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若干疑难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事故论文,疑难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03(2002)01-0056-05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是实践中常见多发的一种犯罪,但理论上对该罪有关具体认定问 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司法实践中处理大量发生的重大劳动安全事故案件的需 要,因此,我们尝试着对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认定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 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一、如何认定本罪的主体范围
从《刑法》第135条的规定来看,本罪属于单位犯罪,即本罪的主体只能是工厂、矿山 、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中对重大劳动安全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 人员。
至于本罪中单位的范围,与重大责任事故罪中的单位完全一样,即包括工厂、矿山、 林场、建筑企业等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群众合伙经营组织和个体经营户。不管这些单 位是否公有制单位,是否依法成立,也不管这些单位是否以从事生产、作业活动为主业 ,即便某些企业、事业单位不以从事生产、作业活动为主业,但只要其中有从事生产、 作业活动的部门也包括在内。[1]
单位中对重大劳动安全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既包括单位中的直接管理、维护劳 动安全设施的人员,也包括单位中负责主管劳动安全设施的人员。至于这些人员是不是 单位的正式职工,是一直从事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工作的职工还是临时被安排从事 该工作的职工,对成为本罪的主体没有影响。这里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
第一,上述两类人员在不知道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从而存在发生人员伤亡事 故的隐患,同时也不知道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已经提出了本单位劳动安全设施不符 合国家规定及存在发生人员伤亡事故隐患的情况时,是否承担本罪的刑事责任?根据《 刑法》第135条的规定,要让该两类人员承担本罪的刑事责任,必须是劳动安全设施不 符合国家规定存在事故隐患并且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已经向他们提出该情况后,仍 然不采取措施排除事故隐患,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情形。那么,不管该两类人员事 实上是否知道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发生事故的隐患,只要其不知道这种 情况已经被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提出的,就不应要求他们承担本罪的刑事责任。当 然,也可能存在这样一些比较少见的情况,即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要向该两类人员 提出本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发生事故隐患的情况时,该两类人员 本来应当在工作岗位上值班,但是由于某种非正当的理由而不在,而使事故隐患没能被 该两类人员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并发生了重大伤亡的事故。客观而言,这种情况下该两 类人员对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但是,从《刑法》第135条的 规定来看,却无法对该两类人员追究本罪的刑事责任。这当然是刑法规定的不周全之处 ,有待于今后改进。
第二,有关主管单位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工作的负责人在已经向直接负责管理、 维护本单位劳动安全设施的人员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排除事故隐患作了安排后,后者并没 有执行或者没有按照要求执行,由此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应否承担本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前者担负的职责,其不仅负有安排后者对劳动安全设施进行具体管理、维护的职责 ,而且还负有对后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的职责。在其对后者的工作情况没有检查或 者虽然进行了检查但明知后者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进行工作而不管不顾的,他仍然对重 大伤亡事故的发生有不可推卸的刑事责任。当然,由于其并不是从事劳动安全设施管理 、维护具体工作的人员,因此,他对事故的发生仅负有次要的责任。如果他不仅安排后 者采取有力措施排除事故隐患,又进行了检查,且认为后者采取的措施已经足以排除事 故隐患,即便客观上后者采取的措施并不足以排除事故隐患,在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时, 也不宜要求他承担刑事责任。
二、如何理解本罪的主观方面
关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主观方面,刑法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即应当预见到自己不 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因为疏忽 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本罪主观上 对于造成的重大伤亡事故只能是过失,但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的不作为表现,可能是 故意,也可能是过失。”[2]第二种观点认为,本罪在主观上只能是过失,包括疏忽大 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但这是针对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危害后果而言 的。对于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行为人对事 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的行为而言,其主观态度就不一定是过失。相反,行为人对他人提 出的事故隐患的意见置之不理,严重不负责任,乃至于对事故隐患依旧不采取措施,从 主观态度上分析,只能是一种故意,而不能是过失。[3~4]第三种观点认为,“劳动安 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对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表现为故意,但对其危害后果的发生所 持的是过失的心理态度。”[4]
我们认为,将本罪的罪过形式限定为犯罪过失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将出于犯罪故意 而造成的重大劳动安全事故作为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或其他的故意犯罪处理,既有 利于切实贯彻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又能够遵循将客观方面性质相同的故意犯 罪和过失犯罪分别规定为不同的独立犯罪之科学的立法惯例。[1](P400)但是,本罪中 的过失究竟是仅限于过于自信的过失,还是同时也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呢?对于过失犯 罪而言,在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情形,行为人的主观上属于过于自 信的过失;在不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情形,行为人的主观上属于疏忽 大意的过失。从这一点来看,如果认为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中的行为人对本单位的劳动 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的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行为的态度只能是故意的话, 那么,本罪的罪过形式就只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不可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但这种 观点能否成立呢?如果要求单位中有关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的人员一接到有关 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提出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事故隐患的意见后,就应 即刻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话,由于行为人在得知本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 规定的意见时,确实是知道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就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那么,将本罪的罪过形式理解为仅限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完全合 理的。