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SP-D 和肺先天免疫防御

SP-A、SP-D 和肺先天免疫防御

一、SP-A、SP-D与肺部天然免疫防御(论文文献综述)

苏维娜,李晓晶,张丽丽,包志伟[1](2021)在《miR-214调控FGF9的表达参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泡Ⅱ型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免疫调控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miR-214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泡Ⅱ型细胞中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肺泡Ⅱ型细胞系A549,分别使用结核分枝杆菌疫苗株BCG和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感染A549细胞。对A549细胞进行分组,并进行H37Rv感染。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miR-214和FGF9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FGF9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中免疫相关因子SP-A、SP-D、TLR2和TLR4,炎症因子IL-10、TNF-α、TNF-γ、IL-1β和IL-8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成员PI3K、AKT、p-AKT的表达。结果和BCG相比,H37Rv感染后的A549细胞中miR-214表达升高,FGF9表达降低。和NC mimic+oe-NC组相比,miR-214 mimic+oe-NC组细胞SP-A、SP-D、IL-10含量显着降低,TLR2、TLR4、TNF-α、TNF-γ、IL-1β、IL-8含量显着升高,PI3K、AKT/p-AKT表达显着升高。NC mimic+oe-FGF9组SP-A、SP-D、IL-10含量显着升高,TLR2、TLR4、TNF-α、TNF-γ、IL-1β、IL-8含量显着降低,PI3K、AKT/p-AKT表达显着升高降低。和miR-214 mimic+oe-NC组相比,miR-214 mimic+oe-FGF9组SP-A、SP-D、IL-10含量显着升高,TLR2、TLR4、TNF-α、TNF-γ、IL-1β、IL-8含量显着降低,PI3K、AKT/p-AKT表达显着降低。结论 miR-214通过抑制FGF9的表达,进而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导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泡Ⅱ型细胞过度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炎症发展。

周波[2](2021)在《从肠-肺轴出发探讨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探索母亲孕前肥胖和妊娠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研究子代儿童期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2.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从肠道菌群-肠肺轴探索母亲妊娠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3.通过动物实验从肠-肺轴对母体肥胖影响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肺损伤修复过程的机制进行研究,用抗生素抑制实验验证肠道菌群的作用。4.从肠-肺轴的角度探索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现代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横断面研究: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从北京市16个区抽取3-6岁学龄前儿童7524例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母亲孕前肥胖和妊娠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并用Logistic回归、建模、交互作用等方法研究子代儿童期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2.临床队列研究:从中日友好医院产科纳入30例妊娠期肥胖的孕妇,同期匹配30例正常对照组孕妇,纵向随访18个月子代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HIC)染色检测胎盘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的表达,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子代新生儿胎便的肠道菌群。3.动物实验研究:分别建立母鼠孕前和孕期肥胖模型,子鼠出生后选出雄性子鼠喂养至6周龄,孕前及孕期肥胖组和对照组子鼠组内再随机分为造模组、对照组,造模组小鼠建立博莱霉素诱导的肺损伤修复模型,造模后3周和5周对造模组和对照组进行取材,并检测以下项目:子鼠的肺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子鼠的肠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用免疫组化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鼠肺组织中的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表达;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子鼠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子鼠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ZO-1),Occludin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子鼠血清中脂多糖(LPS),肺、肠组织中TNF-α、白介素-6(IL-6)和IL-4的水平。4.进行抗生素抑制验证实验,孕期肥胖、对照组母鼠产下子鼠后,两组子鼠均予四联抗生素水建立抗生素抑制模型。抗生素抑制子鼠6周龄时建立博莱霉素诱导的肺损伤修复模型,造模后3周、5周进行取材,检测以下项目:对抗生素抑制子鼠的肺、肠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抗生素抑制子鼠肺组织中SP-B的含量,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生素抑制子鼠肠组织中ZO-1的含量。结果:1.临床横断面研究结果:(1)母亲孕前肥胖组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孕期肥胖组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孕前和孕期肥胖组与对照组之间哮喘、过敏性鼻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2)子代儿童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母亲孕前肥胖、妊娠期肥胖、哮喘、过敏、第一次使用抗生素<6月龄、母乳喂养时长<6月,比值比(OR)值分别是:1.05(95%置信区间(CI):1.03-1.07,P<0.001),1.01(1.00-1.02,P=0.035),7.76(5.34-11.29,P<0.001),2.32(2.07-2.59,P<0.001).1.73(1.50-2.00,P<0.001),1.27(1.11-1.46,P=0.001)。(3)对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发现,母亲孕前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是一个显着的危险因素,与初次使用抗生素<6月龄、有过敏或母乳喂养<6月进行交互时有协同作用,其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OR值分别为2.09、2.46和1.75(P均<0.001)。2.临床队列研究结果:(1)随访至子代18个月,妊娠期肥胖组子代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哮喘/喘息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胎盘中TNF-α、IL-4的表达:妊娠期肥胖组胎盘中TNF-α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肥胖组胎盘中IL-4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新生儿胎便的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母亲妊娠期肥胖组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不动杆菌、拟杆菌、乳酸菌等增多,假单胞菌、链球菌、罗尔斯通菌、嗜碱菌等降低。3.母鼠孕前和孕期肥胖组得到相似的结果如下:(1)病理形态学:造模后3周为肺损伤期,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造模组可见肺实质结构紊乱肺泡融合塌陷,间质水肿,大量绿色胶原纤维沉积,肠道粘膜绒毛排列整齐度下降,有炎性细胞浸润,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对照组均可见正常的肺泡结构和肠道粘膜。造模后5周为肺恢复期,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仍有肺实质结构紊乱,肺泡融合塌陷,大量绿色胶原纤维沉积,肠道粘膜绒毛排列不整齐,炎性细胞浸润。正常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结构和肠道粘膜恢复较好。表明子鼠肺损伤修复模型造模成功,肥胖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结构和肠道粘膜的损伤后修复能力较正常子鼠造模组差。(2)肺组织中SP-B、SP-D的表达:肺损伤期,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造模组与对照组相比,SP-B、SP-D的表达均显着减少(P<0.05),造模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肺恢复期,两造模组SP-B、SP-D的表达回升,正常子鼠造模组恢复良好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SP-B、SP-D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仍显着减少(P<0.05)。(3)子鼠肠内容物的肠道菌群:肺损伤期肥胖子鼠乳酸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升高,粪杆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肺修复期,与正常子鼠造模组相比,肥胖子鼠造模组乳酸菌、脱硫弧菌、厚壁菌明显升高,粪杆菌、拟杆菌明显降低。(4)肠组织中ZO-1,Occludin的表达:肺损伤期,肥胖子鼠和正常子鼠造模组与对照组相比,ZO-1,Occludin的表达均显着减少(P<0.05),两造模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肺修复期,两造模组ZO-1,Occludin的表达均有回升,正常子鼠造模组恢复良好,ZO-1,Occludin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ZO-1,Occludin的表达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血清中LPS,肺、肠组织中TNF-α、IL-6和IL-4的表达:肺损伤期,肥胖子鼠和正常子鼠造模组血清中LPS、肺肠组织中TNF-α、IL-6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肺肠组织中IL-4含量显着减少(P<0.05),造模组之间无差异(P>0.05)。肺修复期,正常子鼠造模组恢复较好,LPS、TNF-α、IL-6含量大幅下降,IL-4回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肥胖子鼠造模组恢复不佳,与对照组比较血清LPS、肺肠TNF-α、IL-6仍显着增加(P<0.05),肠组织的IL-4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但肺组织中的IL-4仍显着减少(P<0.05)。4.抗生素抑制验证实验结果:肺损伤期,抗生素抑制的正常子鼠和肥胖子鼠造模组均可见肺泡、支气管、肠粘膜的病理损伤,肺组织中SP-B、肠组织中ZO-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肺修复期,抗生素抑制的肥胖子鼠和正常子鼠造模组的肺泡结构、肠粘膜恢复均较好,SP-B、ZO-1的表达均回升,两个造模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也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从临床研究证实母亲孕前孕期肥胖增加子代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影响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肠道菌群-肠肺轴在母亲肥胖影响子代呼吸系统疾病过程中可能起作用。2.通过动物实验表明母亲肥胖对子代肺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肠-肺轴造成的。母鼠孕前孕期肥胖可能通过改变子鼠肺损伤修复期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引发炎性因子高表达,抑炎性因子低表达,增加肥胖子鼠的肠道屏障通透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和炎性因子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进入机体,随血液、淋巴循环迁移至肺部,进而影响肥胖子鼠的肺损伤修复能力。3.肠-肺轴可能是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机制之一。

