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编研: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史论文,新领域论文,史研究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4)04-0107-06
校史即学校的历史,校史编研顾名思义就是对学校的历史进行编写和研究。这项工作
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了许多学校的重视,尤其是高等学校普遍设立有“校史编辑室”,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全国编研队伍已过千人,出版了大量的编研成果,丰富了中国 史的研究内容,形成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一、校史编研是一项新兴的史学研究
1.校史编研是一件新生事物
校史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换言之没有学校的历史就没有校史研究,而我国的近代学校 教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帝国主义列强逼 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国人开始探求拒敌强国之方 略,有识之士提出“师夷之长计以制夷”。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的“船坚炮 利”,学习外国的工业贸易,同时引进西学,兴办新式学校。1860年,恭亲王奕在给清帝的奏折中说:“查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辩 ,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1]1862年奕又上奏开办外国语学校。是年, 经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开设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京师同文馆的开办标志着我 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始。[1]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则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诞生的。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这次失败不是输给西方列强,而是输给同是东方国家 的近邻——日本。面对一个泱泱大国败在弹丸之地的日本枪炮之下的惨痛教训,大清帝 国朝野震惊,国民激愤。举国上下无不在总结失败原因,积极寻求图强救国之路。维新 派提出改制、民主维新,认为中国衰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不良、学术落后,救亡之道 应从改良教育入手。1895年10月2日,经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北洋大学堂”在天津成立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肇始。[2]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 至今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其历史较短。加之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出现到“文化大革命” 以前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学校更是动荡频繁。史学研究需要时间 的积累和史实的沉淀,因此,从时间和空间上造成了校史是一块新生的、未被开垦的处 女地。过去一些院校也曾经编写过一些学校介绍之类的宣传材料,一些个人曾发表过为 数不多的有关介绍学校的文章,但是都没有将学校的历史编写与研究作为专门的史学研 究,没有专门的研究人员和专门的研究机构,更没有设立校史研究的学科和开设校史课 程,校史研究基本上是一处空白。校史的编写与研究是改革开放以后近20年才出现的新 事物。1984年,国家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所有“文化大革命”以前建立的高等院 校着手组织力量编写校史,于是,建校时间较长的高校纷纷成立了校史编辑室,组织人 员开展校史的编写与研究工作。1988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高等学校校史研讨会,成立 了全国高校校史编研的学术团体“全国高等学校校史研究会”。与此同时,在国家的组 织下,各省市新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也掀起了热潮。各省市在编纂地方志、教育志的同时 ,向所在地的高校下达了编纂高校史志的任务。这时,省市党史工作部门又下达了编写 高校党史、组织史的任务。从此,全国高等学校编史修志工作普遍开展起来。随着各省 市地方志的编写,校史编纂又涉及部分中学和一些历史悠久、知名度较高的小学,由此 校史编研涉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各级学校。许多学校成立了固定的编研机构,有稳定的编 研队伍,成为一项长期的研究任务。
2.校史编研是一个新兴的史学研究领域
校史编研是一个新的史学研究领域,不仅是指这项工作开展的时间短,同时也是指其 研究环境与条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新。
首先是校史研究的研究环境与条件新。校史研究是应运而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环 境和条件下、尤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旧中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学 校教育始终处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虽然一些学校办学有传统、有特色,但是学校教育 尚且举步维艰,校史研究更无法开展。建国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 高潮的掀起,学校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数量和规模大大增加,教育质量和水平 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但是,学校也是受政治运动冲击最频繁的领域。“文化大革命”时 期学校成为重灾区,正常的教学秩序都无法维持,校史研究更无从谈起。“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下,学校 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共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后,学校教育进入 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教育活动空前活跃,教育内容空前丰富,教育成果空前丰硕。 盛世修史,正是国家的安定进步和持续发展为校史研究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机会,提供 了丰富的研究内容,为校史研究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优越的条件。
其次是研究对象新。学校教育在我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其高速发展期是在改革开放 以后的这20年。在当代中国,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结构中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力的部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教育跨入 了一个新的时期。《决定》提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 文化的重大任务。”“重点学科比较集中的学校,将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 研究中心。”[3]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指导下 ,学校教育走在了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前列。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科教兴国 ”的发展战略,将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教育进入了蓬勃的发展 期。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 大学,培养跨世纪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这是跨世纪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中共 中央不断适时的提出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促进教育不断与时俱进,尤其是作为教育事 业核心和骨干力量的学校教育,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学校教育这种日新月异的发展变 化,为校史编研提供了全新的对象。
