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菌素生产工艺的研究

阿维菌素生产工艺的研究

彭柏林[1]2001年在《阿维菌素生产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阿维菌素链霉菌1107Ⅶ21—55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阿维菌素的发酵提取工艺,并探讨了影响阿维菌素生物合成的有关因素。 首先,对阿维菌素二级发酵中的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等进行了筛选。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二级发酵培养基配方能将阿维菌素B_1的发酵单位提高20%以上;阿维菌素B_1组分的比例提高5%以上。 以发酵单位为衡量标准,装料量为30ml/250ml叁角瓶的B_1发酵单位最高;以发酵指数为衡量标准,装料量为60ml/250ml叁角瓶的发酵指数最高;在二级发酵培养至72h时降温至26℃培养,阿维菌素B_1的发酵单位提高9.0%;通过发酵过程中补入适量的葡萄糖和酵母粉能将阿维菌素B_1的发酵单位提高25.0%。 在筛选后的二级发酵条件的基础上,又研究了阿维菌素的叁级发酵工艺条件。在发酵周期相同,装料相同的情况下,叁级发酵与二级发酵比较,叁级发酵阿维菌素B_1的发酵单位提高10%以上,阿维菌素B_1的发酵总亿提高20%以上。 以1107Ⅶ21—55为实验菌株,初步研究了阿维菌素生物合成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结果证明:阿维菌素B_1的生物合成能力与发酵液中还原糖的浓度、菌丝体中ATP含量有一定的关系。 在阿维菌素B_1的提取和纯化工艺的改进实验中,将湿菌丝体烘干处理至含水量为56.9~64.5%,然后用浓度为88%和75%的乙醇两次萃取,将两次乙醇萃取液减压浓缩至原体积的1/5后,进行结晶纯化,阿维菌素B_1的一次成品提取总收率比原工艺提高了6.0%以上,产品质量超过了国家质量标准。改进后的提取纯化工艺减少了乙醇的用量,割掉了大孔树脂和丙酮提取工序,显着降低了阿维菌素B_1的生产成本。

何栋栋[2]2011年在《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及生产工艺的优化》文中提出阿维菌素(Avermectins,AVMs),又称阿佛曼菌素,是一类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本论文运用紫外线、亚硝基胍诱变的方式对阿维菌素的出发菌株SDSLAV-1进行了诱变,筛选得到阿维菌素的高产菌株SDSLAV-02-01,发酵效价5095μg/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7%。根据阿维菌素次级代谢的特点,对阿维菌素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利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各种不同碳源、氮源对阿维菌素发酵水平的影响,根据摇瓶发酵结果选取玉米淀粉作为发酵培养基的主要碳源,选取高温黄豆饼粉作为阿维菌素发酵培养基的主要氮源,利用单因素、多水平实验研究了培养基配方中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对阿维菌素发酵水平的影响,最终优化得到了发酵培养基配方:玉米淀粉14.0%,高温黄豆饼粉2.5%,酵母粉1.0%,氯化钴0.002%,硫酸锰0.00024%,钼酸钠0.0023%,淀粉酶0.004%,碳酸钙0.03%,硫酸铵0.03%,GPE消泡剂0.1%,Xpj680消泡剂0.017%。优化后的培养基使平均发酵水平保持在5000μg/ml左右,比原工艺培养基发酵水平提高了8.4%。通过中试发酵罐发酵的方式对发酵工艺控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发酵罐的最适接种量为8%;通过分段控制通气量及搅拌转速的方式控制发酵溶氧;通过对补糖工艺的研究,确定了阿维菌素发酵罐发酵200h后开始以流加的方式对发酵罐补加高温灭菌玉米淀粉的新补糖工艺,采用补糖工艺的发酵单位达到5137μg/ml,比不补糖的发酵单位提高了4.1%。最后,通过对常用阿维菌素结晶溶剂的研究,比较了不同溶剂的去杂效果,确定了乙醇作为阿维菌素的结晶溶剂,同时优化一次结晶投料量比例为结晶母液与结晶溶剂体积比1:6,加热温度60℃,保温时间60分钟,然后采用降温结晶的方式,使阿维菌素的一次结晶工艺的收率达到75.25%,收率提高了2.7%。

