采用,还是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无意识地用得过多。
还有一类提问,如“你能……吗?”教师经常采用,从教学实践看,教师期待的回答不是直接针对该问题的“能”或“不能”,而是要求学生将问题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回答出来。比如,“你知道他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吗?”教师期待的回答不是“知道”或“不知道”,而是想让学生把课文提到的成功的过程和原因讲述出来。从这个角度,这样提问还不如直接要求学生说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根据文章写的内容,他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另外,一些研究者指出,像“你能……吗?”“你会……吗?”之类的提问还可能被学生理解为教师不能肯定他们知道答案,由此影响他们参与课堂提问和积极思考的动力。为此教师要慎用这样的提问。
论文作者:梅肖叶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思维论文; 语文课堂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新疆教育》2013年第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