周益民,杜晓敏[3](2020)在《肺表面活性物质SP-A和SP-D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由肺泡Ⅱ型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质和蛋白质混合物,它们可以在呼气结束时保持肺泡不塌陷,其中亲水性表面活性蛋白(Surface active protein,SP)A(SP-A)和D(SP-D)在天然免疫机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SP-A和SP-D能与各种微生物和病原体的成分相互作用,具有绑定和凝集病原体的作用;二者也对细菌的生长具有直接抑制作用。

胡卓君,吕林,沈春鹦,庞波,董明霞,刘丽,刘建红[4](2020)在《SP-D、SP-A在煤工尘肺病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清中的表达意义及与肺部炎症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肺泡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s,SP)D、肺泡表面活性蛋白A(SP-A)在煤工尘肺病(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CWP)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清中的表达意义及与肺部炎症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6月收治的CWP患者88例作为病例组,同矿区具备相同粉尘接触条件的非CWP井下作业工人9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水平,并分析其对CWP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不同分期患者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炎性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及二者关联性。结果病例组血清、肺泡灌洗液SP-D分别为(46.24±10.44)μg/ml和(40.26±13.40)μg/ml、SP-A分别为(42.17±7.30)μg/ml和(11.28±3.74)μg/ml,均低于对照组水平[SP-D分别为(57.63±13.69)μg/ml和(94.18±31.35)μg/ml、SP-A分别为(49.55±9.12)μg/ml和(63.75±21.20)μg/ml(P<0.05)];肺泡灌洗液SP-D、SP-A联合诊断AUC(0.901)>肺泡灌洗液SP-D(0.873)>肺泡灌洗液SP-A(0.863)>血清SP-D(0.788)>血清SP-A(0.764);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与IFN-γ、IL-10呈负相关(r1=-0.528,r2=-0.410,r3=-0.549,r4=-0.544,P均<0.05)。结论 SP-D、SP-A在CWP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清中呈低表达态势,与肺部炎症存在负相关关系,肺泡灌洗液SP-D、SP-A联合有望成为临床鉴别诊断、判断疾病分期、评估肺部炎症程度的重要有效生物标志物。

