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经济学论文,财务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财务制度是规范企业同各方面(政府、所有者、债务人、劳动者等)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准则以及办法的总称。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财务制度的变迁的客观依据,分析中国财务制度变迁的原因,提高人们建立财务制度的科学性,防止财务制度设计中的主观随意性。
一、中国财务制度变迁的概况
所谓制度,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制度就是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则。财务制度,就是人们在财务活动过程中,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按不同的制定主体可将财务制度分为宏观财务制度和微观财务制度。宏观财务制度是由国家制定的用来规范各行业、各企业财务行为的法律、法规。法律层次涉及财务制度内容的有《证券交易法》、《公司法》、《税法》、《经济法》、《会计法》等,法规层次的财务制度有《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分行业财务制度;微观财务制度是由各企业依据宏观财务制度的要求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特点制定的,处理企业内部在财务方面的责、权、利关系,规划和选择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财务规章。
按财务管理的对象,可将财务制度分为筹资制度、投资制度、成本费用开支制度、收入制度、利润分配制度等。从纵向来说,财务管理制度是一个由财务管理体制、企业财务通则、分行业财务制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组成的一个制度体系。
财务制度变迁是指财务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其替代、转换与交易活动存在着种种技术的和社会的约束条件。财务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财务制度对旧的财务制度的替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际财务制度变迁的约束条件是财务制度变迁的边际成本等于或小于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从深层次上讲,财务制度变迁就是与财务活动有关的各利益主体(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劳动者、原材料供应商、销售商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
本文拟以1993年7月1日,财政部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为界,将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财务制度分成旧的财务制度(建国初期~1993年7月1日以前)和新财务制度(1993年7月1日~现在)两部分来论述,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中国财务制度变迁的原因,并探讨中国财务制度在新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的发展方向。
1993年7月1日,财政部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这在我国建国以来的财务制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革命性的事件,它是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在财务制度领域的体现。
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间,我国的财务制度虽说也时常有一些变动,但从根本上说,都是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财务制度。宏观上实行的是国家“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当时,没有《企业财务通则》,我国的企业财务制度是按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制定的,国营企业、集体乡镇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均实行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也是适应当时的宏观财务制度而定的,主要表现在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编制执行各种计划,并监督计划的执行。
1993年7月1日,财政部颁布实施“两则”,我国的宏观财务管理体制从“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转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我国的财务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性的变化。新财务制度不再按照所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来划分制订,而是统一了不同所有制、不同组织形式、不同经营形式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按经济特性,划分制定了九大行业制度。从财务制度上,保证企业之间能进行公平竞争。新的财务制度建立了法定资本金制度,保护投资者权益,规定企业不得随意冲减资本金;改革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实行制造成本制度,改完全成本法为制造成本法,在企业生产大于销售的情况下,使企业的应税收入减少,相当于给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取消专户专储办法,企业资金不再划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项资金,实行企业资金统一管理,统筹运用,实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建立新的财务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说,新财务制度体现了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作为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产权关系得以明晰的前提下对财务制度的要求。新财务制度将重点放在帮助企业搞好内部财务管理上,而过去那一套财务制度更多的则是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主要手段。
二、中国财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财务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这个问题,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进行不同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对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对矛盾中,经济基础起主导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财务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人们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原则和规范,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财务制度具体采用什么形式,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力发展了,必然要求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财务制度进行变革,以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要求。同时财务制度中以法律、法规、政策、各种内部管理规则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所以财务制度的变化又受整个经济基础的制约,受宏观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环境的制约。中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1992年,我们正式宣布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务制度是宏观经济体制的一部分,它一方面综合反映其他各项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另一方面,又通过财务关系的处理,对其他各项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必要条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进行,当时的财务制度和有关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企业财务制度进行深层次、模式性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迫切需要。