再次是研究内容新。新的世纪是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世纪,站在发展前沿的是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是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汇集地,又是面向社会发展 的辐射源。高等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而且是高新技术的产生地、是新产品的研 发地。不仅具有教育功能、文化功能,而且具有经济功能和管理功能,其自身是一个集 众多功能为一体的“小社会”,是社会结构中最为先进的部分。同时,高等学校又用自 身的优势与社会结合,联系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这些 鲜活而又丰富的实践成果,为校史的编写与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内容。
研究方法新。高等学校是新的学术成果和新的科技成果的重要产生地之一,新的学术 成果、新的科技方法可以及时借鉴和借用到校史编研工作中来,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办学成果的量化研究、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进行学校结构的系统 研究、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不同学校间的对比研究,等等。
新的研究环境与条件、新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新的研究队伍与方法,必然会取得新的 研究成果。近年来校史研究的成果相当丰硕,有史书、志书、大事记、有编年史、专门 史(如学科史)、人物传记,等等,发表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然而,校史作为一个新的 史学研究领域,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工作还只是刚刚起步,校史这块肥沃的土地还有 待我们去耕耘和收获。
此外,从比较的角度分析校史研究,更可以看清楚这是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与校 史研究交叉较多的史学门类有教育史和地方史志。将校史与教育史做比较可以发现,校 史研究不同于教育史研究。教育史研究是指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的历史的研究,它所限 定的研究范围是“教育活动”,研究内容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生、沿革与发展 。而校史研究,是指在特定的学校范围内人们所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历史。当然,教育功 能是校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点上它与教育史有交叉和重合。但是,它不仅局限于 教育活动的研究,这又是与教育史研究的区别。
校史研究也不同于方志史研究。学校不是一级政府,但学校是一个基层的事业管理单 元。尤其是大学,具有完备的组织机构,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社会”。因此,地方史 志办将校史校志的编研列入地方史志的编研内容。认为它是具有行业特点的社会基层事 业管理单位。但是,虽然学校办学地址在某一地区,但不一定属于这一地区管理。尤其 是我国许多重点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而且这些大学联系广泛,作用与影响不只局 限于某个地区,而是扩展到国家与世界,又宽泛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因此对 于它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一地区史的研究范围。
无论是教育史研究,还是地方史志研究,校史编研与其相比都有其相同点和差异点, 同时又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这就构成了校史编研的特殊性,即产生了当代史研究的一 个新兴领域——校史。
校史是否是史学的一个门类,我们认为校史具备了史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其一,研究 对象明确——作为个体的一所学校,即人类活动的一定的社会范畴;其二,研究内容明 确——在该学校这个特定范围内人们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历史;其三,研究时间明确—— 从该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乃至结束;其四,校史编研适用史学研究的各种方法,包括通史 、断代史、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其五,与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时 间范围相一致,校史研究的时间重点是在当代,滞后于现实,但又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 ;其六,从内涵上分析,校史的功能也符合现今编史修志提出的:存史、资政、育人的 作用。校史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史学研究的新领域。
3.校史编研是一处新开掘的史学矿藏
首先,可供编研的资源优越。学校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密集、史料和信息密集的地 方。许多人类最先进的文化、思想、科技成果,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学校。学校既是社 会的缩影,又集中了社会最精华的部分,为校史的编研提供了丰富的和高质量的信息。
其次,编史是一种人类资源的储备。校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历史记录,有着很高的 资源价值。如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天津大学(北洋大学),近年编辑出版了校史一、 二卷和资料,并出版了《百年办学丛书》共约260万字,记录了这所百年高校的创立与 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所高校的校史,可以管中窥豹,生动地了解到中国近代高校教育 百年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再如北京大学出版了几百万字的《北京大学史料》, 揭示了中国第一所综合大学和中国第一个教育管理机构的演进过程。近年来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众多学校,陆续出版了上百部校 史和资料,极其丰富、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历史长卷。这无疑为中 华史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再次,校史编研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史志专著,如《山西大学百年校史》、《复旦大 学志》、《华东师范大学大事记》、《西北大学史稿》等。有专门史的研究,包括学校 党史、组织史、学运史等,如厦门大学编写的《永恒的浮标》、北京大学编写的《北大 英烈》、北京师范大学学运史《一二·九运动与北平师大》等。有专业史的研究,包括 高等工程学校史、高等师范学校史;院系史,如天津大学机械系史、建筑系史等;学科 史,如物理学科史、化学学科史等。有专题史的研究,如潘懋元先生“福建船政学堂的 历史地位与中西文化交流”、司国安先生“十七年学校领导体制的回顾与反思”、李玉 文先生“山西大学堂史考”、凌安谷先生“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史实”等。有学校教育思 想与人物的研究,如“孙中山创立国立广东大学的功绩”、“夏坚白与同济大学”、“ 杨秀峰师范教育思想初探”等等。还有学校科研史的研究,校友名录、校友名典等等, 以及对于校史编研的史论、史评,如“校史研究功能初析”、“校史资源的德育功能” 等等,并出版了校史编研论文集《学府史论》。由于校史编研选题层次较高,成果水平 较高,有些被列入国家和省市的“九五”、“十五”的社会科学或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有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或省市级学术成果奖。
二、校史编研是一项与科教兴国紧密相连的史学研究
校史编研在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和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中,日益发挥着存史 、资政、育人、凝聚、交流等作用。