孙铭[5](2020)在《胸膜肺炎病猪炎性因子分析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突变株的致病性检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胸膜肺炎(PP)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也是猪最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猪PP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的。APP是一种具有猪特异性,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阴性且具有荚膜的细菌性病原体,该菌主要定植于上呼吸道。APP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当APP入侵机体时,处于第一道防线的防御细胞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促炎性细胞因子,这些促炎性细胞因子负责协调各种体液和细胞事件,从而防止肺部被微生物感染。先前已有研究表明,APP感染能够引起猪肺组织中细胞因子IL-1、IL-6、IL-8和TNF-α的显着表达。虽然已知这些细胞因子在调节免疫反应方面有多种功能,但其过量产生则会导致受感染猪肺部损伤。猪肺泡巨噬细胞(PAM)是猪肺远端最丰富的天然免疫细胞,位于猪肺泡腔管腔表面。PAM最先遇到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并帮助协调肺部免疫反应的启动以及对病原体的清除。入侵到机体的病原体能通过几种病原识别受体的连接反应迅速激活PAM。活化的PAM经过一系列的促炎信号传导后会释放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从而募集其他更多的免疫细胞来对抗病原体,而这个过程则涉及了大量复杂的炎症反应。适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对入侵病原体的清除,但是过量的炎症反应反而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并且严重时不可逆,甚至会威胁到机体的生命。因此本研究旨在寻找APP病原体中诱导/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的相关抗原,使其成为未来新型治疗药物和新型防治策略的关键靶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研究首先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并以仔猪为动物模型进行APP的感染实验,分析胸膜肺炎病猪炎性因子。然后以胸膜肺炎病猪炎性因子的特点为依据,通过检测APP突变株和未突变株感染PAM相同时间炎性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变化,从APP mariner转座子突变文库中筛选出诱导能力产生改变的突变株。最后,根据突变株诱导能力变化的高低,以及相应的突变基因及其相关抗原,挑选了2株感兴趣的突变株,用ICR小鼠构建感染模型,通过比较分析死亡率、体重增量、临床症状、肺部病变情况、肺指数、肺实质菌载量以及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等指标,检查两株突变菌的致病性。研究结果发现猪感染APP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临床症状愈发得明显和严重,同时病猪体内IL-1、IL-4、IL-6、IL-8、TNF-α、IFN-γ和GM-CSF这些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所上调。随后据此现象,从200株APP突变株中筛选出了12株突变株,并鉴定出了它们各自的突变基因及其相关抗原。最后,APP突变株No.30、No.139和未突变株的小鼠实验显示,感染早期,突变株No.139对于小鼠的致病性是相当强的,小鼠呈一种急性感染的状态;感染中期,突变株No.30在大多数方面依旧显示出比突变株No.139的致病性要低得多,甚至某些方面比APP 5b还低。这些发现为预防和治疗APP感染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修磊[6](2020)在《γδT细胞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寄生于动物体表的条件性致病菌,能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感染性疾病,如心内膜炎、肺炎、骨髓炎和菌血症等。此外,S.aureus还可引起哺乳期妇女和动物的乳腺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健康发展。S.aureus耐药菌株的涌现和疫苗预防效果的局限性使得深入研究其发病的免疫学机制已迫在眉睫。目前,S.aureus乳腺感染的相关免疫调控机制并不完全清楚,最新研究表明,一些非传统的T细胞群(如γδT细胞)参与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免疫应答,并且在调节免疫反应类型和强度上发挥重要作用。γδT细胞作为连接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广泛分布于各种黏膜和皮下组织,在黏膜免疫防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γδT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因感染部位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乳腺作为机体的特殊组织器官,在感染S.aureus后,乳腺组织中γδT细胞动态变化如何?发挥怎样的功能?具体机制如何?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S.aureus感染小鼠乳腺模型,系统分析乳腺组织中γδT细胞的动态变化、应答规律和分泌细胞因子特征;利用TCRδ-/-小鼠,探究乳腺γδT细胞在感染S.aureus后的主要功能。利用Vγ4抗体清除的小鼠和IL-17A-/-小鼠,明确乳腺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研究内容及方法:建立小鼠S.aureus乳腺感染模型,检测感染24 h内乳腺组织及脾脏中NK细胞、NK 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γδT细胞的动态变化;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乳腺组织内γδT细胞的表型及分泌细胞因子情况。利用TCRδ-/-小鼠乳腺感染模型,检测敲除γδT细胞后乳腺组织中S.aureus定殖量、病理变化、趋化因子表达量、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及MPO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乳腺Th1,Th2,Th17,Tc以及Treg细胞变化情况,明确乳腺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进一步,分析S.aureus感染后乳腺γδT细胞的亚型,明确其主要亚型Vγ1和Vγ4γδT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分泌细胞因子特征。利用InVivoMAb anti-mouse TCR Vγ1(clone 2.11)单克隆抗体和InVivoMAb anti-mouse TCR Vγ4(clone UC3-10A6)单克隆抗体清除乳腺Vγ1和Vγ4γδT细胞,检测乳腺组织中S.aureus定殖量、病理变化情况及嗜中性粒细胞募集情况,确定乳腺Vγ1和Vγ4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作用。最后,利用IL-17A-/-小鼠,检测乳腺组织中S.aureus定殖量、病理变化、趋化因子表达及嗜中性粒细胞募集情况,分析探讨乳腺Vγ4γδT细胞在抗S.aureus感染中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1)S.aureus感染小鼠乳腺后,乳腺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及NK T细胞无显着变化,而γδT细胞变化显着。在感染24 h内,乳腺内γδT细胞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感染S.aureus 3 h后达到峰值,至24 h时其比例降为1.9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对乳腺中γδT细胞表型进行检测后发现其高表达CD44和CD69分子,进一步对γδ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后发现,乳腺γδT细胞主要分泌IL-17A和IFN-γ。2)S.aureus感染TCRδ-/-小鼠后,对乳腺内细菌定殖量和病理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TCRδ-/-小鼠乳腺组织细菌定殖量显着升高,乳腺组织病理程度加剧。进一步探究发现TCRδ-/-小鼠乳腺组织中趋化因子KC、MIP-2及IL-8的表达量显着降低,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减少,组织MPO活性显着下降,IL-17A和IFN-γ的表达量降低。另外,与WT小鼠相比,TCRδ-/-小鼠乳腺及脾脏中Th1、Th17、Tc以及Treg细胞比例显着降低,而Th2细胞比例则无明显变化。提示乳腺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过程中起到免疫保护作用。3)S.aureus感染小鼠乳腺后,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主要亚型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结果发现,Vγ1和Vγ4γδT细胞在感染后3 h和6 h的比例显着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进一步发现,Vγ1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早期主要产生IFN-γ,而Vγ4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早期主要产生IL-17A。利用抗体分别将乳腺组织内Vγ1γδT细胞和Vγ4γδT细胞清除,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Vγ1γδT细胞清除小鼠和Vγ4γδT细胞清除小鼠乳腺内细菌定殖量均显着增加,病理程度加剧,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降低,提示Vγ1和Vγ4γδT细胞是乳腺抵御S.aureus感染的主要γδT细胞亚型。4)进一步利用IL-17A-/-小鼠,探讨Vγ4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机制。结果发现,与WT组小鼠相比,IL-17A-/-小鼠乳腺中细菌定殖量显着增加,病理程度加剧,趋化因子KC、MIP-2及IL-8的表达量显着降低。流式细胞术检测WT小鼠与IL-17A-/-小鼠乳腺组织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与WT组相比,IL-17A-/-小鼠乳腺内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降低,提示γδT细胞是通过分泌IL-17A,进而招募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发挥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结论:1.γδT细胞是乳腺感染S.aureus早期最主要的T淋巴细胞类型。这类细胞高表达CD44和CD69分子,并分泌IL-17A和IFN-γ。2.敲除γδT细胞后,乳腺中性粒细胞和趋化因子减少,乳腺炎症和细菌定殖量增加。表明γδT细胞在乳腺S.aureus感染早期对细菌清除和降低组织损伤方面起关键的正调控作用。敲除γδT细胞后,乳腺Th1、Th17、Tc以及Treg细胞比例降低,提示γδT细胞可能对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S.aureus感染后,γδT细胞以Vγ1和Vγ4两种亚型为主,Vγ1γδT细胞主要分泌IFN-γ,Vγ4γδT细胞主要分泌IL-17A。Vγ1γδT细胞和Vγ4γδT细在乳腺S.aureus感染早期对细菌清除和降低组织损伤方面起关键的正调控作用,是抵御S.aureus感染的主要γδT细胞亚型。4.乳腺Vγ4γδT细胞通过分泌IL-17A,进而招募趋化因子,募集中性粒细胞,清除细菌,发挥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丰富了乳腺局部抗感染免疫应答的资料,为S.aureus乳腺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数据。