但是,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行为人并不能在一接到有关部门或者本单位职工 提出的意见以后即刻采取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施。如行为人当时确实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 要做,而不可能立即采取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施,但是在完成更重要的事情之后还来得及 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的情况下,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忘记了采取措施消除事故 隐患,以致发生了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对于这种情况,难道就不作为重大 劳动安全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了吗?恐怕这不是立法者的本意。而且如果对于疏忽大意 而没有采取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施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话,在某些 时候,就会为行为人提供一个很好的逃避罪责的借口,在司法机关无法证明其主观上对 没有采取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施是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时,就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从而 放纵了犯罪。因此,我们认为,第二、三种观点是不妥当的。
三、如何理解本罪中“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含义
所谓“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至少应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一开始装备的 劳动安全设施质量、性能等就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二是虽然一开始装备的劳动 安全设施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但是该设施或者是缺乏正常的管理和维护,或 者是使用时间比较长而使其原有质量、性能等降低等原因,从而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 标准。不管属于上述哪一种情况,只要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在该事故发生前正在 使用的某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事故隐患的情况造成的,就符合本罪这方 面的客观构成要素。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研究,即单位本来就没有装备劳动安全设施从 而使从事某项劳动存在发生伤亡事故隐患的,在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该单位 仍不装备劳动安全设施的,在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时是否以本罪论处?我们认为,对于哪 些情况的劳动应当装备劳动安全设施,国家基本上都或概括或明确地作了规定。对于已 经装备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事故隐患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时尚且要 以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论处,那么对于违反国家规定根本就没有装备劳动安全设施,由 此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在具备上述同样条件时却不以犯罪论处,显然没有道理。从 《刑法》第135条规定惩治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犯罪的精神上看,完全应当追究这种情况 下有关直接责任人员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刑事责任。但是,《刑法》第135条的规定 却无法包含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对于这种客观上危害社会的程度重于刑法规定的重大 劳动安全事故罪的行为,目前虽然不能以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可以 考虑适用《刑法》第134条的重大责任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只是,该种行为从实质上 与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完全一样,却要适用不同的罪名来进行刑法评价,毕竟存在着不 足,因此,在将来刑法修改时应当弥补这一缺陷。
四、如何理解本罪中“提出”的含义
根据《刑法》第135条的规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只有在本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 合国家规定而存在发生事故隐患的问题被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仍然不采取措 施,以致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才应当以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追 究刑事责任。因此,只有正确理解本罪中“提出”的有关问题,才能准确地认定本罪。 我们认为,正确理解本罪中的“提出”问题,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谁来“提出”
根据《刑法》第135条的规定,下面的部门或者个人可以向单位提出劳动安全设施不符 合国家规定而存在发生事故隐患的情况:
第一,有关部门。《劳动法》第85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依 法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 有权制止,并责令改正。”根据该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就属 于本罪中所要求的“有关部门”。具体来说,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的劳动行政部 门中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等有关安全工作监督、检查的部门。但是,本罪中所要求的部门 是否就仅限于上述部门呢?我们认为,如果企业、事业单位属于某一企业、事业单位的 子单位时,该企业、事业单位的上级单位中负责各子单位劳动安全设施等安全工作监督 、检查的部门,也应属于本罪中所要求的“有关部门”。
第二,单位职工。对于向有关负责劳动设施管理、维护职责的人员提出单位劳动安全 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事故隐患情况的职工,究竟是指单位中的哪些职工,刑法并没 有明确规定。根据《劳动法》第88条关于“任何组织和个人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 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的规定,本罪中所要求的职工的范围不应当有限定。即只要属于 单位职工,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职工,也不管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 事故隐患是否影响到该职工的安全,都有权向单位有关负责人员提出。这当然是出于充 分保障单位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单位财产等经济利益安全的考虑。
(二)提出的内容、方式是否有一定的要求
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的内容当然是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 事故隐患的情况。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要求提出的内容足够的明确、详 细?一般而言,只要有关部门或单位职工向单位中的有关负责劳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 的人员提出某项或某几项或者所有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存在发 生事故的隐患,就可以具备本罪“提出”的要素,不能要求有关部门或单位职工很详细 地说明具体情况。如果要求他们很详细地说明具体的情况,就会常常因为这些部门或者 单位职工不具有劳动安全保护方面的专门知识而使他们的“提出”不符合刑法的要求,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有关直接责任人员的犯罪行为,进而不利于督促单位中负责劳 动安全设施管理、维护的人员加强责任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当然,如果有关部门 或者单位职工仅泛泛地或一般性地向有关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单位劳动安全设施存在问 题的感觉,而根本不能作任何具体的说明,那么,就不宜把这种情况的“提出”视为本 罪所要求的“提出”。