扶海立[3]2014年在《厌氧—好氧-Fenton氧化工艺处理阿维菌素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维菌素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抗生素类杀虫杀螨剂,是由阿弗曼链霉菌天然发酵产生的8个组分组成的混合物,因其药效好、选择性好、可以杀灭的害虫种类广泛等特点,使其在农业领域内广泛应用,现已成为微生物农药的第一大品种。阿维菌素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臭味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残糖、挥发酸、菌丝体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少量的阿维菌素残留成分。阿维菌素废水是一种有机物污染负荷高,成分复杂,并含有生物抑制成分和较难完全被生物降解的污染物,是一种典型的高污染、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本试验采用厌氧-好氧-Fenton氧化联合工艺研究对阿维菌素废水处理能效,以SS等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整套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实验研究的结果表明:1、采用接种颗粒污泥的厌氧反应器处理阿维菌素废水。在中温(35±2℃)条件下,采用厌氧反应器处理阿维菌素废水,研究表明,当反应器稳定运行,进水COD浓度维持在6000m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从12h增加至48h,容积负荷约为3.00kgCOD/(m3·d),系统COD去除率可从28.6%提高到84.7%,出水COD<930mg/L,甲烷产气率稳定在0.4m3/kgCOD左右,出水可生化性(BOD5/COD)由原水的0.48下降至0.34。2、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厌氧反应器出水,接触氧化反应器采用好养活性污泥接种挂膜,37天达到设计负荷。在室温下,进水COD浓度为9OOmg/L左右,pH为7.5,溶解氧为4Omg/L,HRT在10h时,系统达到最优处理效果,此时COD去除率为52.5%,出水COD在43Omg/L以下,出水可生化性(BOD5/COD)由进一步下降至0.16。3、采用Fenton氧化/强化混凝处理接触氧化出水,通过正交及单因素试验得出Fenton氧化最佳处理条件为:pH为45, FeSO4-7H2O投加量为62.5mg/L, H2O2(30%)的投加量为3ml/L,反应时间为90min,在该反应条件下,COD去除率为69.2%,出水COD<136mg/L。Fenton试剂氧化后的出水调节pH至8.0左右,投加聚丙烯酰胺4.0mg/L,经强化混凝后,出水COD<105mg/L, SS<16mg/L。阿维菌素废水经Fenton/混凝处理后,出水可生化性(BOD5/COD)由原水的0.15进一步下降至0.08,出水BOD5下降至10mg/L以下。4、联合工艺对阿维菌素废水的COD和SS的总去除率均在98%及99%以上,出水COD及SS两项指标均远超GB21903-2008《发酵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5、采用该联合工艺处理阿维菌素废水的药剂成本为5.80元/吨,相对其他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该工艺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