王玥琦[7](2020)在《固本止咳中药方对慢阻肺模型小鼠呼吸道黏膜免疫细胞及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阻塞性肺病。急慢性炎症交替持续存在,造成气道重构和肺气肿,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等,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医药治疗慢阻肺不仅可缓解症状,还能减少急性加重,延缓疾病进展,而其机制缺乏深入研究。黏膜免疫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医药对呼吸道黏膜免疫影响机制的研究数量少、处于起步阶段。固本止咳中药方是一个针对慢阻肺稳定期的病机特点,具有扶正祛邪之功效的经验方。前期临床研究表明其能够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肺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其能够减轻慢阻肺模型小鼠气道炎症,改善肺功能和病理损伤,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1.研究固本止咳中药方对呼吸道黏膜免疫中关键细胞γ δ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KGF的影响,探究其对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扶正祛邪的机制。2.研究固本止咳中药方对循环中及黏膜局部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改善患者症状及疾病进展严重程度的机制。3.为黏膜免疫功能与“卫气”之间的联系、为中医药以扶正固本实现“治未病”以及为从调节黏膜免疫入手治疗慢阻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固本止咳中药方制作干浸膏,配制成高剂量0.55g生药/ml、中剂量0.28g生药/ml、低剂量0.09g生药/ml。将125只SPF级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固本止咳中药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5只。采用持续香烟烟雾暴露12周(除第1、29、57天)加经鼻腔向呼吸道滴入LPS溶液(第1、29、57天,共3次)的方法建立慢阻肺小鼠模型,而后两对照组用蒸馏水、中药组用固本止咳中药方溶液灌胃,共4周。造模及药物干预过程中观察其一般生理活动,监测体重。灌胃结束后用小动物肺功能仪测量肺功能。肺组织切片HE染色后观察形态学改变及细胞浸润,评价小鼠造模效果;肺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中α βTCR和γ δ TCR表达情况、KGF和KGFR分泌情况;参考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分离方法,总结出肺组织淋巴细胞分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中的αβT细胞和γ δ T细胞群;肺组织匀浆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中的KGF和KGFR蛋白,应用ELISA方法检测KGF蛋白含量,并用RT-PCR法检测KGF的mRNA水平;收集小鼠的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肠黏液,用ELISA方法检测其中的炎性因子IL-6和IL-13水平。结果:1.一般生命质量情况:空白对照组小鼠无死亡,皮毛光泽柔顺,呼吸和缓,频率适中,节律均匀,活动正常,体重逐渐增加;慢阻肺模型组小鼠死亡10只,毛发枯暗,部分有脱毛,熏烟时躁动蹿跳,后期多扎堆蜷缩,甚则全身颤抖,呼吸急促,胸腹部起伏明显,时有不规则点头运动,甚者张口呼吸,体重较空白组明显偏低(P<0.001)。高剂量、中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分别死亡1只,低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死亡4只,造模期间一般情况同慢阻肺模型组,给予中药灌胃后与模型组相比毛发较顺泽,躁动程度有所减轻,呼吸困难可见改善,频率减缓,高剂量、低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2.肺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空白对照组小鼠气道和肺泡结构正常,纤毛整齐,肺泡形状、大小规整,气道黏膜上皮完整;模型对照组支气管黏膜皱襞形成、有片状脱落,使管腔变窄或闭塞;肺泡壁破坏,肺泡腔不规则扩大,部分融合成肺大泡,气道周围及肺间质可见炎症细胞浸润,符合慢阻肺病理学表现。经固本止咳中药方治疗的三组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可见形态学方面的改善,体现在支气管和肺泡结构较完整,管腔狭窄程度减轻,气道黏膜上皮相对完整,纤毛排列规则、脱落减少,肺泡大小比较均匀,肺大泡数量减少,气道管壁周围及肺间质内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3.肺功能测量:模型对照组呼吸系统粘性阻力、弹性阻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中、低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呼吸系统粘性阻力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中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弹性阻力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肺组织阻尼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剂量、低剂量中药组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准静态顺应性高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准静态弹性量高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4.肺组织免疫组化染色实验中,空白对照组可见α β T细胞、γ δT细胞均少量存在于肺组织中;模型对照组几乎未见γ δT细胞存在;高、中、低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可见较多γ δ T细胞存在于气管附近,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小鼠肺组织α β T/γ δT细胞比例在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固本止咳中药方组较模型组呈降低趋势。5.肺组织淋巴细胞流式分析:小鼠γδT细胞比例在模型组较空白对照组有降低的趋势,低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较模型组有明显升高(P<0.05)。6.肺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空白对照组肺组织中有少量KGF表达;模型对照组少于空白对照组;高、中、低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KGF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且稍高于空白对照组。7.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KGF、FGFR2蛋白表达量模型对照组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中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KGF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高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低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FGFR2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8.ELISA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固本止咳中药方组KGF蛋白含量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9.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KGF蛋白的mRNA含量模型对照组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中、低剂量中药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10.小鼠血清中的IL-6含量慢阻肺模型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剂量中药组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血清中的IL-13含量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BALF中的IL-6含量慢阻肺模型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剂量中药组与模型组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中剂量中药组低于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高剂量中药组(P<0.05),低剂量中药组低于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高剂量中药组(P<0.05);BALF中的IL-13含量慢阻肺模型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剂量中药组以及中剂量中药组低于模型组对照组(P<0.05)。肠黏液中的IL-6含量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肠黏液中的IL-13含量慢阻肺模型对照组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中、低剂量中药组低于模型组对照组(P<0.05)。结论:1.持续香烟烟雾暴露加经鼻腔向呼吸道内滴入LPS溶液的方法造成小鼠肺部形态学病理改变以及肺功能改变与慢阻肺的特征相吻合。2.固本止咳中药方由黄芪、淫羊藿、炒白术、百部、黄芩、赤芍、防风组成,其可以提高慢阻肺模型小鼠生命质量及体重。3.固本止咳中药方可以改善慢阻肺模型小鼠肺组织形态学病理变化。4.固本止咳中药方治疗可减轻慢阻肺模型小鼠呼吸道阻塞程度、提高肺组织顺应性。5.固本止咳中药方明显减低慢阻肺模型小鼠血清和BALF中的IL-6含量以及BALF和肠黏液中的IL-13含量,有效控制气道及全身炎症状态,改善气道及肺组织结构损伤。6.固本止咳中药方通过调节慢阻肺模型小鼠肺组织γ δT细胞比例,促进KGF及KGFR的分泌,加快肺组织损伤的修复,起到改善呼吸道黏膜完整性、增强黏膜免疫功能的作用。与固本止咳中药方通过扶正祛邪、补气助阳、健脾益肾、止咳化痰、活血化瘀,从而增强“卫气”的作用彼此呼应。据此推测,呼吸道黏膜免疫功能是“正气卫外”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中医药通过调节黏膜免疫功能,实现“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达到延缓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发作的目的,为慢阻肺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7.根据肠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提取方法,在本研究中总结并完善的肺组织淋巴细胞提取分离的实验操作方法,也将为呼吸道黏膜免疫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赵正,杨雪,赵敏[8](2020)在《肺表面活性蛋白A在肺外疾病免疫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表面活性蛋白A(SP-A)属胶凝素家族的重要成员,也是构成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重要蛋白成分,在维持肺部组织的内环境稳态和调节机体的免疫防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SP-A在多个肺外组织和器官中均有表达并参与免疫炎性反应。文章就SP-A的特异性结合受体、肺泡外组织分布及其在不同疾病中发挥的免疫调节作用作一综述。