1.借鉴历史,指导现行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大学是我国发 展高科技和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史中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是其编研的主要内 容。解放初期,大学以教学为主,少有科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以后,大学增加了应 用性研究,随后在一些重点大学中科研工作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科研进入了 一个空前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如今大学中的科研已经成为国家科研的一支重要的骨干力 量。校史中关于学校科研发展史的研究,为今后大学科研乃至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 了借鉴。再如,人才培养。解放以前,以学习西方教育经验为主,实行人才的宽泛培养 ,提倡知识传授的广博。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按照专业培养人才,提倡知识传 授的专一;改革开放以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提倡本科培养在“专”基础上 的“博”,研究生培养在“博”基础上的“精”,形成了高等教育多层次的培养结构。 校史中关于人才培养史的研究,对于增强我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无疑是十分宝贵 的经验。从宏观上看解放前我国高等教育重文轻理,大学里科系设置的数量是文科多于 理工科,培养学生的数量也是文科多于理工科,这与当时我国民族工业不发达、经济落 后、国力贫弱相一致。建国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理工、农、医类学校 ,形成了大批专门类学校。改革开放以后,面对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又开始合并专门 类学校,向综合类学校发展。建国后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有经验也有教训,校史中关于高 校学科结构的研究,对于21世纪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布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总之 ,校史研究对于今后学校教育的发展,乃至“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 义。因为,我国的特点是:国家是方针、政策的决策者,学校则是具体的实施者。高等 学校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是对于国家方针、政策的检验和落实。国家则 必须通过这种检验来验证和调整使其不断完善。学校的实践过程形成了学校的历史,而 具体研究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与得失,则是校史编研工作的主要任务。
2.贡献社会,互动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解放前的大学相对封闭,主 要是培养人才,与社会交流甚少。解放后曾一度强调大学师生要下厂下乡与工农相结合 ,但重点是为了通过与工农结合改造教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素质。改革开放以后,进 行现代化建设,社会需要知识、科技和人才。大学凭借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开始和社会 的全方位的结合。它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发生着互动和影响。 大学对于社会的作用与贡献越来越大。研究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反映一所大学在所在地 的作用、影响、优势和潜能,也是校史编研的内容之一。它为社会提供了认识大学的工 具,提供了打开大学之门的钥匙。因此,校史编研不仅是学校内部的需要,也是社会的 需要,是整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3.弘扬校风,优育人才
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教书育人,而育人也是校史编研的任务,更是校史的功能。一 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总结这一办学的宝贵 财富,弘扬优良的校风、学风,对于今天的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天津南开中学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爱国、乐群、敬业、科学、创新”的南开精神和“允公 允能,日新又新”的校训,培养出的杰出人才如群星灿烂。如新中国的两代总理周恩来 、温家宝。著名校友有:邹家华、林枫、吴阶平、范文澜、梅贻琦、曹禺、老舍、周汝 昌、杨石先、王大中等几十人。编写南开中学校史用以教育学生,无疑是最生动的教材 。现在有些学校将校史列入了学生的选修课,有的作为新生入校后校长为学生上的第一 课。校史在教书育人中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校史编研是一项有着发展前途的新课题
虽然校史编研已经开展了20年的时间,但是作为史学研究仅仅是一个开始。
其一,校史研究工作本身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校史作为一个独立的史学门类,有待于 专业化、系统化,有待于产生更多的成果,校史也将随着学校的办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 发展。目前校史研究正在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纵向看,校史研究的内容更加细化,学 校管理史、学校教育思想史、学校学科结构史、学校留学史、学校研究生培养史等研究 ,校史研究正走向深入。横向看,校史研究的功能正在扩展,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史展 览馆”,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窗口,开设校史选修课,发挥校史的教育功能,甚至将校 史列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参谋决策的重要部门,与现实工作紧密结合。
其二,校史编研更有待于走出校门,成为中国史学界乃至社会关注和参与研究的课题 。同时校史编研的大量成果,可供其他史学研究参考。如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书时 ,编写的起点时间为1949年10月1日,忽略了建国以前相当一段时间进行的大量的筹备 建国的史实。而从京津冀陕及东北高校校史中,可以了解到更多有关1949年以前我党组 织大量的建国筹备工作的史料。这些校史内容对于今后建国史的修订无疑是很好的补充 。再如,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高校成为了国家的科研主力军之一,高等学校 的科研史,无疑是中华民族科研史的重要内容。校史可供其他史学研究借鉴的例子不胜 枚举。
其三,我国的校史研究要与国际接轨,与国际上先进学校的校史研究同步和共同发展 。我国的历史比西方悠久,但是近代学校教育的历史却比欧美国家短。同样,校史研究 开展的也比欧美院校晚。“美国的院校研究起源于校史研究”[4],产生于19世纪末, 在20世纪初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逐渐传到世界其他国家,现在已成为 一个国际性的现象。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精英教育进入大 众化教育,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开始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高等学校投资 渠道多样化等等。[5]面对这一发展,美国的校史研究开始从研究历史为重点转向研究 现实为重点,并在学校管理中发挥了参谋作用。美国的这一做法很快为国际上先进大学 所效法。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同样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 期,许多发展情况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高等院校的发展情况相类似。而我国高校的校史 研究也面临着从研究历史为重点转向研究现实为重点,研究当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史为重 点。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并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我国学校的校史研究,任务十 分艰巨。困难与机遇并存,在迎接挑战中发展,校史编研必将会有更大作为,也必将对 当代史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