张海健[4]2010年在《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原药结晶工艺优化》文中指出结晶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本文针对先正达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生产过程中产品颗粒较细、产品质量不能满足日本市场要求、结晶时间偏长等问题,对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生产结晶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结晶优化新工艺。采用对比试验方法研究了结晶浓度、苯甲酸醋酸丁酯溶液加料速度、结晶控温程序(降温速率和养晶时间)、搅拌速度、不良溶剂(析出剂)的加料量等结晶工艺控制条件对产品的质量、收率及批次耗用时间的影响,确定了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结晶优化操作条件。并经过中试(公斤试验)和大生产放大试验的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晶优化工艺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使得产品质量符合日本市场要求,并且提高了收率和产能,为公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胡国胜[5]2008年在《阿维菌素与叁种菊酯类农药复配微乳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阿维菌素为骨干药剂,分别与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进行复配,以桃蚜为试虫,采用共毒系数法对不同配比复配剂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确定最佳配比;通过相关辅助剂的筛选,配制出叁种复配微乳剂,建立了产品质量分析方法,最后对配制样品的田间药效进行了试验。现将主要研究方法及结果摘要如下:1最佳配比的筛选采用点滴法,以桃蚜为试虫对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对桃蚜的致死中量分别为1.03×10~(-5)μg/头、2.43×10~(-4)μg/头、2.45×10~(-4)μg/头、1.60×10~(-4)μg/头。将叁种复配剂的含量确定为5%,采用共毒系数法对阿维菌素与叁种菊酯类杀虫剂的最佳配比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除了5%阿维·高效氯氟氰-8#外,各个配方的共毒系数均达120以上,其复配效应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5%阿维·高效氯氟氰-2#(0.3%+4.7%)、5%阿维·高效氟氯氰-2#(0.3%+4.7%)、5%阿维·联苯-1#(0.2%+4.8%)具有最大共毒系数,分别为151.047、272.141、223.090,故确定以上叁种比例为最佳配比。2叁种复配微乳剂配方的确定在确定最佳配比的基础上,对微乳剂的辅助剂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叁种复配微乳剂的优选配方。(表1)3叁种复配微乳剂的质量标准和分析方法以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叁种复配微乳剂中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的含量。结果表明,在选定的测定条件下,有效成分的出峰面积与浓度间的线性关系良好,阿维菌素的标准偏差在0.001-0.003之间,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标准偏差分别为:0:020、0.014、0.019;阿维菌素的变异系数在0.363%-0.990%之间,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423%、0.297%、0.395%,表明所选择的分析条件稳定,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叁种复配微乳剂小试样中各有效成分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分别采用FAO、CIPAC、GB推荐的方法对乳液稳定性、微乳剂的pH值范围、热/冷贮稳定性、透明温度范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叁种复配微乳剂乳液稳定性良好,乳状液均匀,没有乳析物生成;5%阿维·高效氯氟氰微乳剂pH值范围在4.4-6.0,该产品中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热贮分解率分别为3.607%、4.229%;5%阿维·高效氟氯氰微乳剂pH值范围在4.6-5.8;该产品中阿维菌素和高效氟氯氰菊酯的热贮分解率分别为3.583%、4.142%;5%阿维·联苯微乳剂PH值范围在4.8-6.0;该产品中阿维菌素和联苯菊酯的热贮分解率分别为4.286%、3.557%,叁种微乳剂的分解率均小于5%,冷贮后无结晶析出,无分层现象;5%阿维·高效氯氟氰微乳剂、5%阿维·高效氟氯氰微乳剂、5%阿维·联苯微乳剂透明温度范围分别为-5℃-60℃、-2℃-56℃、-5℃-58℃。小试样的质量指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4田间药效试验参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就叁种复配微乳剂对甘蓝上桃蚜和菜青虫的田间药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叁种复配剂对桃蚜、菜青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叁种复配剂表现出良好的持效性和速效性,这与菊酯类药剂的速效性和阿维菌素的持效性较好的特点相吻合。建议5%阿维·高效氯氟氰微乳剂、5%阿维·高效氟氯氰微乳剂、5%阿维·联苯微乳剂在桃蚜防治中的推荐使用剂量依次分别为:360mL/hm~2-450mL/hm~2(2000-2500倍)、257mL/hm~2-300mL/hm~2(3000-3500倍)、300mL/hm~2-360mL/hm~2 (2500-3000倍);在菜青虫防治中的推荐使用剂量依次分别为:450mL/hm~2-600mL/hm~2 (1500-2000倍)、300mL/hm~2-360mL/hm~2(2500-3000倍)、360mL/hm~2-450mL/hm~2 (2000-2500倍)。