蒋林娜[9](2020)在《血清KL-6、SP-D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血清KL-6、SP-D表达水平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诊断明确的IPF患者20例,作为IPF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胸部高分辨率CT、肺功能、心脏彩超等临床资料。同时选取相同时段在本院体检中心参与体检,性别年龄等相匹配的健康正常人2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血清KL-6、SP-D表达水平。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两组血清KL-6、SP-D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分析IPF组患者血清KL-6、SP-D水平与HRCT评分、肺功能指标、肺动脉压之间的相关性,根据血清KL-6、SP-D表达结果绘制ROC曲线,根据曲线确定血清KL-6、SP-D诊断IPF的最佳临界值、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1.IPF组与对照组资料比较IPF组共纳入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68.65±11.58)岁;对照组共纳入健康正常人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4.45±7.5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PF组与对照组血清KL-6、SP-D水平比较(1)IPF组血清KL-6水平为(541.37±144.10)U/ml,对照组血清KL-6水平为(283.02±138.44)U/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PF组血清SP-D水平为(109.44±34.77)ng/ml,对照组血清SP-D水平为(53.36±26.78)ng/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IPF组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3.1 IPF组血清KL-6、SP-D水平与HRCT评分的相关性分析IPF组血清KL-6与SP-D水平呈正相关(r=0.625,P<0.05);血清KL-6水平与HRCT评分呈正相关(r=0.696,P<0.05);血清SP-D水平与HRCT评分呈正相关(r=0.688,P<0.05)。3.2 IPF组血清KL-6、SP-D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IPF组血清KL-6水平与FVC%pred、DLco%pred呈负相关(r=-0.584、-0.618,P<0.05),与FEV1/FVC呈正相关(r=0.491,P<0.05),与FEV1%pred、TLC%pred、RV/TLC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清SP-D水平与FVC%pred、DLco%pred呈负相关(r=-0.673、-0.606,P<0.05),与FEV1%pred、TLC%pred、RV/TLC、FEV1/FVC无明显相关性(P>0.05)。3.3 IPF组血清KL-6、SP-D水平与肺动脉压的相关性分析IPF组血清KL-6水平与肺动脉压无明显相关性(r=0.420,P>0.05);血清SP-D水平与肺动脉压呈正相关(r=0.485,P<0.05)。4.血清KL-6、SP-D诊断IPF的ROC曲线根据血清KL-6、SP-D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根据ROC曲线分析出血清KL-6诊断IPF的最佳临界值为420U/ml,曲线下面积为0.900,95%置信区间为(0.806-0.99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5%;血清SP-D诊断IPF的最佳临界值为72ng/ml,曲线下面积为0.900,95%置信区间为(0.805-0.99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80%。结论:1.血清KL-6、SP-D水平与IPF患者HRCT、肺功能、肺动脉压等临床指标具有相关性;2.血清KL-6、SP-D可用于IPF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王其其[10](2020)在《表面活性蛋白A/D通过肺泡巨噬细胞不同的受体介导不同纳米材料摄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由于异物性和极小的尺寸,纳米材料可能对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特别易引起呼吸系统疾患。许多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短期呼吸道暴露的不同纳米材料可引起肺部损伤,譬如肺炎症和纤维化,而长期暴露某些纳米材料可导致肺部慢性纤维化和恶性肿瘤。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清除进入肺部纳米材料的主要机制,吞噬纳米材料的肺泡巨噬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与上述肺部疾患发生密切相关。已有报道纳米材料在血浆等体液中吸附了多种蛋白质,形成蛋白质花冠,介导巨噬细胞对纳米材料的吞噬。然而在呼吸道中化学组成、形状和表面性质各不相同的纳米材料吸附结合哪些蛋白质,通过其中哪些蛋白质及其受体介导肺泡巨噬细胞的识别和吞噬,以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是否有影响,这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选用化学组成、形状和表面性质各不相同的四种纳米材料C60、MWCNT、TiO2和SiO2,将回答这些问题。方法1)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原代肺泡巨噬细胞的制备;2)体外用各纳米材料刺激原代肺泡巨噬细胞;3)SDS-PAGE凝胶电泳和LC-MS质谱分析纳米材料结合的蛋白质;4)采用siRNA敲低原代肺泡巨噬细胞表面SP-A/D受体;5)Western bolt,RT-QPCR,ELISA等技术检测炎症因子产生;6)偏光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对纳米材料的摄取。结果1)在BALF存在的条件下,肺泡巨噬细胞对各纳米材料的摄取均增加;2)SDS-PAGE凝胶电泳和LC-MS质谱分析显示表面活性蛋白SP-A和SP-D是各纳米材料的共同结合蛋白质;3)添加SP-A、SP-D或BALF的情况下,MWCNT-7刺激肺泡巨噬细胞TNF-α表达增加,TiO2及SiO2诱导IL-1b产生,而C60使IL-6表达升高。说明SP-A和SP-D是介导对各纳米材料摄取和细胞因子产生的主要蛋白;4)敲低肺泡巨噬细胞表面SP-A/D相应受体CD14、LRP1或SIRPa,检测相应细胞因子的生成,显示MWCNT-7刺激的TNF-α表达是由SP-A-CD14介导;TiO2诱导的IL-1b表达是由SP-A/D-CD14介导;SiO2促进的IL-1b表达是通过SP-A/D-CD14发挥作用;C60导致的IL-6表达是与SP-A-CD14/LRP1有关。说明这些不同纳米材料刺激的特异性细胞因子产生不仅与蛋白质花冠中SP-A/D及相应受体CD14、LRP1有关,也与纳米材料本身相关。结论尽管SP-A/D是检测的纳米材料蛋白花冠中的共同蛋白,但通过不同的蛋白受体-受体轴介导肺泡巨噬细胞对纳米材料的摄取和特异细胞因子产生。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和细胞因子生成在各纳米材料引起的肺部疾患中的作用还需更进一步探讨。