对同一问题,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运用制度变迁理论进行了回答。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生制度变迁的前提是产生了外部收益(即组织活动的成本或收益由外部承担),外部收益内在化,就产生了制度变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变迁的轨迹是从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再到制度均衡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93年7月1日之前实行的财务制度,在当时环境下,可以认为是均衡的,即在旧的财务的制度下,尽管可能存在外部收益,但进行财务制度创新,将外部收益内在化的成本太大,以至于根本性的财务制度创新不可能发生。但随着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旧的财务制度均衡状态被打破,它就得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它有一种重新回到均衡状态的强烈动力。此时进行财务制度创新,将外部收益内在化的成本大大降低。客观上要求人们进行制度创新,使财务制度在新条件下重新回到均衡状态。
打破财务制度均衡状态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务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
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改变了财务制度选择集合,一方面使在旧经济体制下根本不可能的财务制度有可能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使适应旧经济体制要求的财务制度由于不适应新经济体制的要求而被剔除在新的财务制度选择集合之外。
第二,技术的改变。
技术的改变对财务制度的影响又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全面影响生产力的三要素,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财务制度作为生产关系的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对之也有较大影响,适应现代大工业时代的财务制度与手工作坊时代的财务制度肯定是不同的;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网络全面渗透进财务管理工体的各个环节,这不仅要求改进财务管理的方法、手段,并且,它还进一步要求对财务管理的思想进行改革;最后,技术的改革还包括金融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新工具、新产品出现,扩大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它们和传统的金融商品(如现金、银行存款等)在风险控制、收益、价值计算上有很大不同,这也客观上要求对财务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进行变革,以便能对它们进行正确的计量、披露、控制。
上述技术发展对财务制度的影响是从一般的角度来说的。而实际上信息技术、金融技术的发展对93年那次财务制度变革影响不大。
第三,对财务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
以前,财务制度扮演监督企业按国家各种财务法律、法规进行人、财、物的分配、处理、核算的角色,对财务制度的要求重在监督职能的实施。现在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法人,企业拥有按照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生产方向、生产规模的权力,财务自主权是企业自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企业能够自主进行筹资、投资、成本开支、收益分配,它才能算是真正的实现了自主经营。现在,对财务制度的要求是希望它从维护投资者权益出发,体现资本保全原则,实行法定资本金制度,不能象以前一样随意冲销企业资本金。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企业之间能进行公平竞争,从财务制度方面来看,就是取消以前按企业所有制、经营形式区别对待的方法,统一成本开支标准,统一所得税,尽量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进行财务活动,进行产品生产销售的实际成本开支标准和以前有了一些不同,譬如,企业招待费的客观存在;在物价上涨的条件下,存货的计价如还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企业的实际成本将大于帐面成本,在企业生产大于销售的情况下,如实行完全成本法,则企业当期的各种费用就不能在当期进行补偿,改为制造成本法,可以让企业的各种费用在当期就得到足额补偿,相当于企业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品、设备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如果我们还象以前一样实行直线折旧法,则不利于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力,所以改直接折旧法为加速折旧法,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其他制度安排的改变。
财务制度是整个宏观经济制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一方面能综合反映其他各项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另一方面,又通过财务关系的处理,对其他各项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必要条件。宏观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宏观上要求财务制度进行变革,以适应宏观经济制度变革的需要,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运行。实行改革开放,我们企业要走向世界,一方面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是企业要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这就要求财务制度要符合国际惯例需要,减少企业之间往来的交易成本,因为如果我们的财务制度、财务报表格式、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与国际上的通用惯例不同或相关很大,那么,在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国际资本市场)时,就会花费大量费用,将财务报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按国际惯例进行调整,而当国外投资者欲和国内企业合作时,在相互评价对方财务状况时,也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统一财务报表格式、财务评价体系上。
中国财务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尽管说法、表述方法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前述运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所谈到的引起财务制度变迁的四大因素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财务制度作为一种人们在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属于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同时,财务制度是以法律、法规、政策、各种内部管理规则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所以财务制度的变化、发展,是受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在这一点上,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是对马克思观点的进一步阐述。