严可以, 弓爱君, 孙翠霞, 邱丽娜[6]2006年在《阿维菌素生产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阿维菌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杀灭动植物寄生虫的抗生素之一。对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培育、发酵培养基的优化以及产品的分离纯化进行了综述,指出阿维菌素是很有前景的一类低毒害生物农药。

陈万河[7]2008年在《阿维菌素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阿维菌素B_1a生产菌—除虫链霉菌(StreptomycesAvermitilis)AV005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阿维菌素生物合成的有关因素。首先,对种子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培养级数大于3级后,阿维菌素B_1a的生物合成能力将大幅下降,另外,最后一级种子的种龄也是影响阿维菌素B_1a生物合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然后,对发酵原料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发酵的较佳培养基组成为:淀粉12%,豆饼粉2.5%,酵母粉1%,氯化钴0.004%,碳酸钙0.08%;发酵培养液还原糖初始浓度控制在1-2%时对阿维菌素B_1a发酵有利。豆饼粉的颗粒度也是影响阿维菌素B_1a生物合成的重要因素。继而,对阿维菌素发酵过程中补糖方法进行了摸索,结果表明,当发酵培养至200 h左右时,采用先小后大的补糖速率流加葡萄糖,对阿维菌素B_1a生物合成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阿维菌素B_1a效价较不补糖工艺提高20%左右。最后,对阿维菌素发酵过程的搅拌方式和搅拌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前10 h和发酵200 h后停止搅拌,对阿维菌素发酵影响不大,但可节省过程能耗。另外,搅拌器采用CD-6和A-315型组合式搅拌器对阿维菌素发酵有很大的帮助,既提升了阿维菌素B_1a的效价单位,又节省能耗。

侯宏伟[8]2012年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的制剂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农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Av)因其在环境中易降解、残留低、高效广谱,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缺点是紫外光下易分解,在农田有效利用率降低。为了改善阿维菌素紫外光下分解快的缺点,研究了以蓝藻为载体的阿维菌素抗紫外缓释型水分散粒剂;使用新型的可降解增粘剂,制备了2%阿维菌素环保高粘型乳油剂,可以通过叶面黏附提高了农药在田间的使用效率。1.研制了以蓝藻为载体的阿维菌素抗紫外缓释剂。利用FT-IR,SEM和HPLC等对蓝藻和缓释剂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在防紫外实验中,样品经过4小时的紫外光照射,含有蓝藻的样品中Av残留量为62%,不含蓝藻的样品中Av残留量为39%。研究了蓝藻对阿维菌素的吸附行为,在异丙醇中的饱和吸附量可达到160.81mg/g,180min内可以达到吸附平衡。使用卡波姆树脂包衣蓝藻-阿维菌素粉制成抗紫外缓释剂,在乙醇/水(v:v=4:1)中研究其释放行为,发现药物的释放机制是Fickian扩散和骨架溶蚀的双重机制。缓释实验证明了包裹10%卡波姆树脂的抗紫外缓释剂具有很好的缓释功能,药物释放可达20天,累计释放率为51.8%。并利用阿维菌素抗紫外缓释剂和新型高分子分散剂SH-Q1制备了含量为5%的阿维菌素抗紫外缓释水分散粒剂,并对制剂质量进行了测试,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2.使用新型的可降解环保增粘剂SH-H制备了2%阿维菌素环保高粘型乳油剂,并对制剂质量进行测定,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和厂家要求,并优于对照剂型。在制剂中有机溶剂的含量降低至7%以下,使用的复配有机溶剂使成本更低,并且对作物和人畜无毒害、对环境无污染。解决了乳油剂高有机溶剂含量污染环境的老问题,使老剂型焕发新活力。3.本文的创新之处:a.使用了新型的生物吸附剂--蓝藻吸附阿维菌素,同时利用蓝藻吸收紫外线的能力,解决了阿维菌素紫外光分解快的问题;b.生物吸附剂--蓝藻的环境相容性好,可在环境中降解,并有利于作物生长;c.使用新型高分子分散剂SH-Q1和NNO复配制备阿维菌素抗紫外缓释型水分散粒剂,取得了很好的分散效果,制剂的悬浮率可达98.4%;d.使用新型的可降解环保增粘剂SH-H制备了阿维菌素环保高粘型乳油剂,降低了成本,并解决了乳油剂有机溶剂污染环境的问题。