二、SP-A、SP-D与肺部天然免疫防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P-A、SP-D与肺部天然免疫防御(论文提纲范文)

(1)miR-214调控FGF9的表达参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泡Ⅱ型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免疫调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细胞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细胞培养
        1.3.2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A549细胞
        1.3.3 细胞分组
        1.3.4 qRT-PCR
        1.3.5 Western blot
        1.3.6 双荧光素酶报告
        1.3.7 ELISA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miR-214在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肺泡Ⅱ型细胞表达上调,FGF9表达下调
    2.2 miR-214靶向抑制FGF9的表达
    2.3 miR-214通过靶向FGF9参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泡Ⅱ型细胞免疫反应
    2.4 miR-214通过靶向抑制FGF9,促进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泡Ⅱ型细胞的炎症反应
    2.5 miR-214靶向FGF9,影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泡Ⅱ型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
3 讨论

(2)从肠-肺轴出发探讨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道菌群-肠-肺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1. 肠道、呼吸道菌群概述
        2. 肠-肺轴
        3. 肠道菌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源流及机制研究与应用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传统中医理论源流
        2. 现代医学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机制研究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临床运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本课题整体研究思路如图1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横断面研究: 母亲孕前孕期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队列研究: 从肠-肺轴探索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机制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研究三: 从肠-肺轴研究母鼠孕前孕期肥胖对子鼠呼吸系统损伤修复的影响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横断面研究CRF表
    附录2: 队列研究CRF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肺表面活性物质SP-A和SP-D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微生物的特异性识别
2 参与吞噬作用的机制
3 对氧化反应的调理
4 调节炎症反应
5 在医学治疗中免疫调节作用
6 小结

(4)SP-D、SP-A在煤工尘肺病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清中的表达意义及与肺部炎症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测指标和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例组、对照组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水平
    2.3 诊断价值
    2.4 病例组不同分期患者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炎性因子水平
    2.5 血清、肺泡灌洗液SP-D、SP-A与IFN-γ、IL-10相关性
3 讨 论