三、对中国财务制度发展趋势的展望
任何一个合适的或均衡的制度都是相对于一定时期、一定的具体制度而言的。随着时间和制度环境的变化,原来的制度均衡状态将可能被打破,制度变得不适应环境的要求,成了不均衡的制度。由于制度不均衡,产生了潜在利润(即外部利润),而当将潜在利益内在化的成本小于由此获得的收益时,就会有人进行制度创新,用新的将潜在利润内在化的制度,代替旧的制度,使新的制度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达到制度均衡状态。当随着制度环境的进一步变化,制度均衡再次被打破,就需再次进行制度创新,设计出一种新制度,在新环境中再次达到制度均衡。这样,制度安排就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适应性的变化,这也是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在制度领域的具体体现。
中国财务制度和其他制度安排一样,也是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1993年,由于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财务制度作为整个宏观经济体制的一部分,也需进行适应性的变革,所以在93年7月1日,财政部颁布实施了“两则”,中国财务制度发生了革命性、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财务制度,更好的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企业财务活动的要求。在当时的环境下,改革后的财务制度是基本适应当时经济发展要求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要素市场的建立,法规的完备,金融市场的发展,世界金融、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等一系列因素,都导致了现行的财务制度出现了不适应的一方面。
虽然,对现行的财务制度还不必进行象93年7月1日那样革命性的变革,但对现行财务制度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修改、调整,让它能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变化的需要,还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中国财务制度进一步变迁的大致趋势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坚持现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的前提下,在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基础上,在各种要素市场基本完善,法律法规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国家应尽一步把理财自主权下放给企业,对企业财务活动在遵循国家法律要求的前进下,只做一些宏观的、原则性的规定,而不做具体的规定。更明确一点说,就是对现行《企业财务通则》中的一些涉及企业具体财务活动的内容,应考虑废除,譬如在利润分配时,规定各种提取比例:对成本开支标准进行严格的规定,本意是想统一所有企业的成本开支标准,让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竞争,但决定成本开支标准本应是所有者的事,国家即便一定要规定成本费用标准,也只应将其限于国有经济范围内,对非国有经济,成本开支权应交还给企业本身。
财务制度是财务管理者意志的体现,表现了财务主体在财务管理上的能动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企业通过改革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作为市场活动主体,财务制度的制定权应归属企业,国家仅需在宏观层次上进行规范。
第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财务信息网络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且已初具规模。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进了财务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而且对财务管理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不管是宏观财务制度(如《企业财务通则》、分行业财务制度)的制定,或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都应体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譬如在财务报表与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上,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非货币信息、相关性信息、分析性信息和各种预测性的信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缩短向外界提供财务报表的间隔期,以便投资者、债权人、有关政府部门能更好的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
第三,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金融新工具的出现,这一方面扩大了财务活动对象的范围,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收益计量、风险控制与传统的金融商品有很大不同,它既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但若控制、处理不当,也可给企业带来巨额亏损,使企业陷入困境。如何从财务制度上设计一套对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计量、披露、控制风险的方法,是财务制度的制定者应予以重视的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世界各国财务界同行关注的问题。
第四,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正在积极准备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正在逐步汇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财务制度作为一种规范企业财务活动的原则和规范,该如何从财务制度方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呢?一方面我国的财务制度应尽量和国际惯例接轨,采用国际通行的财务报表形式和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降低企业间交往时相互间阅读财务报表的费用;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放宽能采用加速折旧的范围,缩短折旧的年限,实行加速折旧,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更新。以前,在折旧政策的选择上,国家总是考虑到财政上的压力,不准企业实行加速折旧,93年7月1日颁布的《通则》中,虽允许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母机的行业进行加速折旧,但大多数一般的企业仍然不能实行加速折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机器设备的陈旧一方面使生产率低下,另一方面,影响产品质量,这就使我国企业在和国外企业竞争时从开始时就处于不利地位,从根本上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当然,采用加速折旧,在短时期内会影响财政收入,但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发行长期国债),“放水养鱼”总是比“竭泽而渔”更高明一些。
中国财务制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变革后的财务制度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仍将继续进行调整、变化,使财务制度能更好的适应制度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促进企业财务活动顺利进行,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标签:财务制度论文; 财务管理模式论文; 财务管理职能论文; 经济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企业财务通则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财务管理原则论文;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