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凋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最常用、最普遍的手段。通过提问与反馈,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一种期待心理、竞争心理,课堂提问就是抓住学生心理,指引学习方向,从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史上,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新教学模式下,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有必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研究。
一、历史课堂提问,要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对历史学科而言,要研究课标考纲、中考的题型、设问的方法和角度,让课堂提问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课标的要求看,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一般包括: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迁移、运用;史料的阅读、信息的提取,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评判史料;相关联知识的比较;由具体到抽象,概括、提取本质性的结论;分析从历史事件中得到的认识。而中考考查的也正是这些方面。从新课程模式看,一节课基本上都是被分割为几个环节:知识导学、重点讲解、典题分析、质疑讨论、课堂总结、巩固迁移等。课堂提问主要在知识导学与重点讲解部分。从历史学科本身看,历史学科要求的是再认过去、研究过去、获得启发。
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考虑,设计提问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设问应该着重解决:1.基础知识复述类。这类提问考察低层次的能力,只是让学生复述,明了知识要素。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要点。2.基础知识理解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阐释。如:孔子的“仁”、“礼”各是什么意思?相互关系?他的目的?3.史料信息提取类。补充史料,史论结合。例如出示孔子的一些言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展开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如“因材施教”、“重道轻利”等。4.比较设问。如在治国理念方面,诸子百家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分歧?5.概括提炼类设问。如通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学习,概括儒家思想基本特征。6.认识类设问。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还有弘扬价值?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二、课堂提问需要预设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的重难点。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课堂的激趣导学环节,唤起兴趣的提问很重要。在质疑讨论环节,主要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回避旁枝末节,不问低层次的“对不对”等问题。如就孔子的思想设计问题:“孔子到处游说,但到处碰壁,为什么孔子的主张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
2.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培养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强调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例如在百家争鸣小结阶段,设问:如果你是当时的国君,你会采纳哪一派的观点?如果用各家学派的观点来管理我们的班集体,各会出现怎样的现象?让你来管理班集体,你打算运用哪家的思想?
3.预设提问的方式。从发问的角度看,要考虑这样的几方面:是提一个人答还是集体回答?是层层推进的连锁提问还是单一提问?是针对好中差中的哪类学生提问?是即时回答解决,还是抛砖引玉唤起讨论学习?
从问题的角度看,还涉及预设什么类型的问题。问题类型包括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评价型问题,此外还有综合型问题。从所提问的内容看,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提问就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学生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导引学生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
三、具体操作方面,提问还要讲究技巧、讲究原则
1.把握提问时机。“不悱不启,不愤不发”说明了提问时机的重要性。时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切入时机;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提问的切入时机:一是学生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比如说学生自主完成基础知识导学后,就开始处于一种等待发挥状态;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满堂问”。教师在提问后,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机,留足学生发挥的时间。教师打断学生回答、抢着自答等提问方式都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留足时间、适当启发,学生会显示更多的自信,成就感明显增强。
2.面向全体,因材施问。学生在内心都存在渴望成功、被重视的要求,素质教育也特别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出现“遗忘的角落”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提问要面向全体,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选择恰当的提问对象,设计不同能力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
3.提问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好奇和求胜是儿童的天性,都是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思维的正诱因。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可适当运用“大胆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三是设计的问题多从学生的心理角度考虑。可通过“如果你处在……位置,你会怎样做”的方式,引领学生情境体验,唤起学生思维的共鸣。
4.及时给予点评。在学生经过思考、回答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是保持学习积极性所必需的。
论文作者:范玲丽 张翠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学生论文; 孔子论文; 设问论文; 课堂论文; 思维论文; 史料论文; 历史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7月总第2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