(5)胸膜肺炎病猪炎性因子分析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突变株的致病性检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研究进展
        1.1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概述
        1.2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1.2.1 Apx毒素
        1.2.2 脂多糖
        1.2.3 荚膜多糖
        1.3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致病机制
        1.4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第二章 肺泡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2.1 肺泡巨噬细胞概述
        2.2 肺泡巨噬细胞在宿主防御机制中的作用
    第三章 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3.1 转座子概述
        3.2 转座子诱变概述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猪炎症因子分析
        1.1 材料
        1.1.1 细菌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2 方法
        1.2.1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猪肺部炎性因子的分析
        1.2.2 仔猪感染模型的建立及临床症状观察
        1.2.3 ELISA检测
        1.2.4 统计学差异显着性分析
        1.3 结果
        1.3.1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猪肺部炎性因子的分析
        1.3.2 发病仔猪临床症状的变化
        1.3.3 发病仔猪BALF中几种细胞因子的变化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PAM感染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
        2.1.1 细菌
        2.1.2 细胞
        2.1.3 主要试剂和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APP对 PAM的感染
        2.2.2 PAM总 RNA的提取
        2.2.3 RNA的反转录
        2.2.4 Real Time PCR反应
        2.2.5 统计学差异显着性分析
        2.3 结果
        2.3.1 APP感染PAM不同时间后,炎性细胞因子mRNA水平的变化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APP诱导/抑制PAM产生促炎细胞因子的突变株筛选
        3.1 材料
        3.1.1 细菌
        3.1.2 细胞
        3.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 方法
        3.2.1 APP突变菌株的鉴定
        3.2.2 APP对 PAM的感染
        3.2.3 PAM总 RNA的提取
        3.2.4 RNA的反转录
        3.2.5 Real Time PCR反应
        3.2.6 统计学差异显着性分析
        3.2.7 APP突变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3.2.8 DN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3.2.9 消化后DNA的纯化
        3.2.10 Linker PCR反应
        3.3 结果
        3.3.1 APP突变菌株的鉴定
        3.3.2 APP诱导/抑制PAM产生促炎细胞因子的突变株筛选
        3.3.3 测序后比对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APP突变株No.30和No.139 对小鼠致病性的检测
        4.1 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试剂、耗材及仪器
        4.2 方法
        4.2.1 菌液的制备
        4.2.2 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4.2.3 体重变化记录
        4.2.4 临床症状观察
        4.2.5 肺匀浆菌载量检测
        4.2.6 BALF的获取
        4.2.7 BALF总蛋白测定
        4.2.8 统计学差异显着性分析
        4.3 结果
        4.3.1 存活率
        4.3.2 小鼠体重增量的变化
        4.3.3 小鼠临床症状的变化
        4.3.4 小鼠肺部病变的变化
        4.3.5 小鼠肺指数的变化
        4.3.6 小鼠肺匀浆菌载量的变化
        4.3.7 小鼠BALF总蛋白的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6)γδT细胞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免疫逃逸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1.1.3 宿主对S.aureus的防御策略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逃逸策略
    1.2 S.aureus乳腺炎研究进展
        1.2.1 乳腺发育及结构
        1.2.2 乳腺的免疫应答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
        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的治疗
    1.3 γδ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
        1.3.1 γδT细胞概述
        1.3.2 γδT细胞亚型及分布
        1.3.3 γδT细胞的抗原识别与活化
        1.3.4 产IL-17的γδT细胞
        1.3.5 产IFN-γ的 γδT 细胞
        1.3.6 γδ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功能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应答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1.2 菌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S.aureus ATCC27543 菌株活化
        2.2.2 S.aureus小鼠乳腺感染模型的建立
        2.2.3 临床观察
        2.2.4 乳腺内S.aureus数量检测
        2.2.5 乳腺组织切片的制备与观察
        2.2.6 qPCR检测乳腺内细胞因子
        2.2.7 EL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变化情况
        2.2.8 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动态变化情况
        2.2.9 免疫荧光检测乳腺组织中γδT细胞变化情况
        2.2.10 γδT细胞表型检测
        2.2.11 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2.2.12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S.aureus小鼠乳腺感染模型的建立
        2.3.2 乳腺中γδT 细胞数量在S.aureus感染早期迅速升高
        2.3.3 小鼠脾脏中免疫细胞动态变化结果
        2.3.4 乳腺组织中细胞因子IL-17A、IL-23及IFN-γ的表达量显着增加
        2.3.5 S.aureus感染过程中γδT 细胞高表达CD44和CD69
        2.3.6 乳腺中γδT细胞是IL-17A和 IFN-γ的主要来源细胞
    2.4 讨论
第三章 γδT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功能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动物
        3.1.2 菌株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乳腺S.aureus定殖量检测
        3.2.2 乳腺病理切片制备与观察
        3.2.3 乳腺组织MPO及趋化因子KC、MIP2和IL-8 检测
        3.2.4 乳腺组织嗜中性粒细胞检测
        3.2.5 乳腺组织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3.2.6 乳腺组织T淋巴细胞检测
        3.2.7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敲除γδT 细胞后乳腺组织中S.aureus定殖量显着增加
        3.3.2 敲除γδT细胞后乳腺组织病变程度加剧
        3.3.3 敲除γδT细胞后趋化因子表达量及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减少
        3.3.4 敲除γδT 细胞后乳腺组织MPO活性降低
        3.3.5 敲除γδT 细胞后乳腺组织中IL-17A和 IFN-γ表达量降低
        3.3.6 敲除γδT细胞后Th1型细胞数量减少
        3.3.7 敲除γδT细胞对Th2型细胞数量无显着影响
        3.3.8 敲除γδT细胞后Th17型细胞数量减少
        3.3.9 敲除γδT细胞后Tc型细胞数量减少
        3.3.10 敲除γδT 细胞后Treg细胞数量减少
    3.4 讨论
第四章 γδT 细胞在S.aureus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动物
        4.1.2 菌株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Vγ1和Vγ4γδT细胞动态变化检测
        4.2.2 Vγ1和Vγ4γδT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检测
        4.2.3 小鼠乳腺内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
        4.2.4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细菌定殖量检测
        4.2.5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嗜中性粒细胞检测
        4.2.6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细胞因子检测
        4.2.7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胞内细胞因子检测
        4.2.8 IL-17A~(-/-)小鼠乳腺S.aureus数量检测
        4.2.9 IL-17A~(-/-)小鼠乳腺病理切片制备与观察
        4.2.10 IL-17A~(-/-)小鼠乳腺组织MPO及趋化因子KC、MIP-2和IL-8 检测
        4.2.11 IL-17A~(-/-)小鼠乳腺组织嗜中性粒细胞检测
        4.2.12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S.aureus感染过程中乳腺Vγ1和Vγ4γδT细胞数量显着升高
        4.3.2 乳腺Vγ1γδT 细胞主要产生IFN-γ
        4.3.3 乳腺Vγ4γδT细胞主要产生IL-17A
        4.3.4 小鼠乳腺内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效果
        4.3.5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内细菌定殖量显着增加
        4.3.6 Vγ1和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降低
        4.3.7 Vγ1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中IFN-γ表达量显着降低
        4.3.8 Vγ4γδT 细胞清除后乳腺组织中IL-17A表达量显着降低
        4.3.9 IL-17A基因敲除小鼠乳腺S.aureus定殖量增加
        4.3.10 IL-17A基因敲除后乳腺病变程度加剧
        4.3.11 IL-17A基因敲除后乳腺趋化因子表达量及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降低
        4.3.12 IL-17A基因敲除后乳腺组织MPO活性降低
    4.4 讨论
结论
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固本止咳中药方对慢阻肺模型小鼠呼吸道黏膜免疫细胞及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在慢阻肺中的作用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一、慢阻肺的疾病概述
    二、慢阻肺中的病理变化导致了疾病的后果
    三、呼吸道黏膜免疫系统在慢阻肺中起到重要作用
        1.黏膜免疫系统概述
        2.黏膜免疫系统在全身以网络方式运作
        3.黏膜定居的微生物群影响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
        4.上皮细胞在黏膜免疫作用中表现出多种生物学特性
        5.黏膜免疫中的免疫球蛋白S-IgA通过多种作用保护黏膜
        6.黏膜免疫系统的防御和保护作用对于呼吸道至关重要
        7.黏膜免疫中的关键细胞——γδT细胞
    四、慢阻肺中的炎症损伤
        1.香烟烟雾对肺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
        2.慢阻肺患者存在系统性炎症
        3.慢阻肺的免疫反应
    五、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及其在慢阻肺中的作用机制
    六、中医药对黏膜免疫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增强黏膜屏障功能
        2.调节黏膜免疫细胞及其成分
        3.对呼吸道黏膜免疫作用的研究
    七、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实验小鼠
        2.实验试剂
        3.仪器
    二、方法
        1.技术路线图
        2.实验动物分组
        3.固本止咳中药方药物的制备
        4.慢阻肺小鼠模型建立及给药方法
        5.小鼠肺功能检测
        6.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血清、肠黏液标本收集
        7.小鼠肺组织形态学标本采集及处理
        8.小鼠肺组织γδT淋巴细胞分离及流式细胞仪检测
        9.小鼠肺组织切片T淋巴细胞受体免疫组化染色
        10.小鼠血清、BALF、肠黏液中炎症因子含量检测
        11.小鼠肺组织中KGF及KGFR的检测
        12.统计方法
结果
    一、固本止咳中药方提高慢阻肺模型小鼠生命质量及体重
    二、固本止咳中药方改善慢阻肺模型小鼠肺组织形态学病理变化
    三、固本止咳中药方减轻小鼠呼吸道阻塞程度、提高肺组织顺应性
    四、固本止咳中药方降低慢阻肺模型小鼠肺组织αβT/γδT细胞比例
    五、固本止咳中药方增加慢阻肺模型小鼠肺组织KGF及KGFR含量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结果表明固本止咳中药方增加小鼠肺组织KGF含量
        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固本止咳中药方可增加小鼠肺组织KGF、FGFR2蛋白表达
        3.ELISA方法检测结果表明固本止咳中药方增加慢阻肺模型小鼠肺组织KGF蛋白表达
        4.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固本止咳中药方增加慢阻肺模型小鼠肺组织KGF的mRNA含量
    六、固本止咳中药方增加小鼠血清、肺泡灌洗液中的IL-6含量和肺泡灌洗液、小肠黏液中的IL-13含量
讨论
    一、中医对慢阻肺的认识
    二、固本止咳中药方的组方及成分药理分析
    三、中医理论中“肺卫”之屏障防御作用与黏膜免疫功能具有相关性
        1.现代医学免疫功能与中医理论之“正气”功能相同
        2.正气中的肺卫之气具有护卫人体的屏障作用
        3.卫气与黏膜免疫在位置结构、性质和作用机制上均有相似性
    四、中医药增强卫气的机制为增强黏膜免疫机械屏障、调节黏膜免疫细胞及因子
    五、黏膜免疫是呼吸系统免疫的首道防线,其中的γδ T细胞与慢阻肺有关
    六、固本止咳中药方可通过下调慢性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减轻慢阻肺炎症反应
    七、固本止咳中药方可通过上调γδT细胞比例减轻慢阻肺的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八、固本止咳中药方可促进KGF分泌从而有助于慢阻肺中的组织修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肺表面活性蛋白A在肺外疾病免疫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P-A的结构特征
2 SP-A受体
3 SP-A的免疫调节作用
4 SP-A在肺外组织中的分布及作用
    4.1 消化道中的SP-A
    4.2 女性生殖系统及羊水中的SP-A
    4.3 咽鼓管、鼻窦中的SP-A
    4.4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SP-A
5 小 结