杨洋[9]2014年在《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及生产工艺的优化》文中指出阿维菌素是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的酯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作物,本文通过运用紫外线、亚硝基胍诱变的方式对阿维菌素的出发菌株SDSLAV-1进行了诱变,筛选除了阿维菌素的高产菌株SDSLAV-02-01,其比出发菌株要高47%。

张荣荣[10]2010年在《阿维菌素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往往是以消耗资源和环境为代价,为了解决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提升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我国政府提出了“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将清洁生产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行动领域。而清洁生产审核作为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工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识别一般方法难以发现或容易忽视的问题,而且可以有针对性地研制改进措施,实现经济、环境共赢。制药行业多数是低利用、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在阿维菌素的生产过程中,因为生产的主要原料是淀粉、葡萄糖类物质,并辅以甲醇、甲苯等化学类物质,所以发酵液、提炼液等废水中的COD、氨氮等污染物浓度较高,废气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甲醇、甲苯挥发成分。此类废水的处理难度非常大,废气中的毒害成分会对生产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本论文以阿维菌素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法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查阅并综述了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查阅了阿维菌素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审核案例,针对山东某药业有限公司阿维菌素生产工艺和技术现状,研究了阿维菌素的清洁生产审核技术,解决了阿维菌素生产过程中能耗高、原辅材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阿维菌素的生产工艺,设置了监测点和监测项目,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对生产过程的物耗、能耗和水耗进行了实测,建立了物料平衡、能量平衡和水平衡。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生产过程的投入和产出的测定结果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耗、能耗和水耗问题,发现了生产过程产污、排污和物料流失的环节,并获得了流失量,能为阿维菌素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方法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2)由现场实测和建立的平衡分析可知,阿维菌素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为105.291 tce/m3/t,单位产品新鲜水消耗为436m3/t,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1.028 CODt/t,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尽管该企业的阿维菌素生产在国内属于较先进水平,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调查分析阿维菌素生产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过程和关键设备的分析,提出增加变频设施、增加尾气回收装置、改进发酵—提炼—烘干工艺等方案,单位产品综合电耗降低了3.226%,单位产品新鲜水耗降低了2.982%,有效的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物耗和水耗,并大量的减少了废水和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难度;(3)最后分析了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给阿维菌素生产企业带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阿维菌素清洁生产审核的评估方法,为企业推进清洁生产提供借鉴和动力,对同行业其他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有一定的指导或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阿维菌素生产工艺的研究[D]. 彭柏林. 沈阳药科大学. 2001

[2]. 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及生产工艺的优化[D]. 何栋栋. 天津大学. 2011

[3]. 厌氧—好氧-Fenton氧化工艺处理阿维菌素废水的研究[D]. 扶海立. 湖南农业大学. 2014

[4]. 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原药结晶工艺优化[D]. 张海健. 华东理工大学. 2010

[5]. 阿维菌素与叁种菊酯类农药复配微乳剂的研制[D]. 胡国胜. 西南大学. 2008

[6]. 阿维菌素生产工艺研究进展[J]. 严可以, 弓爱君, 孙翠霞, 邱丽娜. 现代化工. 2006

[7]. 阿维菌素发酵工艺的研究[D]. 陈万河. 浙江工业大学. 2008

[8]. 生物农药阿维菌素的制剂研究[D]. 侯宏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9]. 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及生产工艺的优化[J]. 杨洋.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

[10]. 阿维菌素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方法研究[D]. 张荣荣. 山东大学. 2010

标签:;  ;  ;  ;  ;  ;  

阿维菌素生产工艺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