至于“提出”的方式,刑法未作任何要求。因此,不管是以口头的方式提出,还是以 书面的方式提出;不管是当着有关直接责任人员的面提出,还是通过第三人转达或打电 话的方式提出;不管是专门为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问题提出,还是在谈其他 事情时顺便提出,都应认为是本罪中的“提出”。
(三)提出的问题是否与实际发生的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具有直接的联系
根据刑法规定的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各客观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是某些劳动安 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隐患,在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 后,有关直接责任人员仍然不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得力,并且客观上发生的伤亡事 故正是因为该项安全设施存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问题所造成的,才能让行为人负担刑事 责任。如果造成事故发生的不是有关部门或本单位职工提出的某项劳动安全设施存在的 问题,就不能让行为人负担本罪的刑事责任。这样看来,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的 问题必须与实际发生的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具有直接的联系,应当是刑法的 要求。
五、如何理解“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的含义
理解该问题,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事故隐患的含义
在本罪中,应当是指由于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而在客观上存在的 有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危险。如果不是由于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 ,而是由于其他原因而出现人员伤亡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危险,不属于本罪中的“事故隐 患”,如单位要求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某种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规章制度而出现的 发生人员伤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危险即是。
(二)采取措施的时间
从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避免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角度讲,有关直接责 任人员在接到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的单位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事故 隐患之后,如果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的话,就应该尽快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越快越好;如果当时确实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又不能安排其他人员的话,在重要的 事情完成之后,也应当尽快采取措施以消除事故隐患。因为,既然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 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着发生事故的隐患,那么该种事故什么时候发生,一般情况下是 无法把握的,可能过去很长时间才会发生,也可能很快就会发生,只有及早采取有力措 施,才可能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小。当然,也有例外。如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有 关直接责任人员没有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在客观上因此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 他严重后果时,也不宜让其承担本罪的刑事责任:其一,当时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他们客观上不可能再分身或者安排其他人员来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这实际上属于 义务冲突的问题。在义务冲突的情况下,优先履行重要的义务而不履行次要的义务是解 决义务冲突的一般原则。因此,有关直接责任人员没有采取措施的不作为行为即便造成 了本罪所要求的危害结果,也不应当让其承担刑事责任。其二,在有关直接责任人员接 到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而存在事故隐患后,客观 上没有能力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完全消除事故隐患的情况下,即使由此发生了重大伤亡事 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也不能要求其承担本罪的刑事责任。如矿井内排气设备发生故 障不能运转,瓦斯的浓度已严重超标,有关负责安全工作的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即开始采 取措施排除险情,但是,当时既来不及修理排气设备或更换新的排气设备,又无法通知 在矿井深处作业的工人,结果由于矿井内作业工人使用机器产生的火花引爆瓦斯,造成 矿井崩塌报废、工人被炸死的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要求有关负责安全工作 的人员承担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刑事责任。
(三)不采取措施的表现形式
从《刑法》第135条关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这一规定的表述来看,好像不采 取措施只限于有关责任人员根本不采取任何措施来消除事故隐患这样一种形式。但是, 从实质意义上看,刑法之所以规定“经有关部门提出后”这一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客 观方面构成要素,其中也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即要求有关直接责任人员在明知劳动安全 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标准而存在事故隐患的情况下,就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以消 除事故隐患,即便在客观上暂时不能使存在的事故隐患的劳动安全设施通过维修达到国 家规定的标准,或重新装备新的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劳动安全设施,宁可暂时让工人停 止劳动,也要避免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发生,这也属于采取了有效的消除事 故隐患的措施。否则,就使本罪的成立范围过于狭窄,既不利于对本罪有效地惩治和防 范,也不利于切实、充分地保障广大职工的人身安全和单位的财产等合法权益。因此, 我们认为,不采取措施的表现形式包括根本不采取任何行动来消除事故隐患和虽然采取 了一定措施,但是采取的措施不得力,不足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两种形式。
收稿日期:2001-11-10CK
[1]刘志伟,左坚卫.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疑难问题司法对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395-398.
[2]张明楷.刑法学(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588.
[3]叶高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罪与量刑[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429.
[4]欧阳涛,等.新刑法注释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252.
标签:刑法论文; 重大伤亡事故论文; 重大安全事故论文; 安全生产事故论文; 法律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重大过失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工作责任心论文; 法制论文; 事故隐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