(9)血清KL-6、SP-D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2.2 资料收集
    2.3 实验设备与试剂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IPF组与对照组资料比较
    3.2 IPF组与对照组血清KL-6、SP-D水平比较
    3.3 IPF组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3.3.1 IPF组血清KL-6、SP-D水平与HRCT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3.3.2 IPF组血清KL-6、SP-D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3.3 IPF组血清KL-6、SP-D水平与肺动脉压的相关性分析
    3.4 血清KL-6、SP-D诊断IPF的 ROC曲线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表面活性蛋白A/D通过肺泡巨噬细胞不同的受体介导不同纳米材料摄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蛋白质花冠在肺泡巨噬细胞摄取纳米材料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四、SP-A、SP-D与肺部天然免疫防御(论文参考文献)

  • [1]miR-214调控FGF9的表达参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肺泡Ⅱ型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的免疫调控作用研究[J]. 苏维娜,李晓晶,张丽丽,包志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1(11)
  • [2]从肠-肺轴出发探讨母亲肥胖对子代呼吸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周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肺表面活性物质SP-A和SP-D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J]. 周益民,杜晓敏.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0(12)
  • [4]SP-D、SP-A在煤工尘肺病患者肺泡灌洗液、血清中的表达意义及与肺部炎症相关性[J]. 胡卓君,吕林,沈春鹦,庞波,董明霞,刘丽,刘建红. 实用预防医学, 2020(11)
  • [5]胸膜肺炎病猪炎性因子分析及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突变株的致病性检查[D]. 孙铭. 吉林大学, 2020(01)
  • [6]γδT细胞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修磊.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固本止咳中药方对慢阻肺模型小鼠呼吸道黏膜免疫细胞及因子的影响[D]. 王玥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肺表面活性蛋白A在肺外疾病免疫炎性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赵正,杨雪,赵敏. 疑难病杂志, 2020(04)
  • [9]血清KL-6、SP-D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表达及临床意义[D]. 蒋林娜. 兰州大学, 2020(01)
  • [10]表面活性蛋白A/D通过肺泡巨噬细胞不同的受体介导不同纳米材料摄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D]. 王其其.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SP-A、SP-D 和肺先天免疫防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